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三絕的趙子昂,在元代穩居藝術家金字塔的塔尖,除非他親口承認,否則還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比他厲害。而有一個人,趙孟頫也自嘆不如,他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即是說這位“伯機”在草書上遠勝自己,始終無法追上,此人就是鮮于樞。 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直寄老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生于汴梁,終其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直到去世也只是一名小官。他旅居揚州、杭州等地,結識趙子昂、鄧文原諸人,并與趙成為摯友。 鮮于樞以書法為愛好,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趙孟頫有“日書萬字”的經歷,而鮮于樞則筑困學齋,深居其中鉆研筆法,如果說連趙孟頫對他的草書都自愧不如,那么稱他是“元代第一草書家”并不過分。 鮮于樞頗為出名的作品當屬《石鼓歌》,他一生數次書寫此文,目前存于世的只剩下兩件,其中一件在2004年6月26日以4620萬元高價成交,這在當時的書法拍賣界是絕對的天價。另一件則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如果說趙子昂筆法植根于晉人,鮮于樞則深耕唐人法度,正如袁袖所說:“(鮮于樞)善回腕,故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鮮于樞字跡活潑有力,參悟孫過庭、李北海、顏真卿等人筆法,風格縱肆、欹態橫生。 這卷草書《石鼓歌》作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全卷共69行、300余字。此作起筆藏露兼用、以中鋒直下,筆畫激蕩酣暢、筆勢連綿不絕,飛白連帶、縱逸痛快,頗有張旭、懷素草書風范。用墨之濃淡變化、行筆之斷連處理、字形之大小錯落,筆隨心走而不失規矩。 《石鼓歌》結字奇宕,左右揖讓、疏密交雜;章法橫無行縱有列,上下致密、左右通透,神完氣足、洋洋灑灑而無逼仄感,真是有“河朔偉氣,奇態橫生”。鮮于樞精研唐人草法,筆法豐富嚴謹,謀篇布局出規入矩,融合古今,是學習元代草書的不二人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