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生氣通天論》一文學習筆記理解(轉)

     yinweiming77 2023-05-04 發布于上海

    上古天真論》一文學習筆記理解(轉)

    《四氣調神大論》一文學習筆記理解(轉)

    《生氣通天論》一文學習筆記理解(轉)

    目錄

    第一章、學習整篇資料

    第一節、《生氣通天論》一文學習理解

    第二節、原文

    第三節、白話譯文

    第四節、對于《生氣通天論》篇名的理解

    第二章、《生氣通天論》一文各小節學習理解

    第一節、陰陽之道就是天道

    第二節、清靜則志意治

    第三節、有些專業,在教科書上屢次出現的知識

    第一段、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為什么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第二段、煩勞則張,精絕

    為什么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為什么大怒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第三段、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第四段、百病之始也

    第四節、一些生活知識

    洗澡會帶來哪些好處和壞處?

    刷牙的利弊?

    飲水應該喝什么水?

    第五節、良醫弗為

    《生氣通天論》一文里的陰陽指的是什么?

    第六節、形乃困薄

    第七節、陳陰陽,筋脈和同

    第八節、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什么叫做五臟氣爭?

    第九節、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如何用五味來用藥識藥?

    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東西可以開胃?

    懷孕為什么愛吃酸的呢?

    為何用辛苦兩味表示生活艱難呢?

    第一章、學習整篇資料

    第一節、《生氣通天論》一文學習理解

    《生氣通天論》一文的中心思想: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生生之氣的存在而產生變化的;簡單說“天之道”為陰為陽,陰陽者,寒熱也,寒熱者,氣也;“地之道”為柔為剛,柔剛者,虛實也,虛實者,形也;“人之道”為強為弱,強弱者,進退也,進退者,曲直也,趨吉避害,變化也,中和也。

    所以,這篇開宗明義,以黃帝的名義指出,生氣就是維持生命活動變化的陰陽狀態。其變化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生命之本,所以,指出“其生五,其氣三,”通過五行流轉維持生命的相生與平衡,在相生中常常產生三種結果:太過、平衡、不及其氣三就是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也。

    我把《生氣通天論》一文分為七段:

    第一段:從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此壽命之本也;

    第二段:從蒼天之氣~~此因時之序也。

    第三段:故病久則傳化~~粗乃敗之。

    第四段:故陽氣者~~形乃困薄。

    第五段:岐伯曰:陰者,~~高骨乃壞。

    第六段:凡陰陽之要~~更傷五臟。

    第七段:陰之所生,~~長有天命。

    第一段:開宗明義,以黃帝的名義指出,生氣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陰陽狀態。其變化是一切萬事萬物的生命之本。

    第二段:在五行相生與平衡中,天之道具首位,人之道只有順之;

    第一小節:圣人如何做到志意治,如果做不到,就會自傷,氣之削也。

    第二小節:本節說明了陽氣的重要性,將人之陽氣類比天之太陽,具有抗御外邪、護衛生命、促進機體生命活動的作用。五臟氣機的運行,津液的氣化,均賴陽氣的溫煦和推動。可見,陽氣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陽氣作用就像太陽升起,護衛身體外在,如果人體陽氣在護衛身體時受到外在之氣侵害,對我們身體的產生影響。

    第一是為寒氣所迫的時候,我們會表現為又驚又怕,到處亂竄,沒有根據地了;第二是熱氣占據了我們的身體之后,我們會表現出來的一種亢奮煩躁的狀態;第三為濕氣尤其是寒濕之氣所侵的時候,我們會表現出來的一種濕氣粘連狀態;

    第三小節:陽氣作用就像太陽升起,如果人體陽氣在護衛身體時受到內在之氣侵害嚴重,產生不當癥狀;

     第一、 在人體煩勞過度,陽氣更加亢盛而外張,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狀態;第二、大怒則陰陽氣相隨向上沖,形成形氣分離;第三、大怒則傷肝筋,因為肝主氣聚;第四、大怒之后,導致氣血偏枯;另外,汗出不暢,淤在肌表;淤在身體里發生腐毒濕毒熱毒食毒;寒氣、汗氣和風寒之氣相遇在肌表就生了痤。

    第四小節:人變成清凈會得到什么好處,經常不能清靜就容易產生什么壞處。

    第一、清凈則志意治,氣血調柔暢養百脈,不然你的表氣或里氣開闔不得利;第二、長久就會引發邪氣逐步往里侵蝕;

    第五小節:總結要保持清凈的理由。

    第三段:疾病侵蝕久了,良醫來了也沒有辦法。

    第四段:人體里陽氣對應一天太陽升起來表達生機之氣的強弱,也可以理解成白天陽氣向外,太陽落山的時候陽氣已虛,表示陽氣收據起來,由此人的身心之氣也要都往里入;

    第五段:精微之氣在里,浮散之氣在外而衛固。說明陽氣收據在內,可生化精微,使五臟藏精不瀉,五志得養,故曰養神;陽氣生長在外則溫煦柔潤筋骨,使筋得養,故曰養筋。

    第一、當表氣強于里氣時,則血脈就會加速流動;當正氣弱于邪氣時,就會五臟氣爭;第二,圣人只做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人體的筋脈自然能調和通利。

    第六段:得出結論:陰陽的法度在于陽氣要密固,陰從以順;這是陰陽的大要,兩者若不和,相爭相斗五臟氣爭,

    第七段:五味是一個精氣,補五臟之精,就是通過五味化合成而實現。也就是說五味調和則五臟相生,不調和則五臟相爭。

    我的理解:《生氣通天論》一文,是《四氣調神論》的續篇,敘說的是“清靜則志意治”,簡單地說,只要人的心神順應生機的時序,就能通神明。

    本文首次提出“其生五,其氣三,”即生生不已的生機之氣在進行五行流轉中,遵循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不然會產生自傷,病久如傳化,則良醫弗為。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聯系自身,就是要求做到合理合適的自律,像日光明一樣,護衛身體的周身,不要讓生長之氣被不當之氣侵害。所以《生氣通天論》用大量語言說明疾病的來源,提出了“清靜則志意治”防止的方法,這也是對《上古天真論》中“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之語的說明細化。

    生氣通天論》一文,也可以說是人疾病的來源的總則。

    第二節、《生氣通天論》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第三節、《生氣通天論》白話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天是整個生機的本源;有生機,我們的世界才豐富多彩,而天道就是陰陽之道;也就是所有事物都通于天氣,充滿生機,生生不已;也就是事物有了變化才有了陰陽五行,有了五行流轉才進一步了解整個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進程,它們的變化是通過天地人三氣交泰形成的;如果違反了天道,陰陽五行流轉的這個規律,就是違反了大自然整個斡旋的規律,就會導致不正常之氣傷到人身上,如果能本于陰陽,其氣三能夠順治,就有了生命的保障。

    整個生機之氣運行規律要靠我們自己心神來經營,如果你心中自然條達和暢,氣血和順,順從陰陽自然變化的道理,你的陽氣就能很堅固的保衛你的全身。雖有寒濕燥暑風火,或者其他的邪氣襲擊于你,也不能對你造成侵害;通俗說你自己五臟之氣很和順,氣血很調和,即便外在有一些風吹草動,也不會動了你的根本。這就是陰陽五行順的時序,也就是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所以圣人就是傳給我們整個的神氣形當中的神氣,這個神氣由我們心中發出,化而成氣,再化而成形,它是你的精神源頭,我們要繼承這種神氣的精髓與它的規律;這就理解了天地生長轉化收藏這個生機的奧秘;也最終理解整個變化神明的奧秘所在。

    如果清靜則志意治我們失掉了,集聚外在的名色財力,就會讓五心煩亂,這違背五行陰陽、生克治化的規律,那么引發五臟氣爭,九竅不利,外面的整個氣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氣血不能循環相生,衛氣也不固密了,這都是我們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當我們的神氣不全,神氣不能清凈,則會使我們的氣慢慢消滅、衰弱,氣消減到一定程度,身心就開始了衰老。

    陽氣就像天和日一樣,沒有陽氣升降,人的壽數變得很短暫,所以天運對整個周身的護衛起了重要作用;陽氣的升達,護衛身體的周身。

    如果人身體陽氣被寒氣所奪,陰氣上侵,侵凌于心,就總覺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脅迫,讓人的心神就感覺非常的驚恐不安,所以導致惶惶不可終日。

    如果人身體陽氣被熱氣迫脅之后太熱,導致氣血的博弈,流動非常快,整個的氣血流溢,就像火山爆發,整個的熔巖流溢,所以人處于亢奮狀態,雖然神態安靜,但話越來越多。如果再身體內有熱,就導致人汗出不止。

    如果身體中了濕之后,頭像裹了個大包袱一樣,濕氣和熱氣流連于肉腠里,拼命揮臂往外推也推不開,也就是說濕氣粘連的一起,不能為氣血所運化。導致了大筋小筋都被濕氣粘連住了,大筋當伸,現在緛短為曲,小筋當短,現在馳長為萎;

    如果身體陽氣受到了整個邪氣的侵蝕,導致四肢的氣血不能順接,不能相照應,表達這個陽氣衰竭;

    生機之氣,如果導致你心情煩身體勞,你的心神就會加快你的氣血向外耗散,當這個煩勞耗散得不能停止,就像到了夏天,陽氣在外,里氣虛,毛病積到夏天,就會經常引起厥病。當到了耳不聰、目不明,眼睛花,耳朵也聽不到聲音,代表了身體里陽氣汩汩向外散泄,崩潰,不可救藥了。

    生機之氣,如果引發大怒則陰陽氣相隨向上沖,下面氣絕,形氣分離,可能還會絕離,而所有的氣血都淤到上面了,逼迫人突然昏厥;這種大怒,都會傷到筋上,傷在里,傷到根本。這樣的大怒,使神氣離絕,形氣離絕,導致半身不遂,氣血偏枯。

    如果剛一出汗,就被風一吹拂,或者為寒濕之氣所侵蝕,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體外,淤在體表,氣淤在體表,慢慢地就會生了痤疿 ;

    如果一個人吃得肥甘,山珍海味太多了,就會淤在身體里發生腐毒,又由于你整個身體經脈氣血不暢,這種毒聚就會從身體里拱出來大包,這也是身體陰陽不調,在熱的聚積地方都會拱出來生疔。

    如果干了體力活之后本身毛孔大泄,被風所吹拂后,受寒則毛孔閉之,寒迫體表,使人長一些痤疿的這個外在性的病。

    人保持專精一致,志意不亂的狀態,就能長養你的心神,生機之氣柔暢條達于周身,就可以長養你的筋脈;如果你既不精也不柔,把你的身體敗壞了,就會導致你的表氣開闔不得利,或者里氣開闔不得利,就會外感寒或內生寒,故而邪氣造成你的氣血不和暢于全身使你扭曲不通。

    邪氣陷入到脈中,是邪氣盛的一種表現,邪氣不僅會陷在脈中,而且向兩邊四處侵蝕流連不化于肉腠當中。導致俞氣(大的氣脈的結聚點)被寒氣所截迫使心神受阻,引發更加的驚恐害怕,這是一個從隱到顯,從小到大的,從周圍到中央的邪氣發展的這么一個過程。

    由于營衛之氣不能條暢于周身,不互相和順,逆在肉腠之氣不能循環往復,很可能會聚而化熱引起癰腫,浮腫,酸脹沉重。

    汗液(自汗盜汗)的排泄,時時不能停止,嚴重的耗傷氣血,導致了形體的衰弱。由于你自身的氣血不足,加上不斷地迫汗又被風所吹拂,使風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導致了一些大的俞穴關閉了,發為風瘧,風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導致了外感的疾病。

    風吹拂,不斷的改變外在的氣機,就容易影響我們這個氣機的運化,所以天有大變,人則感應之,風者百病之長,如果你的氣血調和神氣安寧,肉腠堅強,就能把風邪,不時的風邪阻擋住,讓你不遭受它的侵擾,即是有大風也不能把你怎樣。這個就是四時陰陽的相生變化的奧妙。

    五行相克的傳化,疾病打成一片了,良醫來了也沒有辦法;陽氣蓄積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也可能是陽氣堵在那兒不通了,應該用瀉法使不通者通,如果不及時按這種思路來治,誤用汗法或是補法使正氣更虛。

    生機之氣,白天陽氣在外可以做事;一天當中,平旦時陽氣長出來了,日中的時候陽氣達到了鼎盛,太陽落山的時候陽氣已虛,收引在內,你的氣門都閉上了,毛孔都閉起來了,人的身心之氣都往里入,不當再去做大量的運動,造成對陽氣的收藏不利;陽氣收其來之后,天有霧露使你的陽氣更加受損;要是跟這個生機相反了,形體就會受到消耗和迫害。

    岐伯說:“陰氣,藏精在里而從屬于生機之氣,陽氣,浮散在外而護衛周身;”如果你的安靜之氣不勝亢盛之氣,那么則血脈就會加速流動,猶如沸騰的江河。到時多處沸騰的血脈最終融匯在一起達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勢態,就會侵擾你的心神,使你發狂;如果正氣不能勝你的邪氣,則五臟不能獨全,為邪氣所擾五臟相克,產生了氣爭的現象。也就是陽氣不能順達于全身,使九竅不通。

    所以,圣人把這個陰陽安排的很停當,只要能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做到清凈則志意治,不要過多的煩勞自己那么你的筋骨自然調和,骨髓自然堅固;你的整個氣血和調,五臟相生;當你內在的氣血都很調和,骨髓堅固筋脈都合同了,就能把風邪,不時的風邪阻擋住,讓你不遭受它的侵擾,你自然的耳聰目明,也就你的氣血氣立在那兒了與年輕的時候差不多。

    如果風寒之氣侵蝕了人的正氣,侵蝕久了就傷到里面的五臟之精,也就風入肝,傷了你的生機,生機為風氣所克所侵襲,生機就受到了抑制。如果這時候吃的過飽,吃的東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運化,筋脈被食物撐出毛病來了,整個的腸子受到了食氣的干擾,使氣血不能化開就成了痔瘡;如果這時候大飲,橫逆在脾胃,脾胃之氣不能運化開來,心陽之氣受阻逆了;如果這時候使用蠻力,就會耗竭里外的精氣,特別容易傷了里面的腎精,導致人體具有代表性的大骨會損傷。

    陰陽的法度在于陽氣要密固,陰從以順,也就是陰陽氣血和調人的心氣平和。兩者若不和,相爭相斗五臟氣爭,則就像只有春天生機沒有秋天收斂,沒有冬天只有夏天的生長了,很快所有的資源就會耗光了;就是我們應該中和、協調,春夏秋冬四時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熱,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兩季陰陽平盛,這個就是為圣度。

