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者是神奇的,什么都講求公平、公正。在人類身體構造上也一樣,如果我們的下肢長度不一,那么骨盆和脊椎也會受影響,我們的身體姿勢會產生扭曲與歪斜做代償,嚴重者會產生脊椎側彎;嚴重的甚至會使胸腔臟器受到壓迫,產生心臟、血壓的毛病,如果是腹腔的器官被壓迫,就容易產生消化系統腸胃的毛病。 常見的長短腿表現: 1、閉眼走路時容易偏向長腿側; 2、走路時的第一步、穿褲子、和翹腿時都習慣長側腿在先(上); 3、長腿一側的肩下垂,皮帶腰較高; 影響方面: 1、長短腳患者鞋跟磨損情況可發現單側磨損較為嚴重; 2、長短腳可能引起腰背痛不耐久坐,無法步行較長時間; 3、髖關節疼痛,走路重心偏移,容易摔跤或足踝扭傷; 4、走路時,身體會搖晃,或其中一腳會覺得無力,或常無故跌倒。 一般而言,長短腳應該是后天造成的,成人或長大后腿長短相差在2公分以內者,多半不需治療,外觀上也不易看出。先天性的長短腳應該算是跛腳,算是肢體障礙的一種。
長短腳成因可以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大類: (一)結構性長短腳: 常常是因為足部、脛骨、股骨或盆骨曾經出現車禍或骨折,癒合之后,長度減少了。另一種長短腳的形成是因為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現象。 先天長短腿:由于骨骼真正短縮所致,通常與先天性疾病、外傷等有關。通常需要手術。 (1)輔具方法 如果是結構性長短,且長短差小于2公分,可以由鞋墊來墊高短側腳底的厚度;如果長短差大于2公分,由于鞋子空間的限制,方法多為墊高鞋底。 (二)功能性長短腳: 長短腿其實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雖不是真正的腿長不等,但腿長有左右不同的現象就會造成身體姿勢姿勢異常,生物力學的改變,很容易引起其他關節、部位的病變。 如果懷疑有長短退的話,請先找醫師確認你是否有結構性長短腳(真正腿長不等)。若有,才可以在醫生建議下穿有墊高之鞋墊,否則可能會雪上加霜。 若確定不是結構性的,而只是外觀的腿長不等,那么你就需要要做骨骼矯正。 日常生活要養成正確姿勢,以及治療性瑜伽或脊椎運動來平衡骨盆、脊椎與髖部。 功能性長短腿與結構性長短腿的區分: 一、功能性長短腳之檢測的方法: 1、兩膝并攏跪坐下來,臀部正坐在腳心上,背挺直。用手摸摸兩腳的大拇指,是否一樣長?若不一樣長,大拇指比較后面的那只腿,通常比較長。
2、躺平在硬地板上,兩腳同時向上舉高到垂直于地板,請家人或朋友幫忙看一下兩拇指是否一樣長點?若有一側比較長,那么它就是比較長的腳。
3、平躺或是俯臥測量雙腿長度。 選擇姿勢觀察,或是用軟尺測量量從肚臍眼或髂前上棘至足內踝的長短,確定腿的長短。 由于力學的原因,躺著的長腿,會在站姿(窄站距)的時候將骨盆上頂,如下圖。這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區分好。 一般來說,骨盆高的一側會伴隨著骨盆前旋,高側主要的涉及肌肉有腰方肌,髂腰肌等肌肉。就如下圖,緊張的腰方肌將骨盆上拉,造成功能性長短腿。 低側和外展肌肉群的縮短有相關性。
單腿抬高測試,當一側外展肌無力時候,站立下肢髖關節會出現下降。 糾正方法: 結構性問題的,兩腿超過2CM,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矯形鞋墊墊高。 設計訓練的重心是恢復髖關節周圍肌群平衡,培養正確的發力模式。
(一)短腿一側的糾正: 短腿側髂腰肌拉伸
短腿側腰方肌自我拉伸 30-45秒 3次 做短腿側的外展肌群強化:側躺,手支撐頭部,下方的腿屈髖屈膝,上方腿直線上抬。動作過程中保持骨盆的穩定。 15次每組 進行3組 做短腿側的內收肌拉伸 30-45秒 3次 (二)長腿一側的糾正 將長腿屈膝屈髖,保持此姿勢在30-45秒,3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