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民族經常給人以矛盾的印象,他們看起來禮貌周全,他們的軍人卻在戰爭中做著最殘忍的事情;他們看起來對人關懷備至,但翻臉后絕對兇殘暴戾。日本人的禮貌和殘忍一脈相承,都是日本武士道的產物這個。 ![]() 武士道是日本江戶時代逐漸形成的武士生活、倫理規范,在明治維新時期正式形成。江戶時期的日本武士雖然沒有聽說過武士道這個詞,但是一舉一動卻受到它的影響。武士道對禮貌、禮節有著苛刻的要求,它有自己獨特的“禮”觀念。武士道的“禮”就是即明身份、知禮儀,要求武士的言語、舉止、應對、進退、衣、食、住、行等與身份相符,時刻牢記自己在主從關系中的身份和應盡的職責義務,是東瀛版本的“禮不下庶人”。 ![]() 因此江戶時代的武士還制定了繁瑣的禮儀要求,大道寺友山的《武士道初心集》里說“不論貴賤,但凡武家之人,必須永遠手不離刀,時時要注意遵守(武士)的禮儀”,以至于出現了“小笠原流禮法”等專門的武士禮儀流派。武士的禮儀包括吃飯、走路、鞠躬的角度、打招呼的口氣等等,絕對是最完美的侍者教育(武士本來就寫作“侍”嘛)。山鹿奉行就在吃飯上多管閑事就要求武士們“在吃飯時不能大口吞咽,進食時不能四處張望,表情一定要嚴肅”“握筷子的姿勢、坐姿都必須加以注意”。山本常朝不但在《葉隱》要求武士吃飯要守規矩,就連武士們如何傾聽上級講話的姿態都做出了規定。 ![]() 在武士從生到死的日子里,家族添丁如何宴請,用哪種餐具,穿哪種衣服赴宴,甚至吃多少粒米、如何面對客人都有嚴格的要求。不同階層的武士打招呼也有講究,足輕遇到上層武士,要立刻退到庭院中雙手觸地行禮;中級武士遇到上級武士,則要立刻躲在走廊的角落里行禮;上層武士也不輕松,他們遇到將軍和天皇也有繁瑣的禮節,一不小心也會出錯。武士的穿衣、待客也都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為了滿足這些規定,一些收入微薄的武士只能借高利貸,以滿足武家的尊嚴。 ![]() 如果武士不遵守上面的規定,后果很嚴重,著名的47浪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元1701年三月,赤穗藩藩主淺野長矩在江戶接待天皇使者。德川幕府派出的禮儀指導叫吉良義央,因為淺野長矩沒有按照他的心意“意思意思”,就故意“不好意思”,讓淺野長矩當眾出了丑。淺野長矩出丑后,立刻找吉良義央進行物理交流,結果被幕府將軍德川綱吉認定為無禮、大不敬。淺野長矩本人自殺謝罪,整個赤穗藩單位撤銷,所有武士下崗成為浪人,后來才出現了47浪人火拼吉良義央的事件。 ![]() 在這一事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禮儀,論地盤淺野長矩的封地是五萬三千石,吉良義央的封地吉良莊的領地四千二百石、作為高家為幕府服務的薪水二千石,雙方并不是一個重量級。但吉良義央除了是幕府大臣外,還是武士禮儀的權威,他經常要外藩大名給自己繳納高額學費和顧問費,因此利用學術地位讓赤穗藩藩主吃癟。 ![]() 外藩大名尚且要在禮儀問題上小心翼翼,藩主下面的武士更是要夾著尾巴做人,一舉一動都不敢違背規矩,否則就會有“很有精神”的上一級武士進行“愛心教育”。武士對外人的禮儀是被打出來的,是被森嚴的等級制度馴化出來的。他們對同輩和上級很恭敬,但對于低于自己等級的人就是赤裸裸地殘忍。 ![]() 日本武士在戰亂時期有斬殺本國百姓的習慣,只要他們認為百姓對自己無禮,就可以動手殺人。在對外作戰時,日本武士還有獨有的神國觀念。他們認為日本是佛陀轉世的神國,日本之外的國家都是“穢土之地”,殺外國人就是大掃除。即便到了近現代,日本人依舊把西方人叫做“鬼畜”。 ![]() 近代日本軍隊被武士道精神洗腦后,認為自己是神國后裔,和自己交戰的外國平民也都是人形牲畜,敵國軍人放下武器更是辱沒軍人的尊嚴,都是不需要講禮的物種。日本人的“禮”建立在武力壓迫之下,誰把他們打服了,他們就認為那是自己必須禮敬的強者,否則他們就在心里看不起你(哪怕表面禮儀再好),時刻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