    如果陽氣過盛欺凌陰氣,陰氣就絕了;如果陰陽相爭、相離、相戰,互相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會引起五臟之氣相爭,氣血不調,營衛逆于腠理,肝氣淤滯不化,脾氣吃飯也不香,這個人就慢慢的耗盡五臟之精氣。

    你在風邪當中為風邪所吹拂,寒熱不調導致外感疾病。如果是在春天傷了風氣,風氣流連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為風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氣虛,風邪克在腸胃之間,導致洞泄。如果是在夏天把寒氣入了里了,到了秋天外感寒邪流連肌表和肌理。如果是在秋天寒濕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氣當中,阻遏陽氣阻遏肺氣的宣降,使人咳嗽,發為痿厥;(為陰氣所傷。)如果是在寒氣藏于肉腠當中,不能及時發越,春天生機長,寒邪隨著生機一下子出來作亂,導致的外感病。也就是四時之氣,交替地耗盡你的五臟的精氣。

    收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生長在外的是五氣化成的,味厚、氣薄,只是一個程度不同;而人體里面的五臟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五味調和則五臟相生,不調和則五臟相爭;

    當吃的過于酸味,碰到肝用之氣時,就會阻撓上升的清陽之氣,抑制肝陽的生機,導致肝的氣化失調,氣聚為津,又打回來了,由于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頭克脾,脾的緩暢之氣凝結不化產生脾氣絕的后果

    當吃的過于咸味,使人體整個氣機受到阻抑、凝澀,就會出現骨髓中的氣的不足,容易產生勞傷;如脾氣受到了抑制,容易產生肌肉收縮;心氣受到抑制,容易產生不舒服,渾身沒勁等現象。

    當吃的過于過甘味則氣壅在心肺,這個心氣為了把這些壅滯的氣化開,加快了心氣的跳動運轉,就喘;由于心腎一體,這個心就會調腎陰上來幫助,加重了腎氣的負擔,導致整個腎氣也不調了。

    當吃的過于苦味,脾的緩和之氣不能濡潤開達五臟,脾氣的凝滯,就會引發中焦氣機不化,吃飯不香,四肢無力,大便不暢,經常這樣就會導致胃氣濡瀉的反映。

    當吃的過于辛味,就會使筋脈沮喪松弛,不斷的耗散你的真氣,精氣神都渙散掉了。

    所以要謹慎鄭重的正視五味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氣正才立于中,經脈才調柔于外,氣血按常經流動,腠理密實,不被邪風吹拂,你的骨氣自然能精明能干,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長有天命。

    第四節、對于《生氣通天論》篇名的理解

     “生氣通天”什么意思呢?單單從題名上解釋就是人的生氣與天氣一樣,生生不已;引申為萬物生長發育的狀態,或生者的精氣,或心意的狀態相類似的結論。

    其內容豐富多彩,首先,這里的生氣是陽氣但又不是陽氣,它主要是指一種生機,生命之機通于天氣,是由天上賦予下來的。所謂的天,不是我們所謂的晴天陰天那個天,而是指的玄機所在的那個地方,也就是奧秘所在;我們的生命都是從玄機所在的天上賦予下來的,那就是生長之門。生氣不僅春天具備生機,而在夏、秋、冬都具備生機,它們的名稱分別是長、收、藏;而陽氣講究屬性,從指向后面什么詞語,才能分辨這個陽氣屬性,大致可以從神氣形不同角度上講。

    另外“生氣”是從《四氣調神論》中來,指向四氣中的氣的循環往復,并賦予更多的內涵,這不僅正氣是生氣,邪氣也是生氣,萬事萬物的更是生氣的存在而變化;

    通天:通:全部;天,天道;通天指全部類似于天道,它們之間有主次之分;

    生氣通天論,萬事萬物的一切變化就是整個天道的論述。在《生氣通天論》一文中,通過舉例的形式說明為什么?如皆通乎天氣、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

    生氣通天就是現代語稱謂規律,我們用陰陽、五行、六氣來指代、來形容、來總結人體之氣運行的軌跡、運行的道理、運行的規律,生生不息,得出結論這些與自然界相應、類似,所以叫做上通于天。化作人體就是九竅、五臟十二節運行模式要像天與日(空間與時間)一樣有規律,這是人長壽的根本。

    第二章、《生氣通天論》一文各小節學習理解

    第一節、陰陽之道就是天道

    原文

    黃帝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夫自古”,就是自古以來,天是生之本,是整個生機的本源,因為有生機,我們這個世界才豐富多彩,如果要參透什么叫做天,需要我們盡量的能夠窺見天道,而陰陽之道就是天道,本于陰陽,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把陰陽弄好,對于我們學習明理是非常有幫助的。“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就是所有的,包括五臟十二節。什么叫做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就是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事所有的物都通于天氣,都通于天道,從這個陰陽當中賦予整個的生機。“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也是說任何事物都是充滿了生機,生生不已,不要把事物當作機械的來看,不要把生物和無生物有機的人為的截然的分開。

    其生五,其氣三,”所有的生物都是五行流轉運布,有了變化才有了陰陽五行,有了五行流轉才進一步產生了整個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進程。其氣三,可以這樣來理解,任何一團氣都有三團氣組成,天地人,光有天地,沒有交泰,交泰則必然有中氣,形成了三個氣,一個是天氣,一指地氣,一指天地交合的中氣,這就是“其氣三”。

    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如果違反了天道,陰陽五行流轉的這個規律,就是違反了大自然整個斡旋的規律,那么就會導致不常之氣,傷到人身上。“壽命之本”就是如果能本于陰陽,其氣三能夠順治,就是生命的保障。這一段其實就是在強調我們要順天道、法天時、明陰陽的道理,懂五行的規律,知道氣道的規律所在。

    白話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天是整個生機的本源;有生機,我們的世界才豐富多彩,而天道就是陰陽之道;也就是所有事物都通于天氣,充滿生機,生生不已;也就是事物有了變化才有了陰陽五行,有了五行流轉才進一步了解整個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命進程,它們的變化是通過天地人三氣交泰形成的;如果違反了天道,陰陽五行流轉的這個規律,就是違反了大自然整個斡旋的規律,就會導致不正常之氣傷到人身上,如果能本于陰陽,其氣三能夠順治,就有了生命的保障。

    第二節、清靜則志意治

    原文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就是“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蒼天之氣就是整個奧秘之氣,生機所在之氣,如果是整個大環境清凈,包括內環境清凈的話,就是老子講的“清凈,天下正,”,你只要心平氣和,天地自然心平氣和,你心平氣和,就無有爭擾,那么你的神志意識都會達到很順平的程度,這就是天下大治的意思。

    老子講“清凈為天下正”,還有一句話說的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自己把事情搞的很繁復很繁雜,整天的心猿意馬,惶惶不可終日,患得患失,所有這些都來自于我們的自尋煩惱。掙了一百萬還想掙二百萬,當了皇帝還想成仙,所有所有,每天顛三倒四,痛苦不已,或者是思患無窮,都是來源于我們自己這一方面。因為誰都想好了好上加好,也就是欲壑難平,導致我們的五心煩亂,沒有片刻安寧。清靜志意治,無為而治,飛上天去,就是你的腦子,要清靜下來,你的身體都會跟著整個的清靜下來,這個氣血就能調和,五臟平均,神清氣爽,這樣是養生的大藥,這就是養生的法寶。

    現在很多病人,不管什么病都往醫院跑,這個擠破頭都要找到醫院給自己治,拉住醫生就要吃什么藥,不給藥吃這個心里就犯嘀咕,一定要吃到藥才覺得安心,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這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天地有天地之理,人有人生之理,這個都能自我調節,自我運化,即使有些小恙,過幾天就能平復,只是時間和心情兩個可以解決絕大多是的疾病。簡單說:就是人體的精神狀態非常的協調、調和,它順從著天氣的變化

    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順什么?讓你心中條達和暢,氣血和順,順從陰陽自然變化的道理;這個病不是自己無端去生事找事兒,也不是捕風捉影,如果你的陽氣很堅固就能保衛你的全身。雖有賊邪,這個寒濕燥暑風火,或者其他的邪氣襲擊于你,由于你陽氣固密,也不能對你造成侵害,這就是正氣居內,邪不可干,你自己身體底子很不錯,五臟之氣很和順,氣血很調和,那么即便外在有一些風吹草動,也不會動了你的根本。這個叫做護其根,保護你的根本,而現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不去關照自身身體素質的好壞,而盲目的向外邊求,大夫、食療、藥療這各個方面去求助。自家有寶珠不要,而要去借錢去,要哀求別人去,甚至跪求別人去,這就是非常不聰明的一個舉動,只要你清凈,則志意治,陽氣則固,慢慢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雖有賊風,弗能害也。

    所以一定要養正氣,保生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通過鍛煉,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少事,清靜則志意治,多事則煩,少事則安,這當然不是說是怕事躲事。所謂的少事,是在自己整個的生氣充盈的前提下,相對應的少事。

    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因時之序,就是陰陽五行,順的時序,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就是這個五行相生的時序,也就是《四氣調神論》一文中的內容;圣人傳精神,服天氣,所謂的傳精神,就是傳了我們整個的神氣形當中的神氣,這所謂的精神,就是神氣,這個神氣由我們心中發出,化而成氣,再化而成形,它是源頭,要繼承這種神氣的精髓,它的規律。而服天氣,并不是吸食天地精華之氣,搞這個陰陽吐納,而是理解天地生長轉化收藏這個生機的奧秘。而通神明,最終能夠理解整個變化神明的奧秘。通俗講,通過自己的心神來順從天地自然、四時陰陽變化,來保證人與自然陰陽變化的協調;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如果清靜則志意治我們失掉了,整個的五心煩亂,集聚外在的名色財力,完全違背五行陰陽、生克治化的道理,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里面的五臟氣爭,則九竅不利,因為九竅和里面的五臟是相對應的,里面有個臟,外面有個竅,這個正好是互相關聯的。外壅肌肉,外面的整個氣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氣血不能循環相生。“衛氣散解”,順之則陽氣固,這時候衛氣不固密了,散是散失,解是解除解散,都解開了,這個失去了保衛的能力,就是說我們的免疫系統差了,或者說整個的機能衰退了。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什么叫自傷,這都是我們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因為我們名色財力一個都去不掉,不是生氣就是妒忌,要么就恐懼,惶惶不可終日,導致我們氣血失調,五臟氣爭,這是自己傷自己,這也是不聰明的一個表現。氣之削也,我們的神氣不全,神氣不能清凈,則會使我們的氣慢慢消滅、衰弱,氣消減到一定程度,我們的身心就開始了衰老的過程。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告訴我們少欲、清凈,不為外在的名色財力所動其心,這是我們養生的大藥,告訴我們不是吃什么有機蔬菜,吸多少新鮮空氣,吃多少可以補腎強身的方子,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就是“清靜則志意治”,少思寡欲,絕學無憂,有兩件事兒,你就做一件事兒,這樣總會使你的神氣充盈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使我們整個的生活質量有一個保障。第二,告訴我們,如果失掉了清靜則志意治,那么每天煩亂于我們周圍的外界事物的變化,就會使我們的身體素質急劇下降,最后導致氣之消也,整個人身體素質很差,頭發也花白了,神氣不足,每天打瞌睡,腰也疼脖子也酸,每天睡也不好,早上起床起不來,總是有毛病,要感冒,吃飯不香,這些東西都是由于我們的五臟氣爭氣血不調造成的。

    由于我們每天無端的胡思亂想,造成你整個的身心的越來越疲憊,如果在這個現實生活當中,能夠有一些灑脫的表現,在中間找一個平衡點,松一下,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你會因之而得到一個健康的身體,這個孰多孰少,大家心里應該有個秤,舍得舍得,如果說不能舍即不能得,要想得到身體的健康就要舍得對外界的追求,當然不是完全的舍得,保持一個度,所以孔子講中庸,既不偏向于左也不偏向于右,而與時進退保持在一個相對合適的程度。

    白話譯文

    整個生機之氣運行規律要靠我們自己心神來經營,如果你心中自然條達和暢,氣血和順,順從陰陽自然變化的道理,你的陽氣就能很堅固的保衛你的全身。雖有寒濕燥暑風火,或者其他的邪氣襲擊于你,也不能對你造成侵害;通俗說你自己五臟之氣很和順,氣血很調和,即便外在有一些風吹草動,也不會動了你的根本。這就是陰陽五行順的時序,也就是春天完了是夏天,夏天完了秋天,秋天完了冬天。所以圣人就是傳給我們整個的神氣形當中的神氣,這個神氣由我們心中發出,化而成氣,再化而成形,它是你的精神源頭,我們要繼承這種神氣的精髓與它的規律;這就理解了天地生長轉化收藏這個生機的奧秘;也最終理解整個變化神明的奧秘所在。

    如果清靜則志意治我們失掉了,集聚外在的名色財力,就會讓五心煩亂,這違背五行陰陽、生克治化的規律,那么引發五臟氣爭,九竅不利,外面的整個氣血都壅阻在肌肉,使氣血不能循環相生,衛氣也不固密了,這都是我們自己找的,并非是外界所加的;當我們的神氣不全,神氣不能清凈,則會使我們的氣慢慢消滅、衰弱,氣消減到一定程度,身心就開始了衰老。

    第三節、有些專業,在教科書上屢次出現的知識

    第一段、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原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說的無非是彰顯陽氣的重要性,陽氣就像天和日一樣,如果沒有這股陽氣,人的壽數變得很短暫,所以天運當像日光明一樣。

    天運當以日光明,因為日為真,為陰陽之大用,通俗講以太陽的升降為主。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是說陽氣升起對整個周身的護衛起了重要作用。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所以陽因而上,陰氣濁,陽氣清,陰氣重,所以陽氣升而上,陰氣降,陽因而上,從上而外護衛周身。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這一塊爭議很大,也很簡單。因于寒,就是被寒氣所迫,關于欲如運樞,這個不好解釋,即便不好解釋通也無關大礙。也可理解為陽氣被寒侵害,被迫轉向入里,造成起居如驚,人身體的氣被寒氣所奪,陰氣上侵,侵凌于心,就總覺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脅迫,時驚時乍,這就是我們心悸不已,心悸現象。氣從少腹上沖心,心悸病,就是為寒氣所脅迫,陽氣有失其所的可能,這時候整個的人的心神就非常的驚恐不安,因為這個地盤被別人占了,可能侵入的更深,所以一舉一動都好像心悸不已,這叫起居如驚。

    “神氣乃浮”,這個浮,就是逃轉。人的這個寢宮,為陰氣所襲,神氣被趕了出來,不能很好的固在里,神氣乃浮,這句話講了陽氣被寒氣迫脅之后,導致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神氣乃浮,起居若驚,也可理解為寒氣所脅之后的陽衰的一種表現。“

