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二戰時期最為著名的德國虎式坦克,很多童鞋可能只認得個大概,對整個虎式車型的演變歷程和細節識別還是比較模糊的,但是如果要將虎式的完整細節演變寫出來,篇幅又太巨大了,因此這個帖子僅做一個相對簡單的虎式識別指南 虎式坦克的生產從1942年6月開始到1944年8月為止,總產量為1346輛(不包括原型車)。開始時產量很低,主要原因是生產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出現困難,至1942年底達到正常狀態。在其后的2年中,只有2個月的產量達到過3位數,巔峰期是在1944年4月,當時在戰時生產部長斯佩爾的關注下,月產量達到了104輛。 正式投產的虎式有2個型別:裝備潛渡和空氣濾清器的前期495輛(部分未裝空氣濾清器)和不裝備上述系統的后期851輛,在全部生產過程中,又有若干改進簡化之處,因此又可細分為5個生產型:原型、極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和后期型。由于改進是逐漸進行的,或由于戰場補給限制,對戰損虎式的維修經常有什么零件用什么零件,所以有些新舊特征會混雜在同一個車體。 下面我們通過對虎式坦克整個生產演變過程中,外觀上出現的主要改動部分進行梳理,講講虎式4個主要型別的特征。這個帖子僅是針對外觀上容易識別的部分進行介紹,諸如外掛工具的移動,細微的形狀改動,螺栓數量的變化等等就不論述了(一是篇幅原因,二是即使作為考證黨,達到目前這個細節也足夠做好那些經典虎式戰車了)。 這里首先使用大神Avswong制作的一款“福虎”圖片,標示出本文大部分會講到的細節。 首先要明確的是虎式坦克并沒有亞型,而且變形車也不多,所以所謂的虎式識別,主要是從“極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和“后期型”來識別。但因為坦克的生產和細節演變往往是同時進行的,所以虎式車型有個逐漸轉變替換的過程,因此每一個型號又可以大致分為前中后……比如,初期型里面又可分為初初,中初和晚初……但如果這么個糾結法的話,考證就會變得繁雜紛亂,因此本帖僅從“極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和“后期型”這四個型號階段來進行說明。 歷史上實際出現了一些“混合虎”,原因有二:一是虎式一邊生產一邊配發到部隊,車體細節的生產變化在持續發生,因此有時候會在兩個型號的銜接時期,出現一臺虎式上前后兩個型號特征混雜的狀況;二是由于戰場的客觀條件,特別是二戰后期,德軍經常出現缺少標配零件的窘況,于是就廢物再利用,手邊有什么零件用什么零件,拼拼湊湊,反正安裝后坦克能出去戰斗就行。 極初期型共生產了34輛,主要裝備國防軍的3個重坦克營——501、502和503營(501重坦克營當時在非洲前線,從1942年11月23日至1943年1月24日,共20輛虎式坦克配屬至該營,絕大多數是極初期型,東線502重坦克營則配屬了9輛,剩下的配屬給了503重坦克營)。 ![]() 1、炮塔前方兩側安裝了NBK39型90毫米煙霧彈發射裝置(1942年8月起),左右各1組(3具); 2、前擋泥板寬度只到車體邊緣,窄過履帶,外形是呈折線型的,其上有細小的防滑紋; ![]() 4、炮盾正面觀察孔(炮盾左側,面向車首的兩個圓孔)此時尚未進行加厚; 5、車體前裝甲左側駕駛員觀察窗上方有兩個圓形的孔洞,用于在高威脅情況下,關閉主觀察窗,使用雙目式觀察鏡進行對外觀察。此設計在初期型時取消,已生產的帶有雙目孔洞的前裝甲,其孔洞被鐵塊填補,新生產的前裝甲則直接不再開出這兩個孔洞。