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授權發布 ![]() 1943年2月26日-3月4日間,軸心國非洲集團軍群發動了代號為“牛頭”的作戰行動,試圖以重兵出擊,逼退突尼斯北部的盟軍部隊。由于計劃不周和英軍防御組織出色,參加作戰的德軍部隊出現了慘重損失,多次攻勢均被瓦解,“牛頭行動”最終宣告失敗,幾乎所有的作戰目標都沒有達成。“牛頭行動”是德軍在北非戰場的最后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突尼斯的軸心國部隊最終在兩個月之后宣告投降。 參加“牛頭行動”的國防軍第501重型裝甲營被德軍高層寄予厚望,它所在的呂德爾集群由該營營長呂德爾少校親自指揮,向交通要地貝加(Beja)方向進攻。進攻當中,該營的虎式坦克陷入苦戰,它們被雨后的泥濘地面拖慢了進攻速度,頻繁遭到英軍的空襲和炮火襲擊,有的虎式還碾爆了地雷。經過激戰,到3月1日進攻叫停的時候,該營的18輛虎式坦克損失了7輛,后來都被德軍自行炸毀,爆破之后的殘骸留在了那里,因此,這片戰場后來也被稱為“貝加虎冢”。余下的11輛虎式之中,只有一輛還能正常開動,其余的都需要修理,包括呂德爾在內的幾名軍官也紛紛掛彩。這個營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后來與第504重型裝甲營合并,5月12日向英軍投降。雖然“牛頭行動”沒有成功,但參與作戰的德軍還是冒著連天炮火,在縱深推進了30公里之遠,給盟軍一方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 在“貝加虎冢”留下的虎式坦克殘骸之一,上層結構已被完全炸毀。 第501營在所有德國重型裝甲營當中排行老大,但接收虎式坦克的時間卻比第502營要晚一些。該營初期同時編有虎式和三號兩種坦克,全都是所謂“熱帶型”——當然,熱帶型坦克并不是專門為北非設計的,在東線戰場也有很多。 成軍之初的501營除了營部之外只有兩個連,連部有兩輛虎式和8輛三號坦克,1連和2連采取9輛虎式和8輛三號混編的模式,每個排都同時裝備兩輛虎式,兩輛三號,全營共計20輛虎式,24輛三號(J型和N型)。隨著作戰任務的進行,坦克的出勤和戰損情況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所以作戰時的坦克編隊組成各不相同。例如1942年12月2日的戰斗中,呂德爾少校就曾經奉命率領1輛虎式和5輛三號向突尼斯的泰布爾拜進攻,擋住了向西突破的盟軍部隊。 在“牛頭行動”的時候,第501重型裝甲營并入第7裝甲團,成為了該團的第3營,1-2連分別成為了第7裝甲團第7連和第8連,反映到坦克上,就是坦克炮塔上的第一位戰術編號從1或2變成7或8。例如該營車名為“諾波爾特”的131號虎式(注意不是博文頓的131號)編號就改成了731號。需要注意的是,501營的營部車,連部車采用兩位數的戰術編號,例如營部兩輛車的編號分別為01、02,“牛頭行動”結束后,原先的111號改涂戰術編號為71,成為了剩余11輛虎式坦克的指揮車。 ![]() 改涂8開頭戰術編號的2連車輛。 ![]() 712號運抵美國之后的狀態,車輛左側還沒有經過剖切,它的底盤號是250031。 ![]() 712號的戰術編號經過了多次重涂,起初為21號,“牛頭行動”前改涂81,行動結束之后又改涂712,在數字7下面可以看到沒有被完全遮蓋的數字8。 501營的虎式坦克生產時間都比較早,后人將它們歸為“極初期型”虎式,在502、503、504營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車輛。在虎式設計之初,德軍曾經計劃在車首位置配備一塊可以升降的,用來保護履帶和主動輪的“沖鋒裝甲板”,后來并沒有實際配備,但“極初期型”虎式的車首牽引基座還是維持了適配“沖鋒裝甲板”的形態,即存在向后傾角的樣式,變速箱蓋板的樣式也和后來的批次不同,開口邊緣沒有那么圓滑,且主動輪吊架插口沒有焊接護圈。 ![]() 適配“沖鋒裝甲板”的前牽引基座,有的上緣切出了豁口,有的沒有。 1943年1月之前生產的虎式都在駕駛員觀察閘口上方開出了KFF2駕駛員觀察鏡窺孔,在敵軍火力威脅較大的情況下,駕駛員可以操作封閉閘口,利用觀察鏡進行觀察。雖然虎式的首上裝甲略有傾角,但觀察鏡窺孔軸心是和水平線平行的,窺孔經過了機加工,從外到內分為五級臺階逐漸縮緊,以此來減少槍彈或彈片直接命中鏡頭的幾率。與502營的同型車輛不同,501營的“極初期型”虎式車體側面前后方并沒有下凹的焊接痕跡。由于北非風沙較大,501營的虎式都安裝了雙筒狀的菲費爾附加空氣濾清器,以此來減少吸入的沙塵,延長發動機和化油器的壽命。 ![]() KFF2駕駛員觀察鏡窺孔。 “極初期型”虎式的負重輪輪圈邊緣較厚,造型與量產批次略有區別,主動輪的軸心蓋和輪輻至少有兩種搭配形式,第一種軸心蓋帶類似于半球形的凸起,第二種軸心蓋整體較厚;一種輪輻與齒圈固定螺栓位置對齊,另一種輪輻設置在兩個齒圈固定螺栓之間。