    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這樣符合古代對仗、排比的方式,如果陽氣被暑汗侵害,造成煩則喘喝,肺氣不順,不能順降,使人喘渴,就是太熱,水也蒸發掉,整個的肺氣不能順降,想想這整個的肯定是又喘又渴的。

    “靜則多言”,即安靜的時候,這個人說話也是不停的說,為什么?由于熱氣導致氣血的博弈,流動的非常快,整個的氣血流溢,就像火山爆發,整個的熔巖流溢啊,雖然神態安靜,但話越來越多。很多實癥的病人也都有這個癥狀。你看一個人不停的說,多半是個實癥,急癥。如果一點話也不愿意說,少氣懶言,那么這個多半是個虛或是一個痹,這個很好判別。你看一個病人來了愛說的多半是個實癥,不愛說的,說兩句沒氣兒的多半是虛癥,或者是虛痹之癥。那就是鄭聲,《傷寒論》所說的鄭聲,就是說一句停半天,這樣的都是從虛從痹來論治,氣閉在里,不能化用在外,說話也沒勁。因于暑汗這一塊,它主要揭示,這個熱氣迫脅之后,這個人亢奮狀態,雖然靜的時候,面赤而熱,妄見妄言,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體若燔炭,就是你把他按在那兒的時候,他都不斷地說話,這都是一種熱癥、實癥的一種表現。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體內有熱,使人汗出不止,散漫于體外,就像蒸包子那個蒸汽一樣,這這是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這說的是中了濕之后的表現,濕則粘連,所以說首如裹,這個像裹住一樣,這個濕熱不攘,什么叫濕熱不攘?這個濕氣和熱氣流連于肉腠,在身體里,這個攘是攘臂的意思,就是往外推,它推不開,也就是濕氣粘連的一個表現,粘在那兒了,不化了,不能為氣血所運化,所以很多人如果說得了這種濕性病的話,沒有相當長時間的調理,濕氣終究粘連不化,這濕熱不攘就是推不開了。

    “大筋緛短,小筋馳長”,濕氣把大筋小筋都拿住了,大筋當伸,現在緛短,不就廢了。小筋馳長,小筋短,它應該發揮短的作用,這時候卻馳長開來了。大筋長,應該發揮長的作用,現在卻緛短了,都是萎廢不用,為濕氣所拿,緛短為曲,馳長為萎,一個曲一個萎,使整個筋氣不用,整個就是濕氣粘連,使人不能有效的運化,筋主變化,那很多病人得的風濕性的這個病,有兩個原因,第一個由于內因的原因,第二是外因的原因。所謂的內因是五臟氣衰,氣血壅滯不利,內濕化生。第二由于長處陰冷潮濕之處,或者得過寒癥濕癥,外濕內侵,向里攻侵,兩濕相搏,就是內濕外濕相搏,長年不化,這個病非常難治,治這樣的病,就是內虛性的這種風濕病,第一條就是要健壯身體,從根本上來治,陽氣固,氣血暢,五臟充,疾病才能慢慢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風濕病患者,尤其老年都是氣血衰弱導致風濕病更加嚴重,這個治病要治本,不能徒去風濕,必須加補氣血的藥,并且調氣血,所以說現在治病沒有那么簡單,大家不要完全按藥方上著手去論治,說某藥方治某病,主要治某病,這種說法,我們學習氣道中醫后,我們就應該摒棄了。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這個因氣,是因什么氣,歷來有爭議,它因于氣,有人說是風氣,有人說直接就說因于四時之氣,這個不好解釋,那么四維相代是什么意思?有句話“天之道成四氣,是氣的升降沉浮,是無形的。地之道成四維,是形的生克乘侮,是有形的”所以四維可能是指四肢,四肢不相順接。四維相代,代,代替,代過,這里依照上下文可以理解為四肢的氣,氣血為風氣所搏,四肢的氣血不能順接,不能相照應,陽氣乃竭,陽氣受到了整個邪氣的侵蝕,陽氣衰竭,大概是這樣來解釋,其實這里面的話也沒有太多的意思。

    這段要掌握幾點,第一、為寒氣所迫的時候,陽氣的一種表現,又驚又怕,到處亂竄,沒有根據地了。第二、熱氣占據了我們的身體之后,我們會表現出來的一種亢奮煩躁的一種狀態。第三、為濕氣尤其是寒濕之氣所侵的時候,這個病非常難纏,不容易治愈,并且現在的老年性的風濕病患者,要從強壯身體,調暢氣血,順應五臟處下手,不要一味的去用治風濕藥去去風濕,越去氣血越耗,風濕沒去,這個人被折騰得夠。就象現在搞放療化療一樣,這個癌癥放療化療,癌癥本來還能多活幾年,一放療化療之后這個人很快就是不行了。

    白話譯文

    陽氣就像天和日一樣,如果沒有陽氣升降,人的壽數變得很短暫,所以天運對整個周身的護衛起了重要作用;陽氣的升達,護衛身體的周身。

    如果人身體陽氣被寒氣所奪,陰氣上侵,侵凌于心,就總覺得起居好像受什么脅迫,讓人的心神就感覺非常的驚恐不安,所以導致惶惶不可終日。

    如果人身體陽氣被熱氣迫脅之后太熱,導致氣血的博弈,流動非常快,整個的氣血流溢,就像火山爆發,整個的熔巖流溢,所以人處于亢奮狀態,雖然神態安靜,但話越來越多。如果再身體內有熱,就導致人汗出不止。

    如果身體中了濕之后,頭像裹了個大包袱一樣,濕氣和熱氣流連于肉腠里,拼命揮臂往外推也推不開,也就是說濕氣粘連的一起,不能為氣血所運化。導致了大筋小筋都被濕氣粘連住了,大筋當伸,現在緛短為曲,小筋當短,現在馳長為萎;

    如果身體陽氣受到了整個邪氣的侵蝕,導致四肢的氣血不能順接,不能相照應,表達這個陽氣衰竭;

    為什么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夏天陽氣外浮,夏天陽氣耗散,故春夏養陽,夏天浮越達到頂盛,故易暴脫,外熱內寒,夏天陽氣耗散,陽氣外浮,腎陽虧虛,使人精絕,夏天陽氣浮越于外,陰精枯竭,神氣無所附而散失,夏天陽氣升騰于外,里陽不足,在本身精氣不足的狀態下,矛盾更加突出,容易表現出來。

    這個夏,不單指夏天,是夏天一個氣象特征,就是指到了一定時候,人就煎厥了,突然早上起來,一睜眼,四肢不能動了,或者遇到什么事,頭一嗡迷糊,栽倒了,就不醒人世了,不是腦梗塞就是腦溢血了,這個時候就半身不遂了,這個病所由來者漸也,這個治起來非常困難,那已經完全失去代償了,生命要走到終點了,這個時候再治,半死半生,這個人活的特別痛苦。

    第二段、煩勞則張,精絕

    原文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這個陽氣就是我們的生機之氣,大家不要簡單地理解成只是一個陽氣。煩勞則張,跟我們前面的清靜則志意治一致,就是操勞的事太多,你的心神運用的氣血,不斷地向外鼓蕩。“張”當鼓蕩講,鼓蕩向外,都耗散掉了,你心情煩身體勞,則整個地加快你的氣血向外耗散,叫煩勞則張。精絕,這個煩勞則張你耗散得越來越厲害,你不知道停止,不知止,調用更多的精氣,由從里面去抽,就象河水沒水了,要打這個井水,要抽地下水,地下水就是整個的水的精氣,越抽精氣越絕,越少,精氣就絕了。辟積于夏?這個毛病就積到夏天暴發出來,為什么要積到夏天?夏天陽氣外浮,夏天陽氣耗散,故春夏養陽,夏天浮越達到頂盛,故易暴脫,外熱內寒,夏天陽氣耗散,陽氣外浮,腎陽虧虛,使人精絕,夏天陽氣浮越于外,陰精枯竭,神氣無所附而散失,夏天陽氣升騰于外,里陽不足,在本身精氣不足的狀態下,矛盾更加突出,容易表現出來。簡單說到了夏天,陽氣在外,里氣虛,那么你原先你把精氣里氣耗散得厲害,你整個的陽氣都蒸騰在外了,里氣更加空虛。這個使人煎厥,關于精絕、煎厥都無所謂,你只要把這個陽氣虛內狀態,并且發展到一種厥的狀態,什么叫厥,就是壞病,原先陽氣還能代償,通俗說累了,還能干活,就像墻雖然壞了,但沒倒,一旦厥了就是說這個墻壞了,還倒了,累了不能干活了,跑不動了還倒在地上了,這個叫厥。

    煎厥就是整個的煩勞之后,你的氣血被邪氣所煎,老是出現這種厥病,出現昏冒,很多老人夏天熱不得了,一下子倒地上,中暑死亡,很多中暑都是因為里氣,你身體素質不好,遇到這種情況就更不好了,象很多坐車暈車一樣,往往暈車的都是素質差的,他本身的身體穩定性就差,氣血不充沛,坐上車一晃蕩,在一個動蕩的環境當中,使你的整個身體就失衡,產生了嘔吐眩暈的現象。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就是臨時的解暑不如平時的多積精存神,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不要找醫生,也不要吃更多的補藥,那么平時少思寡慮,多開心,起居有節,張馳有度,勞逸結合,慢慢地每一天積散一點,半年以后,你的身體就會有一個大的改觀,這個需要堅持,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幾天的堅持的精神,你的身體不可能從一個不好的狀態調到一個好的狀態。也就是我們養好我們自己的身體在于平時的一點一滴,沒有靈丹妙藥,以為做一個手術你的病就能夠好,這個不可能。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就是煎厥之后,使人到了不可救藥的時候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使你的耳不聰、目不明,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聽不到聲音,身體的陽氣汩汩向外散泄,這個壞都可以當潰敗,這只是一種陽氣崩潰一種表現,汩汩不可止,流敞開來,大壩潰堤之后水向下泄,汩汩不可止,這個人不可救藥了,完了。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這里陽氣我們不要理解成和陰陽對應的那個陽氣,我們就理解成我們的生機,因大怒則氣絕,大怒則氣上沖,并不是陽氣上沖,陰陽氣相隨向上沖,人的情緒對人的身體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首先它作用在氣,氣作用在形,人要大怒的話,氣怦然而上,直接就頂到腦瓜門上,所以說很多人生氣之后說頭疼,說肝氣不舒,胸郭氣滿,怒發沖冠是最好的形容,直接頂到腦瓜門上,把這個帽子頂起來了,所以說大怒則氣血直沖,所有的氣血都上沖,整個的氣上沖,形氣絕而血淤于上,大怒則形氣絕,就是整個的氣機向上頂,下面氣絕,形氣分離,氣歸上,這個人生氣生得太大了,這個時候他就大怒,小怒則氣小上,大怒則氣大上,所以說整個氣頂上頭,這個形氣有絕離的可能,而血淤上,所有的血跟著氣往上,氣往上頂血也跟著向上,這個血我們理解為有形的血,也就是為氣統的血,不能理解為氣血的血。所有的氣血都淤到上面了,很多人得腦溢血,一生氣血一下騰然而上,沖到腦瓜上面,把血管沖開之后得腦溢血,或者頭暈、迷糊、惡心,這都是由于大怒導致的,所以說大怒傷氣,大怒傷血,大怒傷肝。使人薄厥,這個薄可以當迫講,就是迫厥,突然氣血迫絕上,這個迫切,逼迫,使人突然的昏厥,就象這種腦溢血的癥狀,突然昏厥。

    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就是說我們這個筋,它由于這種強力忽然的精神刺激導致大怒,而使血向上沖溢,就會把這個肝筋給傷了,它一下子把這個聚散開。有傷于筋,所有這些剛勁之氣都會傷到筋上,傷在里,傷到根本。

    汗出偏沮”,就是說這樣的大怒之后,使神氣離絕,形氣離絕,氣一下子沖溢而上,導致氣血偏枯了,汗出偏沮,就是一半有汗一半沒汗,這個是典型的半身不遂,也就是說使人偏枯,一半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這個和前面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不是一個意思了,是兩段,我們可以不接著上面來。如果出了汗又受到潮濕之氣的影響,汗出不暢,淤在肌表,就是人出汗要出暢,如果剛一出汗,結果被風一吹拂,或者為寒濕之氣所侵蝕,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體外,淤在體表,氣淤在體表,慢慢地就生了痤疿 ,就是起了各種的疙瘩,疹子、痘子、痤疿,就是生很多皮膚病。比如說你夏天,你屁股出汗,又坐在一個很熱的一個椅子上或者沙發上,久而久之,這個濕熱之氣與你的汗氣相灼,你就起了很多的疹子,或者說是從外面大熱突然回到家進到空調房,為這個空調里的冷氣所吹拂,馬上皮膚起了很多斑疹。或者是在空調房中,吹得很舒服的時候,突然出到外面,外面驕陽似火,受陽氣暴曬,使人熱而外蒸,心中煩躁,熱而外蒸,但這個時候,肌表仍然被寒氣淤著,因為出了空調的房子還沒有調節過來,這個外面毛竅閉,而里面熱氣蒸,一下子人就會出很多斑紅斑,這個都可以叫做乃生痤疿。

    這樣的一些疹,現在治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氣血,用這個辦法來解決,外抹藥基本效果不好,其實這些病很好治,無非是用辛散之法、辛溫之法、辛熱之法散一下,這個病馬上就好,這不是大病。

    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就是說一個人吃得肥甘之物,山珍海味,雞鴨魚肉吃得太多了,淤在身體里發生腐毒,這個濕毒熱毒食毒都出來了,又由于你整個身體經脈氣血不暢,這種毒聚而生疔,大疔就是一個大毒包從身體里拱出來,這個不僅是足生大疔,其實身體這個陰陽不調,有這個熱的聚積力拱出來生疔。為什么叫疔,疔有個卯,疔和瘡的區別,疔根深而瘡淺,疔就象釘子一樣釘進去,口小而根深,如果從里面來化這個聚毒,這個病就很好解。

    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勞汗就是干了體力活之后被風所吹拂了,那么本身毛孔大泄,為寒氣所吹,則毛孔閉之,寒迫體表,使人又是長一些痤疿的這個外在性的病,什么叫氣淤,氣淤在表,也就是說寒氣、汗氣和風寒之氣相遇在肌表就生了痤,和那個乃生痤疿那個痤是一個意思,這句話是告訴你,勞汗當風,汗出當風不僅生痤疿,汗出當風而且是大部分外感的病因。很多老人們常給孩子說,別忘了帶衣服,別在空調房里呆得太長,別讓空調直吹,在地鐵里面不要吹那個地鐵的冷扇,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得人容易生病的一個病因。

