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家族沒落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韋莊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附近),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韋氏家族興于于漢代,繁榮鼎盛,在政治和藝術上人才輩出。韋莊祖上有唐睿宗時文昌右丞相韋待價,曾祖父是唐代詩人韋應物,家世顯赫。[7][8][9] 然而,自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763年)后,唐朝再無復興之日。玄宗逃至蜀地后,詩人流離,世家沒落。韋莊出生時,韋氏家族已然中衰。[7][8][9] 自韋莊之父韋韞起,韋門氏族在政界文界都鮮有成就,默默無聞。韋莊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因此韋莊自幼勤敏刻苦、奮發好學。[7][9] 科舉失意韋莊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幼時即能作詩,十分擅長艷語。[7][9]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韋莊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10][9] 在韋莊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卻屢次落榜。在乾符二年,韋莊在長安準備明春應試時,在詩中表達了飽讀詩書、故不甘久居人下的情感:“千蹄萬轂一枝芳,要路無媒可自傷。”(《下第題青龍寺僧房》)韋莊堅持科舉考試,盡力想以才學取仕,奈何唐末政治動亂,科舉混亂,履試履敗。 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7年),韋莊移居虢州,恬靜、迷人之景使韋莊暫時得到慰藉,寫下《虢州澗東村居作》《三堂早春》《三堂東湖作》等等,但其間不乏郁郁不平之句。這一時期,韋莊作品多寫自己理想抱負與科舉失敗的心境,鮮少涉及社會面貌。 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韋莊44歲,再一次落榜。同年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韋莊陷于戰亂之中,被困于長安,與弟妹失散。[11][12][9] 游歷十年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韋莊離開長安奔赴洛陽。在相對穩定的洛陽,韋莊將滯留長安時所見所聞寫成長篇敘事詩《秦婦吟》,以一位女子之口描繪黃巢起義時長安城的戰亂情景,震撼了當時的文壇,在民間也廣為流傳,被人們制成幛子懸掛。韋莊因《秦婦吟》顯名,被稱為“秦婦吟秀才”。[13][14]此外,韋莊在洛陽寫下了大量感時傷世的詩篇,如《聞官軍繼至未睹凱旋》《喻東軍》《贈戍兵》,內容涉及記述時代大事、批判官軍暴行。[14][4] 受儒學思想影響,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韋莊到潤州(今江蘇鎮江)投靠鎮海軍節度使周寶,成為一名府中幕僚,開始了為期十年的江南避亂生涯。在周寶幕僚下,韋莊對藩鎮內部腐敗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寫下不少諷喻作品,如《上元縣》《臺城》。[1][14][4] 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權臣田令孜挾持僖宗皇帝出奔。韋莊忠君,崇拜杜甫,效仿杜甫“麻鞋見天子”,于公元886年前往陳倉(今陜西寶雞)迎駕。自衢州前往陳倉途中,韋莊聽聞唐僖宗已到達興元府(今陜西漢中),亦尾隨而至。韋莊原本計劃從孟津上岸后,從許昌東南方向出發,經過安徽到達潤州,不料秦宗權攻占許州(今許昌),殺節度使鹿晏弘,該計劃破滅。韋莊又計劃從開封南下返回潤州,不料鎮海軍節度使周寶被叛軍擊敗奔逃,不久病死。韋莊無路可走,只好返回孟津。[1][14][4] 公元885-887年,韋莊多次嘗試返回浙西,不料因戰事受阻。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韋莊途經清河縣時,得知江南戰事已經平息,決定返回浙西。歷經艱難險阻,韋莊攜家人來到婺州居住。在婺州居住時,韋莊及家人過著清貧、適閑的村居生活,也與詩僧貫休有所往來。但經歷仕途不順、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后,韋莊精神狀態持續低迷,有了隱居避世的想法,卻因家中清貧無法實現。[1][14][4] 光啟四年(公元888年),唐僖宗駕崩,昭宗繼位,好像有重振江山之舉動。韋莊精神振奮,有再次應舉的想法。韋莊于春天從徐州沿運河到達揚州,又因聽說江南局勢仍不穩定南下在南京小住。游覽南京后韋莊繼續南下,途徑蘇州、湖州、桐廬縣、紹興、寧波、東陽等地,后向西到婺州(今浙江金華)小住,進而返回衢州。