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莊,晚唐時期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因為他既寫詩又寫詞,這為宋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 所以宋詞的繁榮,多少是要為韋莊記上一筆功勞的。 公元881年,黃巢軍攻入長安時,大殿上孤零零地躺著韋莊的《秦婦吟》。 此時韋莊已經46歲,還沒有功名在身,卻親歷了這一場戰亂。 公元894年,年逾60的韋莊終于中進士,但是很快唐朝就滅亡了。 所以,韋莊是比較倒霉的,生不逢時。 他本是名門之后,“京兆韋氏”的族人,有“去天五尺”之稱,著名詩人韋應物是他的曾祖,文昌右相韋待價是韋應物的曾祖。 ![]()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韋氏家族”已經逐漸沒落,不僅如此,由于常年戰亂,儒家思想也有崩塌之勢,最典型的就是“君臣情”的淡泊。 所以公元900年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假擬圣旨立太子李裕為帝后,韋莊就跑去蜀中投靠王建了,并于7年后帶領官吏、民眾哭了三天,求王建改旗易幟,登基為帝。 王建假裝推脫后,正式建立了前蜀國,韋莊也因此封相。 而這一年,韋莊已經72歲了。 其實王建算不得一個好人,尤其好色,韋莊有一個寵溺的愛姬,貌美如花,被王建得知后,便用由邀請到后宮,此后再也沒出來過。 當然,韋莊身為宰相,自然也不會和王建爭執,畢竟有君臣之別。 ![]()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韋莊已經開始享受晚年了,基本遠離了朝政,所以對江南故地很是懷念。 于是提筆寫下了那組著名的《菩薩蠻五首》,其一為: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是韋莊筆下最美的一首詞,短短數語就把江南煙雨寫得淋漓盡致,也寫出了江南女子“小家碧玉”之美。 ![]() 全詞釋義可簡單理解為: 每個人都說江南好,所以來到這兒的游人都想在這里慢慢變老。春天的湖水清澈甚至比天空還要藍美,還可以在披彩的烏篷船里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個個都是貌美如花,盛酒時會露出雪白的手臂,所以奉勸游人,未老之年不要急著回鄉,回去后必定后悔要愁腸寸斷。 由此可見,韋莊對蜀中生活并不是很滿意,或者說,也有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所以他曾寫過一首《金陵圖》: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故城。 這首詩有暗和高蟾《金陵晚望》之意,同樣都是感情飽滿的詩篇: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這一點也比較好理解,畢竟他深受儒文化熏陶,棄唐投蜀是大勢所趨,但內心的執念還是會有的。 ![]()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韋莊這兩句詞,有和白居易《憶江南》之意: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王建的淑妃徐氏,即花蕊夫人有《宮詞》:御溝春水碧于天,宮女尋花入內園。 但根據年代計算,應是作于韋莊之后,有向韋莊致敬之意。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這兩句引用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當壚賣酒”之典故,而卓文君就很貌美,《史記 · 司馬相如列傳》有詩:買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當壚。 千年后,現代詩人席慕蓉有詩: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朵…… ![]() 文字之美,在這些詩人筆下染墨生花,令人無限向往。 所以讀詩詞,當真也是在讀另一種我們想象的人生,它可以讓一個人的心緒變得飽滿,裝得下萬里河山,也聽得見風過卷簾。 一闕又一闕的古韻詩詞,飽含著書墨之香,在暮色里流淌。 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去一次江南,搖著烏篷船,點起橘紅燈,在某個雨夜喝著一壇老酒,一遍又一遍地吟誦著韋莊這首《菩薩蠻》。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