    白話譯文

    生機之氣,如果導致你心情煩身體勞,你的心神就會加快你的氣血向外耗散,當這個煩勞耗散得不能停止,就像到了夏天,陽氣在外,里氣虛,毛病積到夏天,就會經常引起厥病。當到了耳不聰、目不明,眼睛花,耳朵也聽不到聲音,代表了身體里陽氣汩汩向外散泄,崩潰,不可救藥了。

    生機之氣,如果引發大怒則陰陽氣相隨向上沖,下面氣絕,形氣分離,可能還會絕離,而所有的氣血都淤到上面了,逼迫人突然昏厥;這種大怒,都會傷到筋上,傷在里,傷到根本。這樣的大怒,使神氣離絕,形氣離絕,導致半身不遂,氣血偏枯。

    如果剛一出汗,就被風一吹拂,或者為寒濕之氣所侵蝕,那么汗不能很好的排出體外,淤在體表,氣淤在體表,慢慢地就會生了痤疿 ;

    如果一個人吃得肥甘,山珍海味太多了,就會淤在身體里發生腐毒,又由于你整個身體經脈氣血不暢,這種毒聚就會從身體里拱出來大包,這也是身體陰陽不調,在熱的聚積地方都會拱出來生疔。

    如果干了體力活之后本身毛孔大泄,被風所吹拂后,受寒則毛孔閉之,寒迫體表,使人長一些痤疿的這個外在性的病。

    為什么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這個陽氣不要理解成和陰陽對應的那個陽氣,應理解成我們的生機;大怒則氣上沖,并不是陽氣上沖,陰陽氣相隨向上沖,人的情緒對人的身體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首先它作用在氣,氣作用在形,這個人大怒,氣怦然而上,直接就頂到腦瓜門上,所以說很多人生氣之后說頭疼,說肝氣不舒,胸郭氣滿,怒發沖冠是最好的形容,直接頂到腦瓜門上,把這個帽子頂起來了,所以說大怒則氣血直沖,所有的氣血都上沖,整個的氣機向上頂,下面氣絕,形氣分離,也就是說所有的血跟著氣往上,氣往上頂血也跟著向上,所有的氣血都淤到上面了,把血管沖開之后得腦溢血,或者頭暈、迷糊、惡心,也就是大怒傷氣,大怒傷血,大怒傷肝的來由。突然氣血往上,使人象這種腦溢血的癥狀,突然昏厥。

    為什么大怒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人的氣機是左右對稱的,神也是兩方面使力,左和右,就是說氣血充盈的時候,這個人要分神在兩邊,人有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只手,兩只腳,協調工作以成陰陽協合式。如果突然的逆亂,導致神形大損,這個本身已經是成偏枯之勢,整個的精氣耗竭了,突然又經歷了陰陽大損的情況,就是突然的這個神志起了變化,使形神相離,處于重創,這時候他的神氣,神和氣已經不足以充養左右兩邊,神氣會采取一種盡量傷害小的辦法來彌補,它只能合兵一處,偏隅一邊。就像兩個城市,它守不住了,就會合兵一處,去守一個城市,放棄另一個城市,這也是神氣盡可能地在它的能力范圍內做出的最好選擇。

    就是說神氣在萬不得一的情況下,不會離開我們,如果它沒有任何的辦法,那么是由你導致的神氣不足,并導致最終神氣受到重創,這時神氣仍然會不離不棄地采取最佳的解決辦法,放棄一邊固守另一邊。這個就是半身不遂,一邊有效一邊無效的氣機所在。

    怎么確定左右?明顯不足的要棄,稍微不足的要保,也就是說你這個偏枯一邊,應該是你常年來說是相對另一邊比較衰弱的一邊。也就是一般這個人肯定是左右功能有稍微差異,如眼睛視力一個好點一個差點,一個胳膊好點,一個胳膊差點,腰左邊疼還是右邊疼,腿左邊跳得遠,還是右邊跳得遠,大家有左手使的有右手使的,所以大家仔細體會一下,你的左半身好,還是右半身好。

    這個《內經》里有“天不足西北,地不足東南”,所以說人上半部那邊好,那邊不好,下半部那邊好,那邊不好,這個并不是完全對稱的,所以說無處不是氣機,無處不是陰陽,無處不是神氣,這個偏枯告訴我們一點,你的神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你的神氣,請不要過度地失掉自家的寶貝,去追求外在的醫生的藥方,往往你的神氣在你最危難的時候,它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這就是法與陰陽,合于術數,明于天地之理,懂五行,識三才,對我們有多么大的幫助。

    第三段、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原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陽氣者,精則養神就是說陽氣要精微化,專精一致,志意不亂,清凈則志意治,保持這種精微的狀態,就能長養你的心神。柔則養筋是說你的陽氣生機柔暢的條達于周身,則可以長養你的筋脈,柔當調柔講,精當精微講,是在說人應該清凈則志意治,氣血調柔暢養百脈這個意思。這里的“精”對氣而言,柔對“形”而言,筋是肝所主,表達是少陽,陽氣正在逐步走向旺盛階段,是強調“形與神俱”的一個基本思想;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這個時候你既不精也不柔,也就是你把你的身體敗壞的差不多了,是你的表氣開闔不得利,或者里氣開闔不得利,就會外感寒或內生寒。吃飯吃涼著了,運化不開,或者汗出當風,為風寒所激就生大僂。僂,表面意思是當羅鍋講,實際意思是當不通和扭曲講,開合不利導致你的氣血不和暢于全身那么使你扭曲不通。僂的表面意思是脊背彎曲,當然是扭曲和不通了,而且這個寒氣不光是指寒氣,也指很多的邪氣,因為一切邪氣唯寒氣動人最深,所以用寒氣來表示。

    餡脈為瘺,流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餡脈為瘺,寒氣先是客于肌表,然后不斷的往里侵蝕,然后客在脈外,然后慢慢的客在脈中,使脈不通,餡脈就是直接陷入到脈中,瘺不僅是指現在的肛瘺等瘺,而且是指的一種邪氣盛的表現。流連肉腠不僅陷在脈中,而且向兩邊四處侵蝕流連不化于肉腠當中。俞氣化薄就是說重要的穴位,講針灸的時候前面有募穴后面有俞穴,就是大的氣脈的結聚點叫俞氣,什么叫化薄?就是被寒氣所截迫,大的經脈點也被邪氣所占據了,才會善畏,影響到人的神志,就像很多地方一些賊寇,剛開始侵占一些小城小縣,后來侵占了一些城市,再把這些城市連成片攻向大的城市,消息傳到中央,中央就害怕了,就這意思,心神由于大的俞氣使心神受阻,導致更加的驚恐害怕,這是一個從隱到顯,從小到大的,從周圍到中央的邪氣發展的這么一個過程。簡單說寒氣進入內臟影響臟腑的功能,性情就會變化,產生善畏和驚駭;善畏就是恐,驚駭就是心神不寧。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這個既可以從上面來看,也可以單看。營衛之氣不能條暢于周身,不互相和順從,逆在腠理當中就不行了,也就是很多人身體虛了之后腰酸背痛哪兒哪兒不舒服,早晨起起不來,這就是你整個的營衛之氣不滑利,就像河流淤阻了導致水流不暢,導致整個的莊稼不豐收,人的生活也受到影響,用在人身一樣,逆在肉腠不能循環往復,氣聚在那兒就能生癰腫,浮腫也是,古人氣血剛強,它只要逆在肉理很可能是聚而化熱就生了癰腫,現在人氣機衰弱逆在肉腠容易化成浮腫,酸脹沉重。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虐”,魄汗未盡就是說汗液的排泄,時時不能很干凈,一直自汗盜汗,嚴重的耗傷了氣血,導致了形體的衰弱。這個氣爍有蒸爍的意思,氣不斷的產熱,消耗掉了。穴俞以閉,由于你自身的氣血不足,又加上不斷地迫汗又被風所吹拂等等,導致了一些大的俞穴關閉了,發為風瘧,風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導致了外感的疾病,這個風瘧不要理解成瘧疾,也不要理解成三天虐或者熱虐、癉瘧等等,為氣血不足導致的外感性疾病,瘧畢竟是攻里攻的深一些,不足了,使風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

    白話譯文

    人保持專精一致,志意不亂的狀態,就能長養你的心神,生機之氣柔暢條達于周身,就可以長養你的筋脈;如果你既不精也不柔,把你的身體敗壞了,就會導致你的表氣開闔不得利,或者里氣開闔不得利,就會外感寒或內生寒,故而邪氣造成你的氣血不和暢于全身使你扭曲不通。

    邪氣陷入到脈中,是邪氣盛的一種表現,邪氣不僅會陷在脈中,而且向兩邊四處侵蝕流連不化于肉腠當中。導致俞氣(大的氣脈的結聚點)被寒氣所截迫使心神受阻,引發更加的驚恐害怕,這是一個從隱到顯,從小到大的,從周圍到中央的邪氣發展的這么一個過程。

    由于營衛之氣不能條暢于周身,不互相和順,逆在肉腠之氣不能循環往復,很可能會聚而化熱引起癰腫,浮腫,酸脹沉重。

    汗液(自汗盜汗)的排泄,時時不能停止,嚴重的耗傷氣血,導致了形體的衰弱。由于你自身的氣血不足,加上不斷地迫汗又被風所吹拂,使風寒之邪入到里面去了,導致了一些大的俞穴關閉了,發為風瘧,風一吹拂自身抵抗力又差導致了外感的疾病。

    第四段、百病之始也

    原文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凈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風者百病之始,風者善變,人身體有一個正常的環境,使人能夠生存,如果身體機能下降,外在環境的變動會對人造成嚴重的影響。風吹拂,不斷的改變外在的氣機,就容易影響我們這個氣機的運化,所以說風者百病之長。

    現在很多人吹空調吹電扇,從空調房走出來或者是外面大熱進入空調房,或者汗出迎風,踢球啊玩樂的時候被風所吹拂,或者喝完酒了從飯店走出來被風所吹拂,或者冷風從門縫徐徐吹入,種種風對人身體都產生嚴重影響,洗完頭風一吹,半邊臉不自在了,所以說大家避風如避矢石,就像避射來的箭,風比箭還要猛烈,箭可以射你一時,風可以一直吹你,而且四時有不時之風,比如春天吹北風、夏天吹西風、秋天吹東風、冬天吹南風,這個都是大忌。所以說天有大變,人則感應之,這時候應該怎么辦,盡量不要出門,呆在家里,突然變天冷風大作,這個都是天地氣機大變,這時候會使你的氣血涌動截迫于你,往往會讓你的一些怪病,這時候大家一定要在家里呆著。

    清凈則肉腠閉拒”就是說清凈則志意治,你這個氣血調和神氣安寧,肉腠堅強,就能把這個風邪,不時的風邪阻擋住,讓你不遭受它的侵擾,即有大風也不能把你怎樣。此因時之序也,應該說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說的是清凈則可以避免外界環境的干擾。

    白話譯文

    風吹拂,不斷的改變外在的氣機,就容易影響我們這個氣機的運化,所以天有大變,人則感應之,風者百病之長,如果你的氣血調和神氣安寧,肉腠堅強,就能把風邪,不時的風邪阻擋住,讓你不遭受它的侵擾,即是有大風也不能把你怎樣。這個就是四時陰陽的相生變化的奧妙。

    第四節、一些生活知識

    洗澡會帶來哪些好處和壞處?

    人體有自我調節和自我愈病的能力,作為一個靈體,它自然有向好調節的能力,那么干凈也一樣,人他不斷的汗液的分泌,皮膚也不斷的在新陳代謝,很多碎屑也隨著新陳代謝不斷的產生并且排泄,所以人本身就有一個使身體保持干凈清潔的能力,它日積月累維護身體表面的清潔的任務,而且身體的皮膚會分泌很多的油脂和汗液混合再加上皮膚的碎屑在人的周身可以形成一種保護膜,這種保護膜介于皮膚和外界之間,起到了一個中間的環節的作用,這個對人身體有益無害,所以我們對待洗澡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過勤,而且現在洗澡都是打香皂浴液,這些都是化工產品,他在清除你身體污垢的同時會把你的保護膜洗掉,你的身體皮膚沒有這個中間層的保護而暴露在外界環境當中,勤洗澡不是一個良好的習慣,反而會降低你身體的抵抗力,使你更容易感冒和受到外邪的侵擾,

    建議洗澡不宜過勤,夏天天熱沖個涼這個不能算是典型意義的洗澡,拿涼水一沖,不用香皂這個可以。冬天洗澡更應該注意,洗熱水澡更容易使汗液泄,冬天時精氣閉藏的時候毛孔應該收緊,洗澡容易把毛孔無端的打開,受到風邪的干擾和耗散自己的陽氣。

    這個度你可以這樣掌握,春秋每周一次,冬天兩周一次,甚至更長,這以什么為度?這個度是你的周身不至于非常的難受,因為現在城市里污染很嚴重,很多污染物會附著在身體表面,那么還是要洗澡。如果在偏遠地區或是空氣清新的地方,長期不洗澡身體健壯的人也不會明顯感覺皮膚變臟,因為人有一個自我調節的能力;你吃了會排泄出去,同樣身體也會保持自身的干凈。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身體充盛,身體很好,身體很好,氣血周暢,你長期不洗澡身體也沒有臭味,而且會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體香;修行也好,身體好的人也好,或者說品行端正的人身體能散發出一種體香;愛吃肉的人可能不會有這種清香的味,但是只要身體壯實他不會產生明顯的惡臭。凡是長期不洗澡身體惡臭的多是身體氣血不調造成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找自身原因,自然而然,人生在自然中,自然會調節自己的體表,有的不斷地洗澡還是出現體臭,那么這個不是單純的洗澡就可以解決的,應該調養他的氣血,氣血出了嚴重的問題,腋臭,口臭,各方面整個身體臭穢,這個都是整個的氣機有問題,所以說洗澡不能完全解決干凈問題,反而會壞了這層保護膜,讓我們直接暴露在自然環境當中,加速我們的衰老。

    就像車軸一樣,外面混雜著一些塵土包繞在車軸上看著很黑,如果長時間不清理突然一清理你發現里面的整個的軸啊非常锃亮,就是這個油脂夾雜著塵土對車軸的保護,如果你經常擦拭車子破壞了這層油脂的保護,那么車子很快就會受到空氣的氧化。所以洗澡要慎重,洗澡不是使自己干凈,反而破壞了自己的保護膜使自己越來越干燥。現在不就是,皮膚干燥,再通過皮膚涂上一些護膚品,這就多此一舉!讓自己的身體去分泌這個油脂它是身體里的一部分,你不要給他洗掉,很正常的,那么我們可見這自熱而然的東西是最好的。

    刷牙的利弊?

