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中醫(yī)學重視經絡學說,不僅是針灸、推拿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臨床各科都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何為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為人體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經脈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如《醫(yī)學人門.經穴起止》說:“經者,徑也,徑直者為經;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經脈多以縱行為主,循行于較深的部位,有一定的循行路徑;絡脈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深淺部位皆有分布,浮絡循行于較淺的部位。經脈與絡脈相互銜接,遍布全身,將人體臟腑官竅、四肢百骸等連接成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并通過經絡之氣調節(jié)全身各部的功能,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從而使整個機體保持協(xié)調平衡。如《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 經絡學說如何形成?經絡學說的形成,經歷了經絡概念的產生和理論體系的構建兩個階段。 經絡概念的產生,是古人以“觀物取象,以象會意”的認識方法,一是直接觀察到血液流行于脈中,體表可觸及的筋肉等條索狀物,以及解剖可見的與臟腑形體官竅相連接的系帶狀物等;二是運用“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將人體結構與自然界相關事物相比類,如自然界有十二經水(河流),人有十二經脈;自然界有湖澤,人有奇經八脈等。在此基礎上,將臨床實踐中通過針刺對人體經絡感應傳導現象的觀察和導引、氣功等自身體驗而得出的認識,通過分析、總結和歸納,逐步形成了經絡的概念。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最早記載“陽脈”“陰脈”及“經、維、絡”等名稱;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了11條脈的具體名稱、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但只稱“脈”而非“經脈”,提示脈是經絡的形態(tài)學基礎之-。《素問·生氣通天論》記載“筋脈和同”“筋脈橫解”“筋脈沮弛”,筋脈亦屬經絡范疇。隨著針灸、導引、氣功等臨床實踐的總結和理論提升,經絡概念逐漸成熟和完善。 《內經》總結歸納了以前對“脈”的有關認識,構筑了經絡學說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經絡學說形成的標志。該書162篇中,專論或主論經絡的篇章有20余篇,系統(tǒng)闡述了十二二 經脈的起止、具體循行路線及其與相應臟腑的“屬絡”關系,十二經脈首尾相接及氣血在經脈中“ 如環(huán)無端”“周而復始”的運行,十二經脈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經脈標本、根結之間的上下、內外對應的聯(lián)系,十二經脈和臟腑功能發(fā)生異常時所出現的病候。對奇經八脈中沖、任、督三脈的起止、循行路線、生理功能和有關病候,以及帶脈、陰陽維脈、陰陽蹺脈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進行了大致的描述。對絡脈及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的名稱、分布、生理功能、常見病候也進行了討論,并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法,闡述經絡氣血運行與自然界日月時辰的通應關系等。 《難經》首創(chuàng)“奇經八脈”一詞,對奇經八脈的含義、功能、循行路線和病候等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對正經和奇經的關系有明晰的闡發(fā),對某些經穴(如八會穴)的特異性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十二經皆有動脈”“腎間動氣為十二經脈之根”等理論,豐富了經絡學說的內容。 《針灸甲乙經》是中醫(yī)學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為晉.皇甫謐集《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著作分類合編而成,內容主要論述中醫(yī)學經絡學說和針灸方法,在經絡學說的發(fā)展及針灸療法的應用中,起到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 (以上內容節(jié)選自《中醫(yī)基礎理論》) 傳承耳穴,健康相伴。耳穴貼壓大講堂由耳穴貼壓療法創(chuàng)始人、耳穴國際標準草案主要制定人李家琪教授之子李青峰傾心創(chuàng)辦。自成立之初,就專注于為大眾傳承正宗耳穴療法的精髓:道、法、術、變,切實擔負起耳穴傳承的責任與使命。歡迎廣大耳穴工作者和愛好者,一同加入耳穴貼壓大講堂,學習耳穴療法,擁抱健康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