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投資者問股神巴菲特最看重哪個財務指標,巴老毫不猶豫地說出了ROE(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 關于ROE,芒格說:如果你長期持有一支股票,你的收益率和其ROE差不多,而你當初買的價格高低對收益率影響不大。 為什么兩位投資巨匠都如此重視ROE,為什么長期收益率會接近ROE? 我們說“收益率接近ROE”,其實有一個隱含前提,即估值不變的情況下。當加上“長期”二字時,估值的變化以年化計,也就微乎其微了。 假如估值(市凈率PB)不變,收益率=凈資產增幅+股息率。僅考慮企業內生增長的話,凈資產增幅=ROE(1-分紅率)。(PS:這里的ROE=凈利潤ttm/一年前的凈資產,分紅率=股息ttm/凈利潤ttm) 比如某股票(或指數),凈資產為100,PB為1.5,市值為150,ROE為15%,分紅率為40%。則凈利潤為15,股息為6,股息率為4%。收益率=15%×(1-40%)+4%=13%。 ROE為15%,收益率為13%,看似差距不大(分紅率越低,差距越小),但經時間杠桿放大后,差距必然放大,難言“接近”。其實,還有一個因素促使收益率接近ROE,那就是增發。 我們知道,企業增發股本時,若以大于1PB的價格增發,那么每股凈資產會增加。更直觀一點,做個表格來說明。 表中列舉了“以1.5PB的價格增發6%的凈資產”的數據,可以發現,因為增發,每股凈資產增加了2%。前文說到,收益率=凈資產增幅+股息率。實際上,凈資產的增長,不僅包含凈利潤分紅后的存留,還包含每次增發導致的凈資產增長。確切的說,收益率=ROE(1-分紅率)+股息率+增發導致的凈資產增幅。這樣,長期收益率就十分接近ROE,并且增發金額越接近分紅金額,收益率就越接近ROE。 但是,比如格力電器這種ROE很高,分紅率也很高,卻幾乎沒有增發的股票,長期收益定然不及ROE。假設格力長期ROE35%,分紅率60%,股息率5%,那么長期收益率≈35%×(1-60%)+5%=19%。即便理論收益率不及ROE,但受益于高ROE,這個收益率已然不菲。 也就是說,我們投資的企業的ROE越高,理論上我們的長期收益率也越高,這也是巴菲特和芒格青睞高ROE企業的主要原因。 然而,投資并不是只看ROE這么簡單,還有很多復雜的因素。比如我們假設的前提是估值不變,假如在高估值時買入必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縱然十年、二十年來看,買入價格影響不大,但中短期的幾年承受浮虧的概率非常大;比如當前的ROE我們通過財報就可以獲得,但未來十年二十年的ROE的預判著實需要功力,須得擴大能力圈足以判斷企業的護城河、競爭力等基本面因素,還有防不勝防的黑天鵝;比如企業的分紅、增發等因素會影響收益率,不少10年10倍股(年化收益26%)的平均ROE并未超過20%,因增發提升每股凈資產而獲得了不少漲幅。 巴菲特說“投資很簡單”,是身經百戰之后的化繁為簡,是大道至簡,然而認知、悟道的過程并不簡單。 如果增發比例并不高,ROE理論上是長期投資收益率的上限。超長期投資者追求高收益,須得尋找長期確定性的高ROE。但長期ROE超過20%的公司非常少,且高ROE會吸引競爭者爭利,若護城河不夠深,在競爭中失去了高ROE,可能會導致股價戴維斯雙殺。 若想追求高于ROE的收益,那么須得通過輪動策略(高拋低吸)、杠桿策略等手段來實現。輪動自然少不了擇時,談及擇時,許多人就聯想到了投機。以前的我認為,“擇時”、“擇股”,“投機”、“投資”,是完全對立的兩個面,但隨著認知體系的健全,發現許多時候這兩者是共存的。比如巴菲特“擇股”可口可樂,認可其“投資”價值,但30PE的時候不買,等到15PE才動手,這何嘗不是“擇時”,15PE的時候是個機會,這何嘗不是“投機”。 |
|
來自: d4nf6dvm7eyyvv > 《散戶乙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