從目前的照片來看,在北非的“極初期型”虎式并沒有使用過鏡像履帶。 ![]() 第一種樣式的主動輪,見于現存的712號車,注意輪圈較厚的負重輪。 ![]() 第二種樣式的主動輪,見于現存的504營131號車,注意輪圈較薄的負重輪。 前45個完工的虎式炮塔沒有預留炮塔后門,而是在兩側各設置了一個輕武器射擊口,501營的虎式底盤號為250011-250033,也就是完工順序在第11輛到第33輛之間,所以它們都沒有炮塔后門。至于防盾,虎式的防盾樣式非常繁多,除了個別幾種之外(如存在大塊鏟狀加強塊的防盾),其樣式和生產時間先后其實沒有多大關系,在501營的虎式當中,無加強區的平板款和加強塊呈長條形,與炮盾邊緣結合部有弧線過渡的樣式比較常見,后者的炮瞄鏡窺孔比前者略大一點。配發部隊之后,又在炮塔前緣為車長焊接了一個較大的直瞄準星,以此方便車長指揮作戰。 ![]() 142號虎式的炮塔,右后方有輕武器射擊口,炮塔后方殘留有三號儲物箱和大型非制式儲物箱的固定掛點。 ![]() 防盾無加強區的車輛。 ![]() 防盾帶加強區的車輛。 501營“極初期型”虎式的外設一部分是出廠自帶,另一部分是配發部隊之后加裝的,布局和特征并不統一。能夠確定的是,它們都安裝了帶防滑紋的窄前擋泥板,較短且帶有三道加強筋的后擋泥板和 “折線式”布置,前兩塊比后兩塊長的側裙板,形態上有所區別,例如前擋泥板不同的防滑紋路、后擋泥板外延區的造型不同,以及側裙板存在雙層拼合和單片式兩種結構等。為了避免作戰前忘記拆卸前照燈,1連的車輛把前照燈從頂甲移到了首上裝甲前面較低的位置,不同車輛的燈架結構有所區別。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前照燈就很有可能在作戰時被炮管碾爛。這項改進后來被虎式坦克的生產廠家采納,把前照燈數量減少為一個,并移至首上裝甲中心位置。 ![]() 雙前燈移至首上位置是501營1連虎式最為顯著的特征。 所有的501營“極初期型”虎式車體上都沒有S雷發射器。車尾的兩個排氣管護罩為后期加裝,結構上與后來的標準型號存在很大區別,截面呈圓角梯形,且開有三組散熱口,安裝這種護罩的時候,需要在車尾靠上位置和排氣管基座裝甲護殼上焊接固定基座。 ![]() 排氣管和排氣管護罩的結構還原示意圖。 前17輛生產的虎式裝備了直徑22mm的牽引鋼纜,纜頭向后固定。這種鋼纜對于虎式的重量來講太過脆弱,從第18輛生產的虎式開始,改用32mm直徑的粗鋼纜,纜頭向前固定,車體右側的履帶牽引纜也存在不同的固定方式。無論鋼纜布局是什么樣,與鋼纜共用一套固定具的炮膛清理桿均為左邊安放兩根,右邊安放三根的形式。 ![]() 配備22mm牽引鋼纜,纜頭向后固定的車輛。 炮塔的儲物箱值得一提,出廠之時,這些虎式安裝的都是三號坦克的儲物箱,后來501營把它們都換成了一種非標準的大型儲物箱,尺寸和形態都與后來的虎式專用型號存在很大區別。可能是設計時犯了錯誤,沒有注意到炮塔后部突出于表面的射擊口蓋板,所以儲物箱裝車時只好“壓在”射擊口蓋板邊緣,略向左偏,用幾組條狀金屬固定住。除了501營之外,在大德意志師,警衛旗隊師和502營等部隊也能看到一些安裝大型儲物箱的虎式,但細節和固定方式可能有所區別。 ![]() ![]() 剛剛配發給501營的虎式坦克新車,可見炮塔后部掛載的三號儲物箱,前擋泥板已經安裝,沒有側裙板、后擋泥板和排氣管護罩。 ![]() 較為寬大的非制式儲物箱,每個蓋子只有一組鎖具。 除了上述這些共性的特征之外,某些車輛還有一些獨有的特征,例如首下的備用履帶固定方式不同,首上位置備用履帶的布局和型號不同,車首位置不明作用的固定具,履帶工具箱的固定具不統一,以及在車尾和儲物箱兩側掛載的機槍彈藥箱等。裝甲被擊傷之后,還留下了位置和形狀各異的修補痕跡。 ![]() 813號的儲物箱兩側各固定了一個木制機槍彈藥箱。 ![]() 732號的一部分工具被掛在了車體側面。 ![]() 機槍彈藥箱掛在車尾的例子。 ![]() ![]() ![]() 不同的備用履帶掛載方式,固定具各不相同,有的還掛了三號坦克履帶。 ![]() 712號炮塔右側打了一塊補丁。 涂裝方面,根據虎式專家大衛·拜登的考證,501營“極初期型”虎式均為德軍常用的“熱帶1”涂裝方案,即底色RAL8000綠棕,迷彩色塊RAL7008卡其灰,如附加空濾等少數部件為RAL8020黃棕,在黑白照片上,這幾種顏色的對比度不高,所以具體的迷彩色塊形狀很難確認。至于戰術編號,早期可能都是白色空心數字,并入第6裝甲團之后改成了紅底白邊數字。某些車輛還帶有一些個性化的標識,如車名、擊殺環、老虎圖案和沒有來得及去除的維修記號等。 ![]() 731號“諾波爾特”的車名和老虎剪影圖案,車名的最后兩個字母被重涂的戰術編號給蓋住了。 可以這么說,每一輛來自501營的 “極初期型”虎式坦克細節都是獨一無二的,這讓它們散發著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同時也是模型制作和考證的樂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