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義勇為”這個成語出自《論語·為政》:“非鬼神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币馑际遣粦摷漓氲墓砩瘢銋s去祭它;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是懦弱的表現。 它的近義詞是:急公好義、慷慨仗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挺身而出。 反義詞:見利忘義、見死不救、袖手旁觀。 我們普遍認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儒家培養的都是弱不禁風的文弱書生。其實,儒家不僅主張“仁”,還主張“勇”,甚至提倡“見義勇為”,孔子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不光是說說而已,還要付諸實踐。 ![]()
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齊魯兩國會盟,孔子作為這次會盟的司儀,一同出席了會盟儀式。齊景公一直想吞并魯國,只是不敢直接出手。于是就想利用這次會盟,借“萊夷人”的手挾持魯定公,以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會盟之前就讓“萊夷人”埋伏好了。 會盟開始后,齊國的司儀上前一步請求到:“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蹈助興。” 魯定公說:“好?!?/span> 齊國司儀以旌旗為號,“萊夷人”看到暗號,頭戴羽毛,身披獸皮,手執長矛、戟、劍、盾等武器,喧鬧著蜂擁而上。 ![]()
孔子早就看出齊景公居心叵測,馬上上前一步喝止道:“我們是兩國國君會盟,為什么要讓萊夷人摻和。我聽說大人的事小孩子管不著,兄弟之間的事外人管不著,中原的事蠻夷管不著。陽光下不干見不得人的事,手握兵器的人不對手無寸鐵的人動武,否則就不符合道義。為天下人所不齒。這不是國君該做的事,也不是君子該干的事。” 齊景公本來就心里有鬼,聽見孔子說得擲地有聲,慷慨激昂,頓時羞愧難當。而且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堂堂華夏諸侯,被萊夷人無緣無故地擄走了,他也沒法向天下人交代。此刻萊夷人也看著他,就等他的命令。齊景公只好使了個眼色,命令他們退下。 這個時候,齊國的司儀又上前一步說道:“請演奏宮中的舞蹈。” 齊景公說道:“好?!?/span> ![]()
于是齊國的小丑、矮人、藝人一擁而上,咿呀咿呀地又唱又跳。 孔子看著他們拙劣的表演,上前一步說:“這種不入流的表演,還比不上山上的猴子,真是白瞎了這樣的盛會。這種欺君的行為,論罪當斬?!?/span> 司儀看著齊景公,齊景公臉上實在掛不住,只好下令把這些人全部拖下去處死了。 齊國的大臣們看在眼里,紛紛說道:“魯國的大臣用君子之道輔佐國君,而我們齊國卻用狄邑來對付魯國,既丟了齊國的臉,又得罪了魯國,該怎么辦才好呀。” 齊國的司儀也說道:“君子有過失,就用實際行動賠禮道歉;普通人有過錯,就用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解;國君如果有過錯,就應該拿出點誠意來?!?/span> ![]()
于是齊景公主動提出,歸還魯國的“汶陽之地”,以此向魯國道歉。 就這樣,孔子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魯國收復失地,讓魯國的大臣們刮目相看。 而孔子也用他的實際行動,為后世的讀書人做了表率,闡述了什么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他告訴大家“見義勇為”絕不只是說說而已,還要付出實際行動。 參考資料:《中華成語大詞典》《論語·為政》《全歷史·季恒子》《史記·孔子世家》 聲明:本文僅個人觀點,不針對任何個人和團體。配圖來源于網絡,與本文無關,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