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風擾綜合法,乃王師所創,張師宣講,效專力宏,療效突兀,為治療許多疑難大病的一個好方法。 其組成為: 制附子75-150(先煎2小時),生白術45-60 ,干姜30-60 ,炙甘草15 ,清半夏45-60 ,炒車前子30-60 ,獨活30 其功效:溫陽扶正,內除寒濕,外散風寒濕。 主治:凡一切內有寒濕,外有風寒濕,坎陽不足的疑難雜癥,都可用此方治療。 使用注意: 內有寒濕,而外無風寒濕邪的可去掉獨活。偏于外感風寒濕邪的,要加重祛風散寒除濕的藥物,減少治療在內寒濕的藥物。切忌不問青紅皂白,就套方使用,以至于使良方蒙冤,患者受害。外感風寒濕易知,內傷寒濕本也易辨,卻不知何因,實際中余見許多醫者,為了套用此方,辯證內傷寒濕時蠻辨、亂辨、強辨,實為醫者之憾事。 此方與盧鑄之剿撫兼施之法不同,剿撫兼施之法,是指《盧氏臨證實驗錄》之肩臂急痛案中總的治療大法,不是指的哪一個具體的方子,望有志于此道者之同志,細細研讀為要。 另:對于方意,張師已有詳細講解,故,不再論述。這里只探討一下對于術的應用。白術的作用盧鑄之云:益土補虛建中,燥土泄濕。蒼術,盧鑄之云:化濕燥土,……外通肌腠,……更達腸胃,唯化邪調中之用。可見,白術是補益之中有燥土泄濕之效,蒼術有化邪調中之效,而并無補益之能。故,濕盛脾不虛者,用蒼術為最;脾虛兼濕盛者,用白術為良。 加減:胃脘脹悶,食欲不佳,加厚樸、白蔻。 我的認識和理解可能太過簡約,也可能太過平常,還可能與許多人不同,因此而產生分歧和不同意見,也是正常的。不過,這卻是我自己的心得,更是見仁見智的一種體悟,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多多交流指教。2019/4/26 附:獨活解 獨活:氣溫,味辛苦甘。盧鑄之云:獨活分化水土中之凝滯;追風逐濕,鼓蕩元陰元陽之氣通達于肌腠,濕凝可解;逐風逐濁,此王者入內出外之健將也;能祛風寒濕于肌腠皮毛;能開啟濁路,使陽能入內,鼓蕩寒濕流行于外;能引通陰陽之路,使寒凝之氣機,隨腠理皮膚而出。 上為盧鑄之先生對獨活之所解。 又,我自己體會:獨活味苦甘,先哲有云:非苦無以入至陰之地。主入少陰,兼入太陰,又入厥陰,——獨活本為風藥,風藥自入肝厥陰,同氣相求也。風寒濕邪侵襲于少、太、厥三陰,獨活入于三陰之內,施風令而鼓蕩沸騰,使元陰元陽之氣得以流行,而三陰之凝滯自然開解,內侵三陰之風寒濕邪自然外達。獨活辛甘化陽之性,又上升外達,通于三陽,達于太陽,使被逐出之風寒濕邪隨其辛散之性,由腠理而肌腠而皮毛而解。明于此,可悟獨活入內出外之能使也。 順便說一下寒濕入營與獨活逐風寒濕邪由營血轉入氣分而解之區別。寒濕入營,乃內傷,指內生之寒濕混處于水谷精微之中,隨脾之運化而上奉于心,化生營血而入于營分,其致病之本,本于三陰之陽不足。獨活逐風寒濕邪由營血轉入氣分而解,乃是外感,風寒濕邪侵襲三陰,獨活使之轉出三陽而解,其致病之本,亦是三陰之陽不足。二者有本質之不同。至于治法,寒濕入營,治宜溫陽溫血,散寒除濕;外感風寒濕邪之襲于三陰者,治宜溫陽散寒,透達風寒濕邪由內出外而解,若兼有內濕者,還要分利溫燥同施。 2019/4/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