[1][14][4] 唐昭宗龍紀元年(公元889年)至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韋莊離開衢州,探訪新朋舊友,求食求官,卻依然到處碰壁。在漂泊途中,韋莊游歷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關等地,留下眾多詩篇。[1][14][4] 乾寧元年(公元894年),韋莊終于得中進士,此時他已年近六十。他被任命為“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仕途生涯,結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可縱使及第,韋莊仕途仍郁郁不得志,年近花甲卻從最低官位做起。面對唐王朝行將就木、自己仕途不順的景象,韋莊寫下《與東吳生相遇》,感嘆身世漂泊,年華已去:“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1][15][4] 出使西蜀乾寧四年(公元897年),韋莊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隨諫議大夫李詢入蜀,緩和西川節度使王建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暉的矛盾。但王建并未奉命和解,而是大敗顧彥暉,占領兩川,蜀地盡歸王建所有。入蜀時,韋莊受到王建的賞識。王建希望將韋莊納于幕下,但韋莊仍在考量,并未立即應允。[15][9][5] 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韋莊升任左補闕。期間,韋莊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集中收錄“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此外,為未過科考但文采過人的歷史人物追贈名譽,如李賀、賈島,這是韋莊對科舉中重視試卷、輕視能力的糾偏。[15][9][5] 輔佐王建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圣旨立太子李裕為帝。得知此消息,韋莊絕望至極。韋莊此時將昭宗視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難保,韋莊對唐王朝復興的希望徹底幻滅。絕望之中,韋莊決定投靠王建。光化四年(公元901年),韋莊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為掌書記。[15][9][5] 韋莊輔佐王建期間,致力于保蜀地平安。一方面安撫百姓,反對官吏擾民。韋莊曾因縣令擾民之事上書王建:“現在正是凋敝的時候,應當設法解決;不應該滿目瘡痍后,再讓百姓受苦。”王建認為韋莊為民著想,任用其為起居舍人。另一方面,韋莊致力于避免內戰。阻止王建征討朱全忠,識破朱全忠吞并蜀地的詭計,規避了動亂。[15][9][5] 在文化建設方面,韋莊曾修葺杜甫草堂。韋莊在入蜀期間,發現杜甫故居,于是在此蓋造簡陋的房屋。次年,韋莊為紀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并保留其原有面貌,不隨意增改擴張。從此后,歷代都在此基礎上培修,為今日之名勝古跡奠定基礎。[10][16][9][5] 晚年與逝世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年年號為“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后梁。韋莊攜眾官吏擁戴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韋莊被任為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制定開國制度、號令、刑法、禮樂。[10][9][5] 天佑五年(公元908年),韋莊任宰相,終生輔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10][9][5] 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謚號“文靖”。[10][9][5] 創作特點感傷基調韋莊作品中的感傷基調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唐朝傾覆、藩鎮割據、朋黨傾軋、科舉黑暗,對政治的失望和對個人命運的擔憂是感傷基調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社會恰逢亂世,一片蕭條頹敗之景,詩人將時代之苦表達出來,感嘆盛世難再之悲。[13][6] 在陳倉迎駕前,韋莊詩中內容多表達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展現對國家危難和國君安危的憂慮。在亂世漂泊中,韋莊親眼目睹下層人民生活的悲苦,故在詩中飽含著憂國憂民的主旋律。