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季羨林,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有一天,北大新生入學,有個新生因為行李太多,不方便辦報到手續。 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身邊剛好路過一個老校工。 新生看老校工長得慈眉善目,便請求他幫看行李,對方爽快地答應了。 等到幾天后,在開學典禮上,新生才震驚地發現,這位“老校工”,居然是副校長季羨林。 從此,季羨林平易近人的名聲,就在校園里傳開了。 ![]() 和季羨林并稱“燕園三老”張中行先生,曾這么評價季羨林: 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 在上世紀燦若星河的學者當中,季羨林一直是個特殊的存在。 一方面,他常因為卓越的成就,被冠以“國學大師”、“學術泰斗”的美譽; 但另一方面,他又經常主動摘下光環,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 他曾寫過一篇文章,里面說: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大師,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和很多自視甚高的學者不同,質樸和厚道,一直是季羨林性格的底色。 1.1911年,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小縣城。 彼時由于八國聯軍的侵占,整個中國風雨飄搖,窮,成了季羨林年少的關鍵詞。 6歲之前,他沒上過學,也沒吃過一頓飽飯,一直到1917年,才被叔父接到了濟南。 然而,隨著日寇的入侵,學堂的平靜,很快被打破了。 當時季羨林的學校有一個校長,叫鞠思敏,日本人想請他做官,但被他嚴詞拒絕。 當著學生的面,這位老校長說: “我寧愿挨餓,也不拿日本人的面粉!” 在校長的影響下,季羨林的心里深深埋下“愛國”的種子。 隨著學生運動愈演愈烈,季羨林也加入了示威的游行中。 他和同學一起撬鐵路、燒日貨,甚至曾以臥軌絕食的方式,逼蔣介石出兵抗日。 日軍煩透了這些中國學生,經常針對學生,發動槍殺。 有一次,季羨林就被日本軍官攔下,盤問身份。 面對日軍兇神惡煞的嘴臉,季羨林強作鎮定,說自己是商人,才逃過一劫。 ![]() 1930年,季羨林考上清華大學,畢業后,遠赴德國留學。 因為在語言學習上,頗有天賦,所以季羨林立下志向: 一定要學中國很少有人掌握的、又給全世界帶來深刻影響的語言。 本著這樣的想法,季羨林挑了包括英文、俄文、德文在內的12種外語學習。 但這其中,偏偏不包括日語。 有老師為此感到可惜,但對于季羨林來說,把敵人的文化奉為圭臬,才是真正的恥辱。 ![]() 回國后,季羨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下來,親吻腳下的大地。 在文章里,他寫道: “平生愛國,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 后來,有媒體做了一個關于季羨林的專訪。采訪到最后,攝制組請求他寫幾個字。 季羨林不假思索,揮毫寫下:我的中國心。 2.回想起季羨林留德的十年時光,有個女子的名字,不得不提。 她就是季羨林鄰居家的女兒——伊姆加德。 ![]() 兩人曾在朋友的介紹下,有過一面之緣。 因為季羨林有很多論文需要打印,而伊姆加德家里,恰好有一臺打字機,所以后來季羨林經常上門,尋求伊姆加德幫助。 一來二去,兩人便熟絡了起來。 伊姆加德逐漸喜歡上了這個來自中國的青年才俊,而季羨林面對眼前美麗的少女,也逐漸動心。 伊姆加德的媽媽也看出了兩個年輕人的心意,她經常隔三差五地,邀請季羨林來家里做客。 這是季羨林生平中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甜蜜,但,他心里除了歡喜,更多的是悲哀。 原來,早在留德之前,季羨林就已有婚配。 ![]() 18歲那年,季羨林奉父母之命,和妻子彭德華成婚。 彭德華只有小學文化,和季羨林沒有共同語言,愛情更是無從談起。 盡管如此,彭德華卻是標準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她上敬公婆,下愛子女,深得季羨林敬重。 ![]() 一邊是心心相印的愛情,一邊是沉甸甸的責任,季羨林陷入了矛盾之中。 剛好劍橋大學向他發出了當老師的聘請,有人就建議季羨林,和伊姆加德一起去英國,趁此機會,斬斷前塵。 