關于駕駛員雙目觀察孔的照片,下圖看得比較清楚,可看到主觀察窗上方的滑塊處有兩個半圓的孔洞,當這個滑塊向下滑動關閉主觀察窗時,則這兩個孔洞完全開啟,駕駛員可從這里使用雙目觀察鏡對外觀察: ![]() ![]() 7、車長指揮塔是帶有5個觀察窗的鍛造式圓筒型,車長艙門向上方翻開; 8、車尾排氣管此時尚未加裝鐵皮護罩; 9、標準的炮塔后部儲物箱尚未添加(圖中在炮塔側面寫有100號的儲物箱是502營在前線自行添加的,即“雙耳虎”的由來); 10、炮塔側后部的沖鋒槍射擊孔是以一個圓形鋼塊用6個鉚釘鉚接在炮塔上,鋼塊上開出射擊孔。炮塔左后側和右后側分別設置了一個大型沖鋒槍射擊孔,炮塔右后側的逃生門此時尚未設置(參見100號第三張圖,炮塔右后側有一塊突出,此突出就是炮塔右側方的沖鋒槍射擊孔。 以上就是100號極初期型虎式的基本識別特征,也是502營所配屬的第一批虎式坦克的基本特征。 下面要特別說明的是極初期型虎式的一個獨有特征:鏡像履帶! 何為鏡像履帶呢?我們來看看虎式的履帶(實物圖難找,用一個模型上的金屬履帶來示意): ![]() 正因為虎式的履帶不是軸對稱的,所以就會出現下面的有趣現象: ![]() 那么這個鏡像履帶是什么情況呢?在極初期型虎式上,德國人并不是像上圖那樣去布置履帶的,而是直接制造了兩種不同的履帶,分別用于虎式的左邊和右邊,讓左邊履帶和右邊履帶保持鏡像對稱!這是德國人強迫癥的典型寫照(當然后來開竅了……)。晚了。。。。。。 我們再看一下100號虎式的圖片: ![]() 當然這種僅存在于極初期型個別車輛的蛋疼設置曇花一現,后來的虎式,都是只采用一種款式的履帶了。 下面再看看另外幾臺極初期型虎式(包括一些模型照片),特征大家可自行分析一下: 503營的123號車,可見炮塔后面掛載的是III號坦克的儲物箱,儲物箱位置在炮塔后部偏上安裝,車體側面裝上了非制式的側裙板。 ![]() ![]() ![]() ![]() ![]() ![]() ![]() ![]() ![]() ![]() ![]() ![]() ![]() ![]() ![]() ![]() 1、首先,蛋疼的鏡像履帶肯定是取消了,開始使用統一制式的履帶; 2、前擋泥板依然是折線形,帶防滑紋; 3、車體增加側裙板,但不是制式的,相比標準初期型的直線安裝,501營的極初期虎側裙板是折線安裝的。參考下圖,可以明顯看出前兩片裙板與后兩片裙板之間呈一個鈍角,并非四片直線安裝的。而此側裙板僅僅是單片鐵板支撐,沒有采用三角支撐(后邊會說到標準制式的側裙板,是每片都帶有前中后三個三角支撐以加強強度的); ![]() 5、車體后部增加了空氣濾清器,濾清器分為左后方和右后方兩個,形狀為兩個圓柱體結合在一起; 6、增加排氣管保護罩,但并非制式,整體形狀呈棱柱形,側面帶有三條散熱開口; ![]() ![]() ![]() ![]() ![]() ![]() ![]() ![]() ![]() ![]() ![]() ![]() 田宮的標準初期型模型圖片: ![]() ![]() ![]() ![]() ![]() 2、車首增加大型的鐵鏟; ![]() ![]() 5、雙前燈從車體前裝甲正面移至車體上方; ![]() 7、側裙板成為制式,與501營的極初期型不同,側裙板前中后三個位置增加了三角形支撐(在下方,圖片看不到),四片側裙板呈直線排列。 ![]() ![]() ![]() ![]() ![]() ![]() ![]() ![]() ![]() ![]() ![]() ![]() ![]() ![]() ![]()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