    關于刷牙,我們有了牙齒有了口腔和唾液,能夠進食,這是自然稟賦的一個完好的一個進食系統,它自然會照顧到它的持久和耐用,而我們刷牙的目的無非是保護牙齒,清除牙垢,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畫蛇添足了?最典型的就是食物殘渣把牙齒腐化,所以要把這個刷掉。我們有沒有反向的來考慮這個食物殘渣混合唾液附著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對牙齒起保護作用?或者說起中和作用?這個有人就不同意了,說這個食物混合唾液在牙齒中發酵產生有害菌。這個唾液是干什么用的?嘴中不斷的產生唾液,它起到濕潤和保護口腔的作用,所以一定會產生一種保護口腔和牙齒的環境,并不是產生相反的反應,就像胃酸它在胃中但不會腐蝕胃一樣,那么唾液混合的殘渣也基本不會腐蝕牙齒,只要我們吃的是正常的食物,這個是一個非常認真的問題,也即是說身體任何一方面他都是協調的、統一的,不是對立的。就像大腸中的糞便不會腐蝕大腸一樣,胃中的胃酸胃液不會腐蝕胃壁,那么同樣口腔中的唾液混雜著食物殘渣也不會腐蝕牙齒,不要張開口看到牙齒上有很多食物殘渣停留你就認為它不干凈,如果哪天你透視到你大腸當中有很多糞便那是不是也要清理呢?是一個道理的。

    事物沒有絕對的臟與凈,只有和諧和不和諧。而且現在的牙膏里面都有清潔牙齒表面殘留物的作用,所以說基本是化學產品,當然對牙齒有腐蝕作用,所以說勤刷牙經常刷牙不僅不能達到清潔牙齒保護牙齒的作用,而且會侵蝕牙齒,加快牙齒的腐化。但不是建議大家不刷牙,而是有一個適度。比如一周一次,沒有牙垢沒必要天天刷牙,吃完飯后用漱口的方式代替刷牙要比天天刷牙效果好得多。為什么要漱口?自熱而然的是不是也不用漱口呢?那么在嘴中有很多大的食物殘渣還是需要通過漱口的方式去掉,小的和唾液混合起到保護牙齒的作用。那刷牙能讓人牙齒潔白,不刷牙讓牙齒黃垢,并不是刷牙決定牙齒的潔白與否,而是我們攝入的食物和水使我們的牙齒是否潔白,而且一味追求很潔白的牙齒通過刷牙的方式是不妥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使牙齒潔白,所以建議大家刷牙有個度,現在刷牙一天一次太頻繁了。

    還有一種說法說刷牙可以去口臭,這個跟嚼口香糖的道理是一樣的,治標不治本。口臭是因為你身體有腐朽的氣血,一般停留在脾胃上熏成臭,而不是牙本身臭,這是舍本逐末。就像煙囪冒煙一樣,是因為灶臺生火煙囪才能夠冒煙,你要是覺得你把煙囪堵上這是很可笑的一種做法,就像刷牙避免口臭一樣。口中臭穢是因為氣血臭穢導致的口中臭穢,這就像很多人舌苔很厚通過刮剝的方式使舌苔變薄一樣,舌苔很厚是因為脾胃濕氣或者是脾胃濕熱,或者體內有郁積導致的,上泛導致的舌苔厚膩,那么你不去治氣血反而去刮這個舌苔和這個不考慮灶中生火而是去堵煙囪一樣的道理。現在電視上廣告不斷地布散這些,無非是為了商業目的,沒有其它的,最高的商業手段是讓人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而不是淺層次的推銷,現在這個目的基本達到了,所以勸大家一下刷牙盡量少不要多,平時以淡鹽水漱口,即能保護牙齒又能使牙齒堅固。

    喝水應該喝什么水?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一定要認真認識水,古人把水分成很多種,山泉水,大河水,長流水,小溪水,種種不同的水。在城市里面生活時間長了可能對水不算太了解了,因為都是自來水或是純凈水,越來越離自然遙遠了,現在商家又在打這個水的主意,把這個水,堿性水,鈣離子,礦泉水,等等。

    我們古人喝水一般喝河水和井水,打來直接喝,在農村還保持著很好的生活習慣,井水打進來之后放在水缸里面,然后隨用隨喝,干活回家舀一瓢水喝了,很舒服,這個是最好的飲水方式。為什么呢?因為生水有生氣,這個就是最根本的解釋,如果有條件的不建議大家燒水來喝,因為通過火的鍛造,這個水明顯變溫變燥,而且生機不多了,所以說很多人大熱口渴之后喝涼白開不解渴,反而喝生水解渴的道理就在這兒,明顯能感受到,這個水煮開和不煮開意義完全不同,因為生水中有很多微生物,只要生水質量有保證,這些微生物對人是有意的,不是有害的。古人喝井水喝河水,正好是天地醞釀的生機之水,能長期服用,對人生機有刺激作用。你看早晨打那個井花水,就是隔一夜之后第一桶水,漂浮在最上面的取其輕清甘冽,叫井花水。還有這個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千里流過來的水,經過鍛造的千里水,長流水,這種水非常好,非常適合人類飲用。那么有了自來水廠之后這個水保存很長時間,這水的陰氣重了些,不見日光,建議大家不要直接飲用自來水,因為它有陰氣,腸胃不好的或者陽氣不盛的喝了容易拉肚子,建議大家把水接出來放在陽臺上放在陽光照射的地方放幾天,然后飲用,這樣既保持水的生氣,同時又使水不至于過寒。喝水的學問很大,大家燒水都燒出很多堿來,本身這個水質不好,水質好的應該是甘甜的,現在水質越來越不好,大家的福氣也越來越微茫,喝不到好水,水滋養人身至關重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是鬧著玩的,有沒有好的水和有沒有好的土對人的長養是至關重要的。

    說一下純凈水,純凈水多少多少層過濾,生機都過濾掉了,這種水建議不要喝,如果真的是辦公室用的雀巢什么的桶裝的水,如果是真的的話,對人身體不會有太大的好處,喝水根本不解渴,完全是水分子,多少層過濾,好東西都過濾出去了。就像米面一樣,磨成精米精面,磨得非常細致,很多的營養成分都沒有了,也就是說越違反自然的,越是加工出來的越不是好東西。還有這種礦泉水、深層礦泉水,要是真的話那太要命了。大家想一想,如果深層地下水,那個水是極陰之水,沒有受到陽光的照射,這樣的水簡直是不能喝的。這樣做一般都不是真正的深層地下水,只是廣告的幌子。所以說這個喝水,農夫山泉,它的水的來源咱就不知道了,是不是多少層過濾,可能說從一些好的引水渠道引來的水可能對人的身體有益,但是一桶水十塊錢還不如喝生水來的好。如果你這個城市水質還可以的話建議喝生水,直接拿涼水曬,大部分的有害菌可以曬掉,留下的是有益的。如果陰氣不足的人不要用太陽直曬,放到陰涼地方陰一天,爆干陰干,陽氣不足的要曬一下,水要曬,陰氣不足的水要陰。你喝這樣的水,長期喝比吃很多藥效果還要好。如果水缸里再放一些特異的一些藥物,可能對你身體有潛移默化的好處。

    第五節、良醫弗為

    原文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病久則傳化,肺有病傳之于肝,肝有病傳之于脾,這就是五行相克的傳化。還有肺有病累于脾,脾有病累之于心,心有病累之于肝,肝有病累及于腎,這個是五行相生的傳化,也即是逆向傳。這是兩種傳化的規律,無論是因其虛而客之,按照最近的法則來傳化的。上下不并,病久則傳化,這個上下相并了,疾病打成一片了,良醫來了也沒有辦。

    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著當瀉,不及正治,粗乃敗之”,陽氣蓄積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陽氣當隔可能是陽氣隔在那兒不通了,隔著當瀉,應該用瀉法使不通者通,這個就像大小承氣湯的癥狀,胃家實胃中有燥屎,陽氣蓄積在胃中,不能化,這時候人表現出一些尋衣摸床的癥狀,這時候陽氣在中間你應該瀉,所以用大小承氣湯,使燥屎乃下,如果不按這種思路來治,誤用汗法或是補法使正氣更虛,粗乃敗之。

    白話譯文

    五行相克的傳化,疾病打成一片了,良醫來了也沒有辦法;陽氣蓄積使病加重有可能死亡,也可能是陽氣堵在那兒不通了,應該用瀉法使不通者通,如果不及時按這種思路來治,誤用汗法或是補法使正氣更虛。 

    《生氣通天論》一文里的陰陽指的是什么?

    世上其實沒有陰陽,人有了分別就產生陰陽,所以我們站在屬性上認識陰陽,陰陽就是個替代背后的理或物的兩面性;也就是陰陽總是在一塊的,它們是陰陽相隨,如環無端,所以不要說這人陽氣虛了,那人陰氣虛了,其實都是一個氣機虛,只不過表現在或陰或陽的表面上,不要把陰陽割裂開來。

    同理,《生氣通天論》一文里的陽氣者,不要理解成陰陽對應的那個陽氣,應理解成我們的生機,或是陰陽氣相隨的氣機,也就是從人的精氣功用上講述。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個陰氣和陽氣無非是精微之氣在里,浮散之氣在外而衛固,從人的精氣從體上述說。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這個陰氣是安靜之氣,陽氣說的是亢盛之氣,如果你的安靜之氣不勝這種陽氣的亢盛之氣,那么則血脈就會加速流動,如沸騰的江河。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這個陽氣指你的正氣,陰氣指的邪氣,如果正氣不能勝你的邪氣,則五臟不能獨全,為邪氣所擾五臟相克,產生了氣爭的現象。

    “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合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這個陰陽指的是道的功用。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這個陰陽又指的是道的體。

    理解陰陽不僅僅要知道指的什么,還要知道它講的是體還是用;這樣,你的中醫水平就得到較大的提升。

    第六節、形乃困薄

    原文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著陽氣升,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據,勿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陽氣就是生機,一日而主外,可以理解成白天陽氣在外可以做事,一天當中,平旦時候陽氣長出來了,日中的時候陽氣達到了鼎盛,太陽落山的時候陽氣已虛,所以收引在內,你的氣門都閉上了,毛孔都閉起來了,人的身心之氣都往里入,這時候就要收引起來,不要再去做大量的運動,勿擾筋骨,不要去做健身等運動,這樣對陽氣的收藏非常不利。陽氣收其來之后,霧露為陰寒之氣,就不要再出去了,天有霧露使你的陽氣更加受損。要是反此三時,即平旦、日中、日西,要是跟這個生機相反了,那么形乃困薄,形體就會受到消耗和迫害。早晨陽氣升,你應該很快起來,不起,陽氣生不起來,一天昏沉。中午的時候陽氣很盛,這時候你呼呼睡覺,睡午覺一睡兩三個小時,對整個的身心不利。到晚上人精神了,本來晚上陽氣收引在一起了,你精神的不得了,出去又玩又鬧,反而傷了筋骨,所以說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27915097_202207022159440031

    圖解:用一天之中日的升降來形容我們能看見的陽氣運行軌跡;

    白話譯文

    生機之氣,白天陽氣在外可以做事;一天當中,平旦時陽氣長出來了,日中的時候陽氣達到了鼎盛,太陽落山的時候陽氣已虛,收引在內,你的氣門都閉上了,毛孔都閉起來了,人的身心之氣都往里入,不當再去做大量的運動,造成對陽氣的收藏不利;陽氣收其來之后,天有霧露使你的陽氣更加受損;要是跟這個生機相反了,形體就會受到消耗和迫害。

    第七節、陳陰陽,筋脈和同

    原文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陰著,藏精而起亟也;陽著,為外而衛固,陰不勝其陽,”這句話有一定的爭議,其中張景岳就說亟當氣講,具體當什么講,我也不是特別清楚,可以把這個起亟忽略,當成藏精就可以。一個在里一個在外,記得老子說過這么一句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塊陰氣陽氣不是一個東西,如果陰氣藏精在里,陽氣者為外那么應該是負陽而抱陰,沖氣以為和,這里它是兩個角度講陰陽的,這個陰氣和陽氣無非是精微之氣在里,浮散之氣在外而衛固,老子講的是負陰而抱陽,這個陰陽講的陽氣是代表精氣,所以說是抱陽,抱著一個精陽之氣,和這個陰陽之氣一個意思。負陰,背負的是陰氣,指的是外周之氣。這是一個從地位上言,另一個是從性情上言,所以藏精,這個精既可以當陰氣講,也可以當陽氣講,就看你怎么理解了,你要是把這個在里的叫做精,那么它是屬陰,你把精華為主方面講,陽是主精。

    就像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咱們既可以把胖子說成陽,也可以把胖子說成陰,為什么呢?你如果按形體言,大著為陽,那么胖子是大的,那么為陽。如果我們拿這個肉和精氣來講,肉屬陰,肉多,所以屬陰,所以說胖子他本身即是陰又是陽,主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說了。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就是說這個陰氣是安靜之氣,陽氣說的是亢盛之氣,如果你的安靜之氣不勝這種陽氣的亢盛之氣,那么則血脈就會加速流動,如沸騰的江河。什么叫做并乃狂,就是說多處沸騰的血脈最終融匯在一起達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勢態,就會侵擾你的心神,使你發狂,這有一個程度的問題,當然一經一脈一個地方他這個血脈薄疾,薄當迫講,就是迫切匆忙,漸漸的有燎原之勢并乃狂,這個并就是幾處相并的意思。你看,我們看到很多大熱煩渴的病人白虎湯證,如果說這種燔燎的熱氣不能很快地得以緩解的話,那么有可能侵擾你的心神,使你神志不清,心神躁擾的一些癥狀,這個屬于危證了。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這里面指的陰氣陽氣和上面說的還不一樣,那個是從安靜和亢盛來講;這個陽不勝其陰,陽氣指你的正氣,陰氣指的邪氣,如果正氣不能勝你的邪氣,則五臟不能獨全,為邪氣所擾五臟相克,產生了氣爭的現象。九竅不通,陽氣不能順達于全身,使九竅不通。所以說大家一定要理解陰氣陽氣它指的是什么?第一個陰不勝陽,則脈流薄疾指的是寒熱,第二個陽不勝陰指的是正邪,如果第一個指正邪那就壞了,邪氣不勝正氣則脈流薄疾那么就說不通了,那么同理,第二個如果是指寒熱也不對。

    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合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黃帝內經》反復在向我們強調一件事情,就是燮理陰陽,志意清凈。什么是陳陰陽,什么是陳,當順布講,把這個陰陽安排的很停當叫陳陰陽,使人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只有陰陽相順、心脈合同,那么我們的筋脈才能調和通利。

