石室秘錄,十一論真假 如人下部冰涼,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此真寒反現假熱之象以欺人。自當用八味湯,大劑攪冷與飲。人或不敢用,或用之不多,或病患不肯服,當用吾法治之。以一人強有力者,擦其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后用吳茱萸一兩為末,附子一錢,麝香一分,為細末,以少少白面入之,打為糊,作膏二個,貼在腳心之中,少頃必睡熟,醒來下部身熱,而上部之火自息矣,急以八味湯與之,則病去如失。
八味湯,中醫方劑名。主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等癥。組成 為吳茱萸、干姜、木香等,各醫書中有不同的記載。
八味地黃湯: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 丹皮(三錢), 山藥(五錢), 澤瀉(三錢) ,伏苓(五錢), 肉桂(三錢), 附子(一錢),水煎服。功效:補腎水以制火
《辨證錄》卷三:加減八味湯 處方: 熟地1兩,山茱萸5錢,丹皮5錢,澤瀉2錢,茯苓3錢,山藥5錢,麥冬5錢,北五味1錢,肉桂2錢。 功能主治: 腎中水火兩虛,耳中作痛,或癢發不已,或流臭水,作于交感之后,以涼物投入則快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辨證錄》卷三
傷寒門(四十三則)冬月傷寒,大汗氣喘不能息,面如朱紅,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卻僅能一口而不欲多飲。人以為熱極,欲用白虎湯以解其陽明之火也,而不知此為戴陽之癥,乃上熱而下寒也。若用白虎湯,雖多加人參,下喉即亡矣。方用∶ 八味地黃湯(半斤) 大鍋煎湯,恣其渴飲。必熟睡半日,醒來汗必止,氣必不喘,面必清白,口必不渴矣。 蓋此癥原不宜汗而汗之,以致大發其汗。汗既大出,而陽邪盡泄,陽氣盡散,陰亦隨之上升,欲盡從咽喉而外越。以皮毛出汗,而陰氣奔騰不得盡隨汗泄,故直趨咽喉大路,不可止抑矣。陰既上升,陽又外泄,不能引陰而回于氣海,陽亦隨陰而上,而陰氣遂逼之而不可下,故氣喘不能息也。且陽既在上,火亦在上者勢也。況陰盡上升,則腎宮寒極,下既無火,而上火不得歸源,故泛炎于面,而作紅朱之色也。上火不散,口自作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之熱,而非欲救腸胃之熱也。夫實熱多成于胃火,而胃熱之病,必多號咷狂呼之狀,今氣雖喘息而寧,口欲言語而不得,非虛熱而何?此真所謂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八味地黃湯補水之中,仍是補火之藥。下喉之時,火得水而解,入胃之后,水得火而寧,調和于上下之間,灌注于肺腎之際,實有妙用也。夫發汗亡陽,本是傷氣也,何以治腎而能奏功耶?不知亡陽之癥,內無津液,以致內火沸騰,我大補其真陰,則胃得之而息其焰。胃火一息,而腎之關門閉矣。腎之關門閉,而胃之土氣自生。胃之土氣生,而肺金之氣有不因之而得養者乎。肺氣一生,自然清肅之令行,母呼子歸,同氣相招,勢必下引腎氣,而自歸于子舍矣。腎氣既歸,而腎宮之中又有溫和春色以相熏,又得汪洋春水以相育,則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悅,故能奏功之神且速也。 返火湯治此癥亦神。 熟地(三兩) 山茱萸(一兩) 肉桂(三錢) 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