可季羨林再三思考后,并沒有這么做。 他說:“去英國,對于我個人來說,的確可以進一步深造,又可以有自己的感情。 但是,我不僅熱愛自己的祖國,而且妻子德華是再好不過的人了,我很尊敬她。 所以,我一定要回國。” 因此,當二戰的硝煙平息,季羨林毅然收拾好行囊,回到祖國。 臨行前,他和伊姆加德告別,看著即將遠行的愛人,伊姆加德流下了眼淚。 她太清楚季羨林是什么樣的人了,他背負了太多,又經歷了太多,所以心里最看重的,就是責任。 與其挽留,不如成全。 那之后,季羨林和伊姆加德斷了所有的聯系。 季羨林重新回到了家人身邊,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好丈夫,好父親。 而伊姆加德,此后再也沒有嫁人。 有人曾在幾十年后,去探訪過伊姆加德,發現她還住在以前的閣樓里,家里放著一臺老舊的打字機。 為了守護年少的愛情,她付出了一生的光陰。 3.季羨林回國后,曾經過老師陳寅恪的引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可好景不長,到了特殊時期,陳寅恪被從講壇拽下,備受凌辱和折磨。 就連季羨林,也被學生背叛,趕進了牛棚,天天忍饑挨餓。 有人曾鼓動季羨林: “很多人都在寫文章罵陳寅恪,你是他的學生,趕快表現一下,說不定可以'邀功’呢。” 但季羨林卻選擇了沉默。 在那個需要靠出賣別人尋求自保的年代里,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老師的不好,也沒寫過一篇指責老師的文章。 幾十年后,他在回憶錄中寫: “雖然經人再三動員,我卻始終沒有參加到這一場鬧劇式的大合唱中去。 現在時過境遷,想到我沒有出賣良心,差堪自慰,能夠對得起老師在天之靈了。” ![]() 上世紀七十年代,季羨林復出,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從前背叛過他的學生,都怕季羨林借機“報復”,老遠見到他,都躲得遠遠的。 但后來季羨林寫回憶錄的時候,卻沒把任何一個傷害過他的人寫進去。 季羨林說: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學校里,季羨林一向以“樸厚”著稱。 有一次,季羨林的一位學生因為寫論文的緣故,需要對一些古代的刻本做校勘。 可刻本是稀世文物,不會輕易外借,學生就去找季羨林幫忙。 季羨林不僅幫學生疏通了關系,而且特意抽出了一天時間,陪學生去了圖書館。 還有一次,北京正值凜冬,季羨林的一個學生在大鐘寺,做梵文的學術講解。 當時季老已經90歲高齡,卻硬是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寒風,聽了兩個小時的講座。 有人勸他說:“就算是為學生,也沒有必要凍兩個小時呀。” 季羨林反駁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東西,我還不了解。”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06年,季羨林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他的頒獎辭里寫道: “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這位飽經世事的老者,把經年歲月的齟齬,都柔化成了海蚌含沙般的溫厚。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走過風雨,也依然從容。 4在季羨林北大郎潤園故居前,有一塊池塘,里面有季老親自栽下的蓮花百朵,每到夏天,花葉紛披,幽香婷婷。 先生故后,人們都把這里的荷花,叫做“季荷”。 之所以這么叫,一是因為池塘里的荷花,確為先生所種,二是因為先生品性如荷,才高行潔,溫厚隨和。 回望季老的一生,對國家,保持熱忱;對家人,堅守責任;對學生,如春風化雨;對老師,心懷感恩。 一如先生談“人生四要”時,給自己定下的行為準則:愛國,孝親,尊師,重友。 他用一生,為后人豎起了一座品格的豐碑。 ![]() 如今,北大朗潤園荷香悠悠,一如季老生前所植。 風送花香,先生的音容笑貌、往事種種,似乎又浮現在眼前。 人生變幻莫測,唯有人品可立一生。 一個人的擔當、操守和處事態度,永遠是比學問更珍貴的東西。 一如羅曼羅蘭說的: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和偉大的行動者。” 或許,這也是季先生深受后人景仰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