    你只要能夠順應陰陽的道理,清凈則志意治,不要過多的煩勞自己那么筋脈筋骨都能和調統一,骨髓堅固;老年骨質疏松、脆弱都是由于精氣耗散導致的,補鈣一點用也沒有。你只要陳陰陽就能達到骨髓堅固,杜絕一切精氣散亡的方式,使你整個的氣血和調,五臟相生,筋骨自然調和,骨髓自然堅固。氣血皆從,氣血調和,從和逆相對,從者順,逆著反逆不順,氣血如常的運行,高血壓不會得的,心臟病也不會得的,健健康康的活著。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你內在的氣血都很調和,骨髓堅固筋脈都合同了,內外都調和了,你自然的耳聰目明,耳朵也不聾,眼也不花,鼻子也不長息肉,也不鼻塞,嘴能合五味,吃東西也香,手腳都健朗,步履輕健,沒有什么不適,這樣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人,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到生活質量高,有的這個耳聾眼花,可想你的精氣耗亡到什么程度了,所以說我們養生要養本,不能養末,最終一個氣立如故,和你年輕的時候一樣,非常正常,也就是說到了六七十,身體健康的程度和三四十也差不多,這個我們就達到了養生的目的,人的一生不是追求長壽,但是要追求生活質量,你不能說人到了五十爬樓都費勁,現在何止五十,三十爬樓都費勁,到六七十的時候就形銷骨立了,生不如死,每天在病榻上或輪椅上度過日子,或是每天癡癡呆呆的半身不醉,或是不斷的犯心臟病,太沒有意思了,所以說我們學中醫就要懂得治病的道理,同時更關鍵的是要養生的道理,這個受益無窮。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就是說風寒之氣克在人身體上侵蝕了你的正氣,淫當動詞講,浸淫,侵蝕你的正氣,就叫風客淫氣,精乃亡,侵蝕久了以后就傷到里面的精,這個精不是指腎精,是指五臟之精,里面的深層次的叫精。凡是風氣它入里肝主為外,肝是人的保護系統,是生機所在,所以就風入肝,傷了你的生機了,生機為風氣所克所侵襲,生機受到抑制,生機的根本是在肝,所以邪傷肝。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這個是從腸胃上考慮。脾,飲食入胃游溢精氣,如果吃的過飽,吃的東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運化,使整個的筋脈橫解。什么是橫解,就是食物撐的撕裂的意思,撐出毛病來了。腸澼為痔,什么是腸澼,就是整個的腸子受到了食氣的干擾,澼也可以當撕裂來講,劈開了,整個積聚在那兒使氣血不能化開就成了痔瘡。痔瘡的成因有二;一是由于肝氣的淤滯,因為肝經有一條脈下絡陰器并且走到肛門附近,這條脈不通暢了,就生痔。還有是脾胃不調,不一定是撐的,導致氣滯為痔,也就是說痔瘡的根本原因是肝脾,肝脾不調,飲食不周,性情不和,非常容易誘發痔瘡,這種痔瘡,不管是內痔外痔混合痔,外治不是辦法,你拿掉之后他還會再長出來,即便不長痔瘡也會在其它的地方犯病,就是說一定要協調肝脾,要肝氣暢、脾氣調,這個是治本的辦法。

    因而大飲,則氣逆”。飲,一種是飲酒,大飲,不斷的喝酒,喝酒讓氣機橫逆在心,橫逆在脾胃,脾胃之氣不能運化開來,身體失去運化則氣逆,氣機阻逆了;還有就是大飲飲冷,喝水,冷水,本身你這個正氣不足的話你喝下去之后,冷氣與正氣相激相搏,使水客在胸腹不化。記得有一個病人,年紀輕輕的,不到三十,跟朋友拼酒,天熱拼啤酒,冰鎮的一杯啤酒一飲而盡,當晚就發病了,心悸的厲害,心律不齊,心中亂,這無非是被寒氣所客,帶冰碴的啤酒一下子下肚了,脾胃運化不開逆在心下上迫于心使心氣受抑,心陽之氣受逆,這樣的病人治心臟病沒有效,必須把水飲化開。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強力,兩意思,一個是強力入房,房事不節勉強入房導致腎精虧耗,高骨乃壞,高骨你不用理解成顴骨,或者那兒,它指的是腎主骨,典型的骨頭的地方,大骨,并不是一定要那個地方才是高骨,能夠有代表性的骨叫做高骨。強力,你可以理解成使蠻力,使蠻力容易傷腎。比如抬箱子抬柜子,抬不上去還要抬,與舉重運動員一樣,外面的精氣耗竭了還要耗到里面的精氣,里面的腎精一下就傷了,也就是說是逞強,拉大車,一拉很多,大小便失禁了,突然一下大小便失禁,這一定是傷了腎精了,下邊一憋,氣一泄,一下子就傷腎了,兩種解釋都有道理,理解就可以了。

    白話譯文

    岐伯說:“陰氣,藏精在里而從屬于生機之氣,陽氣,浮散在外而護衛周身;”如果你的安靜之氣不勝亢盛之氣,那么則血脈就會加速流動,猶如沸騰的江河。到時多處沸騰的血脈最終融匯在一起達成一種勢不可擋的勢態,就會侵擾你的心神,使你發狂;如果正氣不能勝你的邪氣,則五臟不能獨全,為邪氣所擾五臟相克,產生了氣爭的現象。也就是陽氣不能順達于全身,使九竅不通。

    所以,圣人把這個陰陽安排的很停當,只要能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做到清凈則志意治,不要過多的煩勞自己那么你的筋骨自然調和,骨髓自然堅固;你的整個氣血和調,五臟相生;當你內在的氣血都很調和,骨髓堅固筋脈都合同了,就能把風邪,不時的風邪阻擋住,讓你不遭受它的侵擾,你自然的耳聰目明,也就你的氣血氣立在那兒了與年輕的時候差不多。

    如果風寒之氣侵蝕了人的正氣,侵蝕久了就傷到里面的五臟之精,也就風入肝,傷了你的生機,生機為風氣所克所侵襲,生機就受到了抑制。如果這時候吃的過飽,吃的東西下肚之后不能很好的運化,筋脈被食物撐出毛病來了,整個的腸子受到了食氣的干擾,使氣血不能化開就成了痔瘡;如果這時候大飲,橫逆在脾胃,脾胃之氣不能運化開來,心陽之氣受阻逆了;如果這時候使用蠻力,就會耗竭里外的精氣,特別容易傷了里面的腎精,導致人體具有代表性的大骨會損傷。

    第八節、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原文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圣度”就是說陰陽的法度在于陽氣要密固,陰從以順,也就是說陰陽以陽氣為主,陽氣不能欺凌陰氣,陰氣也不能欺凌陽氣,陰陽氣血和調人的心氣平和,這是陰陽的大要,兩者若不和,相爭相斗五臟氣爭,則就像有春天沒有秋天,有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就是寒暑不調,沒有冬天只有夏天那只有生長了,很快所有的資源就會耗光了,因為只有生沒有殺是不行的,所以說要有春也要有秋,春天萬物長,秋天萬物落。若冬無夏,只有冬天閉藏,沒有夏天的繁盛也不行,生機就絕了,只有種子不能發芽那不行。因而和之是為圣度,這個非常關鍵,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合,外面一團陰氣一團陽氣然后相互重合在一起,也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杯冷水一杯熱水攪和在一起這叫沖氣以為合,春夏秋冬四時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熱,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兩季陰陽平盛,這個是為圣度,也就是說我們五臟之氣都要有胃氣,胃氣者調和之氣,胃氣者和緩之氣,肝氣是條達之氣,條達之中有和緩,所有的氣都有和緩之氣,像我們脾氣一樣,要有一個和緩的脾氣,不能有暴躁的脾氣,暴躁的不是處世之道。

    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也就是說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那么陽若不密,陽氣過盛欺凌陰氣,陰氣就絕了,陰陽之氣平和,互相守自己的法度,即相生而不相害,這個就是陰陽之要。比如這人脾氣好,證明這人陰陽調順,這人脾氣不行,太暴躁,就是說這人陰不平陽不密,氣血不調,所以說沒有一個好脾氣,那么他不會懂得養生的道理,當然壽命也不會太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精神意志非常的好。

    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陰陽相爭、相離、相戰,互相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五臟之氣相爭,氣血不調,營衛逆于腠理,肝氣淤滯不化,脾氣吃飯也不香,這個人就慢慢的陰陽離絕,一旦哪一天就半身不遂或者腦溢血中風,或者心臟病突發,陰陽離絕精氣乃絕,就不行了。

    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陰陽之要在于氣血平和,陽氣干陽氣的事,陰氣干陰氣的事,陰陽互相照顧互相相生,這樣人才能很好的養生,并且能夠達到盡享天壽的目的。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就是說你暴露在風邪當中為風邪所吹拂,生了寒熱的外感疾病。“是以春傷于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基本都是因于露風,因為寒熱不調導致外感疾病。春天傷了風氣,其實四時皆傷風,風氣流連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為風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氣虛,風邪克在腸胃之間,導致洞泄。

    夏天傷于暑,同理也是這樣解釋,夏天傷于暑氣,秋為痎瘧,這個傷暑不是我們指的伏熱,而是傷了,寒氣入了里了,因為還是因為被風涼所吹,夏天貪涼取冷所致,到了秋天這里的整個的正氣收引,收引于里,表氣虛,那么在里的寒氣你可以理解成存在半表半里,往來出入稱為瘧證,這個瘧證不是瘧疾的瘧,是一種外感寒邪流連肌表和肌理的一種表現。

    秋傷于濕,上逆為咳,發為痿厥,就是秋天傷了濕氣,五非是說寒暑燥濕風火獨傷人的一個現象。寒濕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氣當中,阻遏陽氣阻遏肺氣的宣降,使人咳嗽,發為痿厥,這個不知道是發于肺萎還是陽明痿證,說不清楚,你就這樣來理解,就是為陰氣所傷。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可以理解是兩種,一種是伏邪,冬天傷了寒氣,人冬天氣機閉藏,寒氣藏于肉腠當中,不能及時發越,春天生機長,寒邪隨著生機一下子出來作亂,導致的一種外感病。溫病它指的并不是現在所指的溫病,理解成外感性疾病就可以了。什么是溫病?發熱的病就叫做溫病。到了春天沒覺得被風寒所激,沒有著涼,突然有一天就發高燒,很有可能就是冬天你著過寒沒有發,現在發出來了。

    白話譯文

    陰陽的法度在于陽氣要密固,陰從以順,也就是陰陽氣血和調人的心氣平和。兩者若不和,相爭相斗五臟氣爭,則就像只有春天生機沒有秋天收斂,沒有冬天只有夏天的生長了,很快所有的資源就會耗光了;就是我們應該中和、協調,春夏秋冬四時冷暖,夏天不至于太熱,冬天不至于太冷,春秋兩季陰陽平盛,這個就是為圣度。

    如果陽氣過盛欺凌陰氣,陰氣就絕了;如果陰陽相爭、相離、相戰,互相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會引起五臟之氣相爭,氣血不調,營衛逆于腠理,肝氣淤滯不化,脾氣吃飯也不香,這個人就慢慢的耗盡五臟之精氣。

    你在風邪當中為風邪所吹拂,寒熱不調導致外感疾病。如果是在春天傷了風氣,風氣流連在肉腠,到了夏天就成了洞泄,因為風邪克在表,到了夏天里氣虛,風邪克在腸胃之間,導致洞泄。如果是在夏天把寒氣入了里了,到了秋天外感寒邪流連肌表和肌理。如果是在秋天寒濕之邪上逆而咳,直接停留在里氣當中,阻遏陽氣阻遏肺氣的宣降,使人咳嗽,發為痿厥;(為陰氣所傷。)如果是在寒氣藏于肉腠當中,不能及時發越,春天生機長,寒邪隨著生機一下子出來作亂,導致的外感病。也就是四時之氣,交替地耗盡你的五臟的精氣。

    什么叫做五臟氣爭?

    五臟氣爭,就是說五臟不能順接,互相行克,氣爭就是你吃我的氣,我吃你的氣,內部爭,各部門組織之間互相相爭,你的身體由于沒有一個平衡的狀態而導致的五臟氣爭,比如這個肺氣,肺氣能力不強,氣走到肺里不能往下輸送,那么就會引起下面的腎氣向上索取,這時候肺氣就會和腎氣產生相爭,肺氣不能肅降,肝氣又頂不上來,肝肺又產生相爭,也就是我們講五行,有的相生有的相克,我們盡量讓它相生,而不要相克。如果五行狀況不好,它不能相生,只能相克。

    第九節、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原文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生氣通天論》的最后一段,告訴大家開方用藥本在五味,如果說對五味沒有一個常識性的了解,開方用藥就失去了眼目,就會開出很滑稽的方藥來。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氣和味的區別一個是藏在里,一個是發于表。那么藏在里的就是陰,它從哪里生出來的呢?就是從五味里生出,五味本的一個精氣,所以我們想補五臟之精的話,一定要體會味道的實際意義,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住在外的是五氣化成的。味厚,藏在里;氣薄,在表,它是一個程度的問題。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生在五味,陰之所生,里面五臟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生是它,傷是它,就是說五味調和則五臟相生,不調和則五臟相爭,強調五味對五臟的重要性,它這個五味已經超出了我們藥味嘗的這個味,而是表述的一種整個的氣機之精華的見解。

    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講氣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酸是一種什么氣,肝是一種什么氣,脾是一種什么氣,當酸的氣接受到肝的氣,會對肝的氣產生什么影響,接受到脾氣會對脾氣產生什么影響,通過這種分析,我們就可以把握它的實在了,千萬不要機械地套五行生克的理論來描述這些事情。

    在“黃庭內景經”里對肝氣的描述,用了“龍煙”來表示,肝氣主升,像煙一樣,徐徐然上升,肝氣是厥陰,同時又是少陽,少陽厥陰和合而成一個肝膽之氣,徐徐地向上蒸騰,代表生機。酸是一種什么氣?酸是一種收斂之氣,酸澀收斂,微酸,酸體是陰的,肝氣有體有用,肝體是陰,肝用是陽,肝陽是發用的,它就像一盆水一樣,水蒸氣不斷地升上去,這盆水就是肝體,太陽照射著肝,或是底下有個火盆烤著,這個水蒸氣從水中徐徐地出來,這就是肝用,一定要形象地去理解。這個酸是收氣的代表,味如果過酸,就抑制了水體化成水蒸氣向上蒸騰的這個過程,就導致了生機受到了抑制,從而會怎么樣?“肝氣以津”;什么是津?考據或是古文字,這個“津”闡釋:比如說我放了一個水盆兒,這個水蒸氣往上走,忽然受了一股涼氣的抑制,水蒸氣馬上在水盆兒旁邊凝結成小露珠,津津然了,水蒸氣受到抑制又化成了水,貼附在水盆兒的四周表面,這就是肝的蒸餾水,古人不會用蒸餾水去說,用津,“津者,水之滲也。”就像蒸餾水一樣,又重新變成小露珠貼附在器皿的表面,叫“肝氣以津”。打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人的鼻氣化不利,被冷風吹拂,就開始流鼻涕一樣,氣化不利,聚而成液,就是鼻涕。

