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什么是長短腿? 顧名思義,長短腿是左右兩條腿的長度不一樣,是體態問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 01 結構性長短腿 結構性長短腿是由于遺傳、生長發育、傷病等因素等導致的兩條腿的絕對長度不一樣。一種情況是天生的骨骼長度不一樣,還有一種情況是受傷骨折,愈合之后,骨骼的長度不一致。這種長短腿一般只能通過手術或物理墊高等手段彌補。 02 功能性長短腿 功能性長短腿是由于下肢關節的異位或是下肢肌肉鏈的長度不一致而導致的,比如一個足弓高一個足弓低,骶髂關節的旋前和旋后,下肢體側鏈的長度不一。由于種種原因,本來長度近似相同的兩條腿發生了長短上的差距,但其實本身并不是真的不一樣長(或者說長度在4mm以內)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假性長短腿,一般來說,這種長短腿的病因也比較復雜,有骨盆側偏的原因,也有是膝關節或者踝關節的問題,甚至踇外翻也可能會導致長短腿。 功能性長短腿辨別與篩查 01 跨立測試 并腿站立,測試髂嵴高度是否一致,再分腿站立,測試髂嵴高度是否一致。如果并腿站立測試結果髂嵴不等高,分腿站立測試結果等高,說明下肢肌肉鏈的長度問題造成的功能性長短腿。如果并腿站立測試結果髂嵴不等高,分腿站立測試結果還是不等高,說明跟下肢的肌肉鏈長度無關,可能是結構性的長短腿,也可能是關節問題造成的功能性長短腿。 ![]() 02 平躺測量雙腿長度 仰臥位,保證骨盆中立位的情況下,用軟尺測量髂前上棘或肚臍到足內踝的長度,確定兩邊腿的長短。如若測試結果不一致,判定是結構性長短腿。 ![]() 成因 導致功能性長短腿的可能因素 首當其沖是骨盆偏歪。由于骨盆雙側力學不對稱,使得一邊骨盆被牽拉,身體重心就會失去失衡。我們知道,骨盆是靠周圍的肌肉附著才得以維持穩定,一旦發生偏歪,雙側的肌肉力量大小會不一樣,進而發生骨盆一高一低,這時候長短腿就出現了。 ![]() 雙側腰背肌肉力量不均衡也可能導致腿長不齊。 其中,重要的一塊肌肉叫腰大肌,為一長梭形肌肉,起自腰椎兩旁,與髂肌共同終點于股骨小轉子上,合稱“髂腰肌”。肌肉的牽拉是復雜的,但是總體是對稱的,如果肌肉牽拉失去平衡,進而影響骨盆發生傾斜問題,由此出現長短腿。 除此以外,大腿的內收肌、外展肌以及背部的豎脊肌等肌肉力量左右相互不均衡都會影響體態傾斜,最終作用于下肢,表現為長短腿。 ![]() 脊柱側彎問題。許多人在脊柱生長發育期,不注意坐姿或者是睡姿,出現駝背,由于這種長期的力學不對稱,就會發生脊柱側彎。脊柱一但發生了側彎,就會出現腰部肌肉對骨盆的強力牽拉,進而出現骨盆偏歪和外觀性長短腿的問題。 ![]() 最后,雙側足弓不對稱、足內、外翻以及踇趾外翻等足部異常都會影響長短腿。例如一腳足弓正常,另一腳是扁平足或高弓足,人體為了達到自我平衡,就會進行自我修復成一種代償性平衡。又比如足的內翻、外翻會導致踝關節的偏向,使腿型出現“X”“O”“K”型,兩側偏向不對稱產生長短腿。 影響 長短腿的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當功能性的長短腿發生之后,其相關的肌肉和體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長短腿往往還會伴隨足弓塌陷、扁平足、高低肩、脊柱側彎等同時出現。不正常的體態出現后,動作模式發生錯誤,肌肉失衡,有的肌肉緊張無力,有的肌肉很薄弱,疼痛、易疲勞就隨之出現。 ![]() 預防及恢復建議 1. 坐姿必須端正,若須長時間端坐時,所坐的椅子必須有靠背,且椅背的角度不可大于115°,臀部與椅背必須緊靠,若能在腰部加墊一個護腰墊,則更能保持腰椎的正常弧度。嚴格禁止二郎腿。 2. 走路時,挺胸而非挺著肚子,以免腰椎往前突而造成腰椎神經壓迫。 3. 睡覺時,盡量選擇平躺,并且腰部放軟枕貼合背部做支撐;如果側躺應保證雙腿重疊,髖部垂直,切忌斜趴睡姿。 4. 避免彎腰撿拾重物,宜以蹲下取之,健肩挑重物應以兩側肩部輪流負擔,避免長期使用單側,以免造成胸椎側彎。 5. 針對髂腰肌、髂脛束、腰方肌、背闊肌、豎脊肌、腹內、外斜肌,大腿內收、外展肌等做力量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