如長詩《秦婦吟》,在敘事藝術上使用詩人、秦婦、金山神和東畿老翁三層敘述層次,對戰亂所帶來的災難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呈現,拓展了詩歌的內涵與表現力。后期,悲壯的傷世情感平息,轉化為對于自我的憂愁上。韋莊經歷戰亂流離、漂泊思親、懷才不遇等,內心憤懣不平,故作品多含傷春、悲秋、嘆老的主題。總而言之,“感傷”是韋莊作品的基調,充滿深情苦澀。[13][6] 清麗情真清麗是韋莊詞的審美特質。在詞中,韋莊善用白描手法,減少辭藻修飾,直接傳達真實的情感,減少了詞的秾艷、浮華色彩。此外,在謀篇布局上顯得疏朗、善轉,往往一首詞只有一件事或一個完整的思想,脈絡清晰,結構完整;在意象上,韋莊傾向于選擇清新疏朗的意象,語言平易流暢,如“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蜀國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語”(《清平樂》),淡雅清麗。[13][4] 在詞集《花間集》中,收錄眾多韋莊代表詞,如《菩薩蠻》五首、《思帝鄉》、《女冠子》。韋莊雖以情詞著名,但其作品融入了對實際生活的感受,疏淡秀雅,初步轉變了溫詞的秾艷之風,語詞清麗,別具一格。[3][8][5] 以詩為詞在古代文人詞的詩化進程中,韋莊是詩化傾向表現最早、影響深遠的詞人。韋莊的詞作中,雖大多寫男女之情,但部分詞作能以疏朗的筆觸直抒胸臆,與溫詞綺羅萎靡之態大相徑庭。今人唐圭璋及弟子潘君昭在《論溫韋詞》中提到,韋莊詞以明白吐露見長,開啟了一條具有詩化傾向的新詞風。[17][18][4] 在詩化的道路上,韋莊嘗試脫離詞“應歌而作”的窠臼,抒發自身真摯的情感。如《謁金門·空相憶》:“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跡。”表達了對于愛妾的思念,情真意切。此外,拓展了詞的題材,將詩歌題材融入詞中,多寫清新樸實的民間形象,使詞的創作風格和題材多樣化,豐富了文學的審美趣味。[17][18][4] 人物成就政治韋莊對前蜀政權的確立與鞏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輔佐王建時,韋莊致力于兩件事:保平安、避內戰。其有兩大功績:阻止王建以“為祖上報仇”為名征討朱全忠,避免內亂;識破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詭計,消除了來自外部藩鎮的威脅。[10][9]天復三年(公元903年)四月,韋莊又被王建派往洛陽,欲“修好于朱全忠”,以便不讓朱全忠干涉進一步奪取秦隴之地的計劃,韋莊圓滿完成人物,促進了王建晉封蜀王,奪得江峽之地,鞏固統治。[5]公元907年,大唐滅亡,韋莊擁戴王建即皇帝位,并參與制定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重大事項。公元908年,韋莊任宰相,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10][9] 韋莊一生致力于仕途,在做官時,勤于治理,關切百姓,保障一方平安。[10][9]除了以詩篇揭露掠奪村民的官軍外,還寫作“禁縣宰擾民碟”來阻止官兵擾民,對安息民眾起了重要作用。[5] 文學韋莊在唐末詩壇上有重要地位,也是前蜀詞壇的領袖人物。在詞壇上,韋莊是花間派代表人物,詞風清麗,別具一格,與溫庭筠并稱“溫韋”,在詞壇上雙壁交輝。[8][19] ![]() 《秦婦吟》甲本寫本P.3381 在詩的方面,《秦婦吟》是韋莊創作的長篇敘事詩,長達1666字,為現存唐詩最長一首,本詩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圖景,是一首史詩。[4][20] 陳寅恪曾說《秦婦吟》是“平生之杰構,古今之至文”,其標志著中國詩歌敘事藝術的發展,與《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并稱“樂府三絕”,震撼了當時的文壇,在民間也廣為流傳。韋莊因《秦婦吟》大顯其名,被稱為“秦婦吟秀才”。[4][21][22][20]韋莊采用史實、詩情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了晚唐的歷史畫卷,將對人民的同情、吊古傷今的情懷蘊育與詩中,推動了詩歌藝術的發展。[23] 韋莊的詩不僅在控訴現實,在抒寫男女戀情上也可謂前無古人,大有成就。如其《悼亡姬》之作,表現了對于亡姬的思念與懊悔,因斯人已去、無濟于事而不勝悲哀,表現了男女不平等社會中男性真誠的懺悔,這是長期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中男性通過愛情理解所愛之人因委屈而死的深刻懺悔,真誠坦率,是個人的覺悟,也是文學史上值得珍視的主題。[6] 除詩歌,韋莊寫詞同樣出彩。其詞無專集,眾多作品收錄于《花間集》,其他散見于《尊前集》和《全唐詩》等總集中。《花間集》為五代后蜀趙崇祚所編,收錄溫庭筠、韋莊、毛文錫等十八家詞,多在冶游背景下所作,多寫女子生活,風格婉麗,語言秾艷。[8][5]韋莊的詞反映了唐末五代的社會內容,并借此抒發感情,改變了當時以詞作為皇家貴族娛樂內容的狀況,轉變了追求辭藻華麗、內容空虛的文人詞風格,開始關注現實生活、寓目緣情、有感而發,從而提高了詞的格調,煥發了文人詞的生機。[23] 主要作品
