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黃金自古以來都被視為神圣而又珍貴的物品,我國古代最早的金器發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夏王朝時期,主要是以飾品,祭品的角色為當時的顯貴所擁有和使用,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墓地出土的金耳環,距今約有4000年,便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黃金飾品。
黃金作為貨幣登場始鑄于春秋晚期的楚國,楚國地大物博,盛產黃金,有著先進發達的冶煉鑄造技術,因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時代,楚國鑄行的金幣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質量上好的可達到99%,絕大多數在96%到99%之間,這說明楚國的黃金冶煉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楚金幣的形式可具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的金版,另外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支付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需要的大小,然后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后使用,故邊緣有切鑿痕跡,從出土的實物來看楚金幣更多的是以龜甲形的金版為主,且大多是零星碎塊,絕大多數的金版都是出土于安徽壽縣及周邊地區。
在湖北,陜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金版上用印鑿打鈐印文,目前已知的有郢爰[yǐng yuán],陳爰,盧金等七種印記,其中以郢爰發現數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廣,郢是地名,指的是楚國都城郢[音:影],爰[音:元]為貨幣重量單位。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只是會出現在上層社會,基本上只在國際禮聘游說諸侯,國王用于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東漢之前盛行黃金貨幣,在交易中發揮了極大作用,直到今天的錢幣市場,黃金貨幣依然是耀眼的品類。
以上內容來自搜狐網>歷史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