    “肝氣以津”,肝的氣化失調,受到酸澀的阻撓,使肝的生化失調,氣聚為津,又打回來了。“像霧升不上去,向下返,變成了露珠”,古人用詞,“肝氣以津”,一下把這個氣化不利,又返回來這個現象完美地說了出來。這個氣生化不利聚成津,久而久之這個津會聚成什么?會聚成瘀滯的淤泥,并且這個淤泥有板結的可能,肝硬化就是這么來的。如果氣不和順,生化之機不暢,往回返,先是津,再是泥,然后再板結,這個是肝硬化整個發展的脈絡。

    泥比津要厚,津越聚越多,這個津不是甘露,而是一種失常的表現,它應該升上去沒有升上去,重墜地向下回來了,先是津,津輕,越聚越重,越聚越濁,越聚越硬,最終就纖維化,板結,就是肝硬化,這個就是從無形化有形的一個過程,所以這個津不是一個好東西,像鹽漬一樣,一個缸,里面腌咸菜,外面能結成鹽漬,鹽漬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最后就成板結的東西,剛開始感覺是一些水氣,慢慢地就變成霜,再變就成鹽漬了,就板結了,這個就是有形向無形化,從少往多化,水滴石穿,就滴兩下石頭沒什么動靜,滴地時間長了,石頭就開始出眼兒了,再時間長了,這個石頭就能被穿掉,這個就是很多慢性病得的原因。

    脾氣乃絕”,“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肝升肺降與之密切相關,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頭克脾,肝木乘脾土,脾氣衰竭。”

    “脾氣是一種渾厚擴張之象,過酸使這種氣凝滯不開。”也就是五味入腑之后,它會在第一時間內,或者通過經脈的循行對五臟直接產生影響,而并非是由一臟傳到另一臟,就是這個酸味的東西吃到肚子里,馬上就會對五臟產生影響,這里面它舉了兩個,一個是對肝,一個是對脾,其實對其他的三臟也構成影響,通過傳導,所以藥物是同時對五臟產生影響。

    脾氣升清,是包容之氣,緩和之氣,脾氣緩,這是脾氣最重要的一個特點,緩暢,緩而暢達,這種緩暢之氣受到酸澀之氣的抑制而不化,一下憋住了。還有它為什么用“絕”?大量的酸劑灌入之后,一下使這股緩暢之氣凝結不化,產生脾氣絕的后果,絕是很嚴重了,但這個絕不是絕離的絕,是整個氣受到了閉絕,氣不能升達開達于四方了,現在很多的胃酸分泌過多,口中酸液,心腹嘈雜,燒心,這些都是整個的氣機受到了阻滯,脾氣開不開,肝氣升不了,導致肝脾抑制在那里不調。

    這里說的五味,味過酸了怎么樣,是吃了五味之后出現的,這是說的這個味道對五臟的影響,還有這個氣機對五臟的影響。比如這個人愛生悶氣,什么叫悶氣?憋著不化,不善與人溝通,不善哭鬧,悶氣憋在胸中不化,憋在那兒天天悶,誰對他不好了,今天讓誰嘲笑了,妒忌別人,這都是過酸的一種表現,氣機不能開達,這都是酸氣的代表,這種酸氣使肝氣抑,使脾氣絕,脾氣不能生津,不能很好地開達四方,肝氣不能生長,瘀在那兒,馬上胃就吃不進東西了,剛生完一頓悶氣,什么都吃不了,這個不也是味過酸的一種表現嗎?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首先,“味過于咸,大骨氣勞”什么是大骨,大骨當然指腎氣,咸為凝澀,比酸收這個酸澀還要厲害,并且有腐蝕作用,咸則氣凝,所有的生機在咸的面前都會受到抑制,強烈的抑制,就像我們腌很多東西一樣,要用鹽鹵拿住才不腐,有人說你拿住了東西,這不是保存生機嗎?這個不對,因為東西長出來之后,它腐敗也是一種生機所化,這個不是說能保存它是生機,反而是它能反復地變化,才是生機。種子發芽長出莊稼,莊稼爛了,腐蝕在地里,這都叫生機,并非是只生叫生機,不斷地生生不已叫生機,東西在地里爛了,很多微生物會大量的繁殖,這不也是生機的表現嗎?反而用鹽一拿,這些微生物都不動了,生機全遏止住了,所以咸有凝澀,有阻斷生機的作用。腎氣是閉藏之氣,但是中間又有生機,就像有一個燈油中間有燈芯一樣,燈油是外面的腎陰,燈芯就是腎陽,這一盞燈坐在人的腰中,使人的整個生機能夠運轉,味微咸有閉藏的作用,腎氣處在相對閉藏的狀態,不至于過度燃燒,如果是大咸,大咸凝澀,使整個氣機受到阻抑,就會出現大骨氣勞的狀態,什么叫勞?勞傷,可以當大骨氣傷來理解,勞不要當揮霍消耗來理解。燈沒有燈芯了,不能再往外生長氣了,骨髓中的氣就不足了,但是它還要工作,一工作就勞傷了。

    所謂“短肌”,我們切的肉,大家知道,被鹽一拿,整個細胞都脫水,單位面積體積縮小,這個就叫做短肌,先是很能夠有生機布展開的,用鹽一拿,它一下縮縮了,這就是咸對脾的影響,短肌,脾氣不濡,脾氣受到了抑制,不能很和暢條達地工作了。

    “心氣抑”,咸阻斷抑制的作用很典型地表現出來了,“大骨氣勞”是,“短肌”是,“心氣抑”還是,大家一定要好好理解這個“抑”字。我們喝海水是會死人的,吃鹽鹵也會死人的,心氣是蓬勃地、運動地、向外開達之氣,咸氣一拿,它不動了,使心氣受到了抑制,我們吃咸的東西會導致我們嗓子眼兒發緊,咸吃的多,會產生心臟受到抑制的現象,不舒服,渾身沒勁。酸是體現收澀,收攝作用,酸咸都是陰體,過酸過咸都會抑制生機的生長,都是抑制性的一種味道。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這一塊的解釋重點在喘滿上和這個不衡的理解。什么叫做心氣喘滿,緩則氣雍,壅則喘滿,都是一些慢性子,都聚在那,都擁堵在那了化不開,緩則氣壅,都壅在心肺,這個心為中間,心胸中受到緩氣的壅滯,不是凝滯,凝則氣結,不要用這個凝滯這個詞來表示,要用壅滯來表示。緩則氣壅,壅則喘,都聚在那了,這個心氣不就喘滿上了,滿,滿悶,滿急促,心想把這些壅滯的氣化開,所以它就喘,加快了心氣的跳動,它就喘,氣滯壅在那不動它就滿,所以說叫心氣喘滿。

    解釋首先方向不能錯,第二個要準確,第三要正確的理解氣機。緩不是緩了心的急,是緩壅在那了使心著急,心就是一個水泵,水都壅堵在那了,心就加速它的運轉使擁堵推出去,心氣就喘滿了。

    甘主緩,緩是如何影響心氣的,你要具體的理解,這個甘緩,它不會去興奮心氣,也不會主動興奮心氣,它也不會是緩了心的急,它是壅在那使心著急,這個甘者氣小弱,在中焦不入上焦不入下焦,停在中焦不化,很多肥胖病人,那吃的越來越多,都壅在中焦了,使心臟心悸不安了,這就是心氣喘滿的典型例子。還有很多嗜食甘肥厚膩,都壅在中焦不化,這就堵住心臟,使心力衰竭,負擔不了這么多的廢物,現在很多肥胖病,導致一些心功能不全的,都叫做過于甘,心氣喘滿,吃的好了,化解不了,堵在那不通了,腐化變質了,身體一衰這些東西都成負擔了。那怎么治?“治在梳理脾氣”,甘肥油膩的東西不再吃了,條暢氣機,慢慢的把這些東西都推出去,都化了,慢慢這個擁堵之氣跟交通堵塞一樣的,慢慢先疏導,先不要再來了,然后慢慢再把道路上的汽車,通過慢慢的疏導,最終這個就不喘了,推出去了就不喘了,就恢復正常了。

    腎氣不衡;關于腎氣不衡,你過于喘滿,使這個閉藏之氣不再閉藏,那他整個的腎氣就不調,加重了負擔了,心氣喘滿,心氣的功能加重了負擔,這心腎又是一體的,就不斷的調集腎氣上助,腎氣原來固密的狀態也不能很好固密了,導致整個腎氣也不調了,它沒有說腎氣以泄,這是因為它沒有直接的影響到腎氣的開泄,也沒有使腎氣絕,所以才說腎氣不衡,這么一個中性詞,不是很絕的一個詞來形容腎氣不固的一種表現,它不是完全不固,同時有不固的成分,因為加重了腎氣的負擔,因為你這個味過于甘,都聚在中焦了,心氣不斷的告急,心腎一體,這個心就會調腎陰上來幫助,那么就導致腎氣的間接不好。

    古人用詞是非常謹慎的,一個說脾氣是絕,第二個說心氣是抑,到這只是說腎氣不衡,這個已經對腎氣非常留情面了,因為是間接的,由于心氣喘滿導致腎氣不衡,又因為甘氣它本身不會造成大的傷害,它不像酸苦辛辣這些東西直接沖擊你的五臟六腑,甘味小弱,它就漸漸的累,加重你的負擔,就好像肥胖一樣,剛開始胖一點對身體沒有什么影響,越來越胖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所以說從甘的本身的特點和它加重心氣的負擔,間接的影響到了腎氣,只是說了一個腎氣不衡。

    味它會對這個身體同時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你開方用藥的時候,就是想知道你身體里現在是缺哪種氣去推動它,那你就要用這種氣去推動,你這個時候這個氣團是潤是枯,是緩是急,是躁是靜,缺什么或者哪塊過了,就用相反的或者能對它產生影響的氣施加影響,這個就是開方的基本的立意。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人體的上中下三焦每一焦動則諸焦動,剩下兩焦都會動,怒則傷肝,怒則肝舉目張,人一怒,肝先怒,其實人要發怒的時候,人的毛竅五臟,任何一個細胞都處在那種發怒的狀態。就像這個很多經脈一樣,循經取穴,治某病循某經,其實這個容易陷到機械的經脈論這個層次,所有經脈互相絡屬,互相溝通,就像一個河網密布的地區一樣,一處開口這一處水出現問題會波及到整個水系,這一經動則諸經動,而且現在很多慢性病,他并不是單單的某經之病,往往是多經并病,有的重有的輕,調理的時候,也是整體調理,不能說是一經調理,取某穴調理,但是從某穴下手倒是可以,所以說我們一定認識到一經動則諸經動,我們就把他想象成一個氣團,就像一塊石頭砸到水塘里面一樣,他產生的波紋會迅速的影響到整個水塘,而不是某一部分,不是像拼磚似的,一塊磚碎了不影響其它塊磚。再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水塘他還有個傳導的過程,你就像暗室開了一盞燈一樣,這個燈光會在零點零幾秒的情況下照遍整個的房間,所以我們學中醫你可以管它叫整體的中醫,他整體觀建立在氣機觀的基礎上,不是建立在形跡觀的基礎上。

    脾氣不濡,什么叫做濡?濡當濡潤講。脾氣的特點緩和之氣,就像咱們喝這個白米粥一樣,他的氣是白米粥一樣的特點,稍微有點稠,又不是很稠。這米粒氣比較甘淡,這是脾氣,只有這樣的氣,才能潤達五臟,升清,斡旋。你看家里熬那個白米粥,細細熬的白米粥,你感覺一下,這個就是脾氣,所以說脾氣不足的時候,脾氣出現問題的時候,要以粥來滋養,那勤喝粥,胃弱受到傷害的時候你要通過粥來養脾氣、和胃氣,他慢慢就調過來了,味貴乎淡,也就是說很多去脾濕的藥都是淡藥、甘淡,不會對胃造成過多的傷害,又使脾氣濡潤開達,所以說脾氣不能滯,脾氣一凝滯了,就會中焦氣機不化,這人就要得病,吃飯不香,四肢無力,大便不暢。

    脾氣不濡,大苦傷陰,苦敗胃,這苦味是人們所不喜歡,苦有發破力沒有建設里,就像這個苦能破氣,苦能散熱,苦能散結,所以說治一些淤血的病一定要用苦藥,凡是調養的藥盡量不要用苦藥,苦藥傷身,耗氣傷身動血脈,如有一些慢性胃炎的,這個盡量不要投以苦藥,苦藥直接對胃有刺激,黃連黃芩龍膽大黃這些都是苦藥。

    所以脾氣是生機之氣,如果說脾氣絕這個人就活不了,脾氣是濕潤之氣,是生機暢達之氣,而不斷受到苦味的沖擊,這個脾氣的生機之氣受到抑制、削弱、磨損,就是使脾氣不再柔潤,不再有生機之氣,這個就是脾氣不濡的真實原因。

    你看我們五味當中唯獨不喜歡苦味,沒有說誰特別喜歡苦味,除非喜歡吃苦瓜的。辣味有人喜歡,酸味有人喜歡,咸味有人喜歡,甘味人們最喜歡,唯獨苦味人們不喜歡,這個是有深刻道理的。也即苦味不是生機之味,所以說凡是苦藥不可常用。

    歷來說良藥苦口利于病,現在很多人不愛喝中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藥太苦太難喝,現在開的中藥不僅是苦而且是邪,這個病人喝了這種湯藥,能夠常服已經難能可貴了,因為太難喝了,再加一些非君子之藥,亂麻腥臊的什么都往里放,蜈蚣全蝎,這個腥臊爛臭的都放進去,導致這個藥湯子非常難喝,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中藥非常難喝的這個觀念,其實真正好的中藥熬出來是不難喝的,苦味也是微苦,一般里面都有甘甜的味道。

    《本經》三百六十味藥當中,這個上品一百二十味,中品一百二十味,下品一百二十味。上品養命,中品療疾,下品去毒。現在這個中藥學的書,把這個上中下品打亂了,不按這個走了,直接按療效來,這個就導致了這個藥物的正邪不分。哪些是正藥,哪些是邪藥,哪些是可以養生的,哪些是可以敗命的,這個不分了,直接按藥物功效治病的這個目的來分了,這種分類法是有缺陷的。

    胃氣乃厚,這個歷來爭議較大,這個苦味會對胃造成一種什么傷害,如果非常苦直接導致胃氣濡瀉,直接就拉稀了,很多現在病人服用湯藥,湯藥稍微苦一點,馬上跑去拉稀。這有中藥本身的問題,也有自身脾胃不足的問題。

