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方子光是聽其名字便可入意,“清心蓮子飲”正是如此。與之有類似功能的方劑我第一印象想到:導赤散。本篇將介紹清心蓮子飲,要記住一個方劑不是特別容易。一個矛盾的現實就是想要容易記住某個方劑,必定從不容易入手,以至于從不容易到容易,容易背后是一系列復雜因素構成。我們常常看見某篇文章說某方某藥具有神奇功效,可我們并沒有經歷過那種神奇效果的整個過程,故爾過眼則忘。臨床實際也是這樣,每個醫生都是在自己固定的范圍內去選方處藥,若在這個范圍內所選方藥不能治病,不能不斷擴大這個選擇范圍,則其中醫水平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在看劉渡舟先生醫案時受到啟發,故而要將這清心蓮子飲印刻于心。 清心蓮子飲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黃芩、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甘草(炙)各半兩,;石蓮肉(去心)、白茯苓、黃芪(蜜炙) 、人參各七錢半 。具體藥物如下: ![]() (人參多半用黨參替代) 【功用】清心利濕,益氣養陰。 【主治】五心火妄動,氣陰兩虛,濕熱下注,遺精淋濁,婦人帶下赤白,血崩帶下,遇勞則發;肺腎虧虛,心火刑金,口舌干燥飲不解渴,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氣不收斂,陽浮于外,五心煩熱。舌苔黃膩或薄黃膩。 【八綱分屬】本方在八綱中屬于濕熱入里之證,同時兼有津液虧虛,氣虛。總屬于里證,虛實夾雜,實為濕熱,虛為津液虛、氣虛。 根據八綱分屬則其記憶簡單: 濕方面——車前子、茯苓。 熱方面——蓮子肉、地骨皮、黃芩。 津液虛——麥冬。 氣 虛——人參、黃芪、甘草。 自編方歌如下: ?清心蓮子濕熱飲,地骨麥冬與黃芩; 人參黃芪甘草補,車前利濕與茯苓。 【劉渡舟先生醫案】萬某,男,25 歲,商人。由于日夜操勞,心神不寧,出現小便混濁1年有余,屢服清熱利濕之涼劑不效。證見小溲不暢,尿濁如米泔水,貯之有沉淀物。西醫化驗檢查診為“乳糜尿”。其人兼見腰背酸痛、頭暈、口干、心煩不得眠、納食減少、大便溏瀉等癥。視其舌尖紅而苔白膩,脈來細數。 處方清心蓮子飲,具體方藥:石蓮子10g,車前子12g,麥冬 20g,地骨皮10g,黃芪10g,黃芩10g,炙甘草10g,黨參 10g,茯苓 30g。 結果:上方服14劑,淋濁大為減輕,原方石蓮子加至15g,再加草10g,又服14劑,小便混濁逐漸消失,諸癥亦隨之而愈。 看劉渡舟老先生的醫案,患者服藥的劑量常常10劑以上。而現在的病人常常堅持不到吃完10劑藥,這有醫生的原因,也有時下人的生活節奏有關。現如今不僅交通十分達到,人際關系也十分發達,病人住院服藥三兩天不見效果,則聯系人往大城市、大醫院跑。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我們基層醫生要求更加嚴格,要保證中醫辨證的準確性,確保留得住病人,治得好疾病。 清心蓮子飲作為經典名方,相關文獻顯示運用其治療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腎病綜合征、腎病尿蛋白、早泄、慢性前列腺炎、血尿、抑郁癥、泌尿系統疾患等。辨證運用,運用范圍十分廣泛。多記憶一個方子,臨證時選擇用藥范圍亦相應擴大,思維和視野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寬泛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