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24][25]) 人物關系
展開 (參考資料來源[1][5]) 人物評價綜述性格上,《唐詩紀事》中曾載韋莊“不拘小節”,韋莊年少飽嘗家道中落、寇亂流離之苦,在游歷途中,家人失散,生活貧困,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使得韋莊善于感時傷世,能理解百姓之苦。同時,韋莊崇拜杜甫,曾將杜甫作為其精神寄托,具有強烈的悲憫意識和輔佐君王的報負。此外,極度吝嗇也是韋莊性格之一。在游歷途中,生活貧苦,物資缺乏。文獻中曾記載韋莊數米而炊,對食物和炊具精打細算,在兒子死后下葬時,將兒子身上的衣服脫下抱回家中,讓兒子裹席下葬。[8][14][4] 為政上,《蜀梼杌》曾高度評價韋莊:“不倚仗權力,不徇私舞弊”,恪守宰相之職。韋莊做官時年近六十,仍有“能夠輔助像堯帝和舜帝那樣賢明圣德的君主”的偉大抱負,忠于唐王朝,在歷史文化遺存方面頗有成就。輔佐王建時,韋莊關心百姓,力求保護地方平安,避免平民受戰亂之苦,不依靠權位,不徇私舞弊,終成一代宰相。[8][14][4] 文學上,韋莊在詩和詞方面都有成就。翁方綱稱他“勝于咸通十哲(方干、羅隱、杜荀鶴等)多矣”(《石洲詩話》卷二)。鄭方坤把他和韓偓、羅隱并稱為“華岳三峰”(《五代詩話·例言》)。詩歌上,翁方綱稱他“勝于咸通十哲(方干、羅隱、杜荀鶴等)多矣”(《石洲詩話》卷二)。鄭方坤把他和韓偓、羅隱并稱為“華岳三峰”(《五代詩話·例言》)。律詩圓穩,音調響亮,絕句豐滿,發人深省。選用題材多憂時傷亂,反映了唐末動蕩的社會面貌。語言淺近,不晦澀,不雕飾,世人評其詩“淺切近情”。韋詞在花間詞婉媚的基礎上多了輕疏、明朗的色彩。陳廷焯《詞則》曾評韋詞“情意深厚。”但也有世人認為韋詞因其淺切而缺乏深義,如明代胡震亨認為“韋端己體近雅正,但是詞義缺乏廣博深遠的意味。”[17][13][26][4] 歷代評價古人評價《唐才子傳》曾評價韋莊因早年飽嘗寇亂流離之苦,家人離散,因此能夠寫出眼中所見心中有感,作出向秀那樣的懷舊之辭,王集那樣的傷時之作,其愁思之作、聚會之文,都能令人感動:“莊早嘗寇亂,間關頓躓,攜家來越中,弟妹散居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舉目有山河之異,故于流離漂泛,寓目緣情,子期懷舊之辭,王粲傷時之制,或離群軫虎,或反袂興悲,四愁九怨之文,一詠一觴之作,俱能感動人也。”[23] 清代陳廷焯在《詞則》中評價韋莊詞語疏卻情誼深厚:“詞至端己,語漸疏,情意卻深厚。”[23] 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又編》中評價韋莊詩的飄逸風格:“韋莊詩飄逸,有輕燕受風之致,尤善寫豪華之景。”[5] 今人評價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評價韋莊詞:“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5] 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評價韋莊“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在五七言詩的領域里,所建樹的也很重要。”[5] 夏承燾在《讀韋莊詞》評價韋莊詞:“溫密、韋疏;溫隱、韋顯。”[23] 袁行霈曾評價韋莊:“西蜀詞人韋莊,與溫庭筠齊名,韋詞有花間詞共同的婉媚、柔麗、輕艷的特征。但韋詞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筆法和顯直明朗的抒情,異于溫庭筠等人。韋詞直抒胸臆,一首詞圍繞一件事從容展開。溫詞綿密而韋詞疏朗,溫詞雕飾而韋詞自然。”[4] 游國恩在其著作《中國文學史》中評價韋莊的詩作:“這些詩絕大多數是采用近體形式,詩風有時近于輕浮,頗有形式主義傾向。只有幾首絕句,藝術上較有成就。”[5] 軼事典故《太平廣記》曾載:“韋莊每次做飯,要數米做飯,稱柴燒火,烤熟的肉少一片也能夠發覺。在兒子幼年夭折被埋葬時,韋莊雖痛哭不止,但仍把裹尸的衣服留下來,用舊的席子裹尸下葬。”這體現了韋莊的吝嗇性格,也與其年輕時的困窘處境有關。[28] 人物爭議人物生年因正史無韋莊傳,其他史料未載韋莊生年,故韋莊生年考訂有頗多爭議。夏承燾根據《鑷白》詩所作時間及內容在《韋端己年譜》中推斷韋莊生年為836年;齊濤根據韋莊應舉時間及《寄禪月大師》等詩在《韋莊生平新考》提出韋莊生年849年,并通過韋莊詞考察反駁“韋莊生于836年”一說。[12][9] 其他說法如:一、曲瀅生《韋莊年譜》:851年;二、劉星夜《韋莊生平考證》:847年;三、李建中《關于韋莊的生年》:853年;[29]四、黃震云《韋莊生年小考》:831年或稍后;[30]五、王仲滎《大唐帝國末日的挽歌———韋莊詩篇》:850年左右;[31]六、漢學家英國人翟理斯《秦婦吟之考證與校釋》:880年。[32] 現多采用夏承燾說,認為韋莊生年約為公元836年。[7][10][12][9] 人物出身 |
|
來自: guanghua4210 > 《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