    用進廢退,你天天不斷的,神氣就直接給你傳達一個信號,所以說如果經常食苦導致胃氣乃厚,同理一個人,如果一生或者是半生順風順水,尤其年輕的時候沒有經過挫折磨難,那他整個的精神意志會不會堅厚?所以孟子才拋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一段經典的文字。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味過于辛,辛者,散也,辛味是散氣的藥。“精神乃央”,央字當什么來解釋?關于“筋脈沮弛”,是當沮講還是當阻講,這個要分辨清楚,它的本意應該是跟水有關系,這個涉及到氣機的方向和性質,要當阻止的阻那這個方向完全反了。弛是松弛,沮喪和松弛是整個氣機渙散的表現。關于這個“央”當渙散講更好一些,也可以當有災難講,都可以,但肯定不是褒義。

    就是沮喪松弛,氣機渙散。就是由于辛,辛者,散也,多食辛味的東西,會不斷的耗散你的真氣,最典型的就是喝酒,酒者,辛辣之物,蕩滌五臟,耗散百脈,長期喝酒,導致這個筋脈沮弛,精神乃央,精氣神都跑了,都渙散掉了。

    我們把五味對身體的影響從氣道的基礎上做了解釋,味過于苦導致濡潤生津的脾氣不能很好的工作了,胃氣由于受到苦味不斷銷蝕,它自己慢慢的自救來增厚,大苦不行,這個指的是小苦。過食辛辣的東西,天天飲酒作樂,導致你原先收聚的筋脈都沮弛渙散了,你在下面的精氣和上面的神氣,由于這種辛氣的渙散,導致它不斷的離解、渙散,沒有了精氣神,都散掉了,所以大飲者,基本沒有長壽的,經常的滌蕩五臟六腑顛倒心神的,你想想還哪有什么氣血調和、精神安泰的狀態。

    所以說知道了五味對身體的影響,首先就知道在飲食上、在開方上要注意什么。其次,五味可以推及五種狀態,任何事物都是由這五種狀態組成的,比如過食辛,可以理解是過于放蕩,過于貪圖享樂,過于辛就是使它的精氣神馬上散掉。過于苦,就是過于過艱苦的生活,導致身體不能發胖,脾氣沒了,腸胃不好,胃氣雖厚,但是得不到充養、滋潤,瘦的皮包骨頭,受的苦太多了。如果過于酸,這個人整天有妒忌心,氣整個的收聚,緊張,導致肝經脾經都不好,肝硬化,返流性胃炎,這樣的病都會得。過于甘,生活條件特別好,太好了,撐著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天天的吃喝玩樂,雖然不是放蕩不羈,但是起碼養尊處優,任何有點風吹草動他都受不了,沉溺在一種美好的狀態。過食咸,可以理解成,咸主遏制生機,可以說他受的突然的災難很多,不斷的打擊他的生機,生機受到了明顯的抑制,經常遭些橫禍,你可以比喻他多食咸。這個就是五味,這五種狀態表現在五種命運上。同理,又可以推及其他各個方面,都可以用這五種狀態來表示。這個就是《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核心,也是明確指導我們開方用藥的基礎。

    人的性情,因為脾氣居中,代表了整個四氣的融合,而氣機的狀態又是你性情的表現,所以用脾氣來代表了你氣機的狀態,叫性情。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它無非是告訴我們,讓我們知道五味的重要性。“是故謹和五味”,要謹慎鄭重的正視五味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氣正立于中,經脈調柔于外,氣血按常經流動,腠理密實,不被邪風吹拂,那么你的骨氣能夠精明能干,謹道如法,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長有天命。

    白話譯文

    收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生長在外的是五氣化成的,味厚、氣薄,只是一個程度不同;而人體里面的五臟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五味調和則五臟相生,不調和則五臟相爭;

    當吃的過于酸味,碰到肝用之氣時,就會阻撓上升的清陽之氣,抑制肝陽的生機,導致肝的氣化失調,氣聚為津,又打回來了,由于肝失疏泄,左升不及,必至脾不能正常升清,肝木郁而不升,回頭克脾,脾的緩暢之氣凝結不化產生脾氣絕的后果;

    當吃的過于咸味,使人體整個氣機受到阻抑、凝澀,就會出現骨髓中的氣的不足,容易產生勞傷;如脾氣受到了抑制,容易產生肌肉收縮;心氣受到抑制,容易產生不舒服,渾身沒勁等現象。

    當吃的過于過甘味則氣壅在心肺,這個心氣為了把這些壅滯的氣化開,加快了心氣的跳動運轉,就喘;由于心腎一體,這個心就會調腎陰上來幫助,加重了腎氣的負擔,導致整個腎氣也不調了。

    當吃的過于苦味,脾的緩和之氣不能濡潤開達五臟,脾氣的凝滯,就會引發中焦氣機不化,吃飯不香,四肢無力,大便不暢,經常這樣就會導致胃氣濡瀉的反映。

    當吃的過于辛味,就會使筋脈沮喪松弛,不斷的耗散你的真氣,精氣神都渙散掉了。

    所以要謹慎鄭重的正視五味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氣正才立于中,經脈才調柔于外,氣血按常經流動,腠理密實,不被邪風吹拂,你的骨氣自然能精明能干,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長有天命。

    如何用五味來用藥識藥?

    學中醫,一定要把握氣機,如同樣一件事情,氣機也相同,但是由于雙方的力量對比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比如春天是露頭的時候,露頭是好還是不好?要看兩方面,第一看我們是氣足還是不足,我們足就可以露頭,不足就小心露頭,同時要看對方,對方不強,我們露頭可以把對方打跑,對方強我們露頭就可以把我們埋沒住,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陰陽消長的規律,看清正邪雙方的實力和狀態,這個就是我們學中醫的關鍵。

    治病也是這樣,看一個病人來,肝脾不調,你上來下一些枳實、厚樸、川楝子、檳榔、木香,像這樣的一些藥物,這個氣機還沒有調,脾胃傷了,所以說我們首先要護正氣,其次才是調邪氣,不能在調節氣機的時候孟浪用藥,這樣得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壞事。

    藥有藥氣和藥味,藥的氣是怎樣的呢,氣香、氣厚還是氣薄,還有味,味酸、味甜、味苦、味辣。氣和味的區別是什么?這個從氣道的角度講,氣味的“氣”和味道的“味”之間的區別是什么。氣不是我們講的氣道的氣,是聞的飄出來的味,拿鼻子嗅的是氣,嘗的是味。氣和味的區別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說明,如果大家能夠知道氣和味的區別,那么在用藥的時候我們哪些地方要用它的氣,哪些地方要用它的味,氣走哪,味走哪,這個我們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說這一塊雖然好像無關痛癢,實際上關系到以后我們所有的用藥。

    從氣道來講,大家可以這樣來想,這一團氣圍繞著這個地方,它構成了一個或者干脆就是一團氣,這團氣有內在的、有外在的,有深層次的、有表淺的,有動的、有靜的,所有這些元素構成了這些氣,也就是這些氣也就是一團氣,但是里面卻有不同的狀態和不同的層次,那個在外,它們的是向外散失的,表淺的,移動的,活躍的,這個叫做氣。那個相對來說靜止的,藏在里面的,穩定的,內在的,深層次的,這個叫做味。我們拿一個藥,它不斷向空氣散發它的分子,通過鼻腔,就能嗅到、捕捉到,知道它是一種什么味。那么同理,我們就可以以這個來推了,因為藥下肚之后,它也是這樣走串的,散開的,表淺的,向表走的,有通的作用,調的作用,達的作用,這個都是氣的作用。那個反而專精的,沉潛的,往里走的,相對穩定的這些都是味達到的效果,那么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氣和味的功效和它們的作用范圍,所以古人說味為陰,氣為陽;味者氣聚,氣者氣散。

    氣和味的區別一個是藏在里,一個是發于表。那么藏在里的就是陰,它從哪里生出來的?就是從五味里生出,五味本的一個精氣,所以我們想補五臟之精的話,一定要體會味道的實際意義,藏在里的是五味化成的,住在外的是五氣化成的。味厚,所以藏在里;氣薄,所以在表,它是一個程度的問題。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說的無非也是,既然生在五味,陰之所生,里面五臟六腑,是由五味化合成的,生是它,傷是它,就是說五味調和則五臟相生,不調和則五臟相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進一步來強調五味對五臟的重要性,這個五味已經超出了我們藥味嘗的這個味,而是表述的一種整個的氣機之精華的見解。

    記得“黃庭內景經”里對肝氣的描述,用了“龍煙”這個詞來表示,肝氣主升,像煙一樣,徐徐然上升,肝氣是厥陰,同時又是少陽,少陽厥陰和合而成一個肝膽之氣,徐徐地向上蒸騰,代表生機。酸是一種什么氣?酸是一種收斂之氣,酸澀收斂,微酸,酸體是陰的,肝氣有體有用,肝體是陰,肝用是陽,肝陽是發用的,它就像一盆水一樣,水蒸氣不斷地升上去,這盆水就是肝體,太陽照射著肝,或是底下有個火盆烤著,這個水蒸氣從水中徐徐地出來,這就是肝用,一定要形象地去理解。這個酸是收氣的代表,味如果過酸,就抑制了水體化成水蒸氣向上蒸騰的這個過程,就導致了生機受到了抑制,從而會怎么樣呢?為什么叫“肝氣以津”?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過酸會怎么樣,過甜會怎么樣,過咸會怎么樣,也就是我們所吃的五谷雜糧、瓜果蔬菜,它的味道直接會反應他整個的氣,整個的食物的氣機,那么這個氣機又對我們整個身體的氣機產生影響,從味道當中我們可以稍微的體察一下氣機的情況,同時作用在我們身體上會產生什么反應,比如我們吃辣的吃多了會怎么樣?吃酸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過多,酸者收也,他把整個的氣機收住,不能外發外放,直接導致身體的整個活力受到阻滯。那么過咸會使整個氣機的凝滯,鹽不能多吃,早晨你要是多吃一點鹽,喉頭發緊,嗓子發緊,嗓子附近的整個氣機阻滯了,導致你感覺有點緊張的感覺。那味過甘,吃東西吃甜的太多了,甜味在《黃帝內經》說“甘者其氣小弱”,不能到上焦,停在中焦不化,淤滯在那,像淤泥淤積在那一樣使人喘滿,所以甜的不能多吃,吃多了不僅肥胖而且加重身體的負擔。

    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東西可以開胃?

    這句話“為什么吃山楂等酸味的東西可以開胃?”本身是有問題的,不一定所有的人在胃不好的情況下吃山楂都開胃,什么叫開胃,胃氣受到了抑制,要把胃打開,增進食欲,這叫開胃。山楂是酸體,吃進去肯定有收澀的作用,山楂很酸不甜,只有山楂擱白糖拌了,得的汁兒,不是很酸,酸甜適口的時候才能達到開胃的效果,或者是微量的,吃少量的山楂。

    胃不開有幾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是受到了抑制,肝氣抑郁,凡是這些抑郁的,吃山楂一點效果沒有,這些心情不暢,抑郁滿悶,這些不能開,反而會加重病情,加重吐酸水,這種禁止用山楂等酸性食物去開胃,開也開不了;第二種情況,由于脾胃氣弱,肝氣津氣不足,這時候加一點山楂、橘子、白糖、冰糖,去增益胃陰,補益肝陰,脾胃和肝的陰體得到了補充,使它整個生機恢復,這個能達到一定開胃的效果,但是這個不是開胃,是益胃陰,使食欲增加,這樣的山楂不能過酸,稍微有一點酸味,大部分都是甜的,酸酸甜甜的,吃得非常舒服,你一想就有食欲,這樣的能夠起到效果。

    關于耗傷脾胃分兩種,一種是胃陰肝陰不足,一個是慢性的,一個是急性的,比如說大渴,煩渴,長期的傷灼胃陰,這樣的要酸甘化陰;還有一種山楂開胃,這是有一點食積了,有腐化之物,需要山楂這種能收能化的,山楂它本身有一種特異性的能化食腐的作用,化肉食性食積的作用,這時候才能體現出山楂的功用,其他的酸味藥基本都是酸甘化陰,益肝胃之陰,間接達到開胃的效果。

    我們開方子也一樣,當這個陰液不足的時候,我們開的方子也應該是以酸甜的方子為主,酸酸甜甜的,玉竹、黃精、麥冬、白芍、冰糖、糯米,這樣的方子,這些藥都是氣正之藥,同時調出的方子酸甜適口,病人喝了很舒服,所以我們開藥一定要本在五味上開藥,這個五味不僅是味道的味,更是代表藥性的廣義的味。

    懷孕為什么愛吃酸的呢?

    古話有一句“酸兒辣女”,但具體對不對,我就不清楚了。

    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這只是為了說明道理,并不是喜歡吃酸的就生男孩兒,喜歡吃辣的就生女孩兒,在《周易》里酸屬震,酸屬木,震是長男,辣是辛,辛是巽,巽是長女,酸兒辣女是從這方面來的,這個是一種模式,不一定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就像肝生于左,肺降于右一樣,如果你認死理兒,就認為肝氣從左邊升,肺氣從右邊降,那中醫就沒有學到家了,肝升于左是在說明一種道理,循環的道理,而且是一個右旋的道理,并不是實際的,只是想說明兩條道路,所以大家也不要說吃酸的一定生男孩,吃辣的一定生女孩,酸辣也不一定指味道上說的,而是在反映一種氣機。

    為何用辛苦兩味表示生活艱難呢?

    苦令人艱難,辛為什么使人艱難?這個辛表示人很揮霍,辛還有一種表示,和苦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是艱難地消耗的能量。古人對事物的命名都很講究的,比如這個“東西”,咱不說“南北”,說成“東西”;人受苦叫“辛苦”,不叫“酸甜”,有人說的很好:付出的太多,辛者,散也。苦:品嘗的太苦,所以叫做辛苦,這個人說的對,辛表示發散就是消耗的能量比較多!

    為什么管東西叫“東西”,不叫“南北”?還有一個,為什么把人的性情叫“脾氣”,不叫“肝氣”?

    東西是陰陽各半的時候,南北是陰陽各極的時候,我們產生東西必須陰陽協和,東西為和!差不多才產生東西,不能差的太多。水火是陰陽的征兆,它是兩邊的大極,不能成型,不是陰陽和合。

    例如動物的交配季節一般在春和秋,就是陰陽各半的時候才是生命延續的時候,也就是說四大文明古國,基本都是在南北回歸線一帶,不會在太北也不會太南,所以古人把任何事物,就是陰陽和合的叫做“東”和“西”。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 91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无广告|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日产高清砖码砖专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18| 少妇上班人妻精品偷人|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亚洲av免费成人在线| 丝袜美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男人扒开女人内裤强吻桶进去 | 久久这里精品国产99丫E6 |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麻豆1区2产品乱码芒果白狼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二区三区|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97久久超碰亚洲视觉盛宴|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7777| 亚洲午夜理论无码电影| 久久蜜臀av一区三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