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解剖】 1.肌肉與骨性標志 (1)肱骨下端的兩側為內上髁及外上髁,容易用手指摸到,尤其以內上髁較為突出而明顯。若將肘關節置半屈曲位時,即容易摸到外上髁。內、外上髁間的連線稱為上髁間線。屈曲肘關節時,其后方突起的骨尖端部,即為尺骨鷹嘴,其上有肱三頭肌腱附著。在內上髁后側有一凹陷溝槽,其中容納尺神經,可以清楚地用手指摸到并有滑動感。屈曲肘關節,在外上髁前方約2.5cm處,即為橈骨頭。肘關節伸直時,外上髁與橈骨頭陷落入凹陷內,其外緣突起的肌肉為橈側各伸肌,內緣為肘后肌。真正肘關節的表面位置,相當于外上髁下方1cm至內上髁下方2.5cm間的連線上。 (2)若將前臂旋后及肘關節伸直,可見以肘窩橫紋線為基底的兩側緣,有兩條肌肉隆起,內側為旋前圓肌,外側為肱橈肌等,兩者走向遠端相交,外形似一個三角形。將肘關節半屈曲時,在肘窩橫紋線中,可摸到一硬索條狀物,即為肱二頭肌肌腱(T);將手指向內側移動少許,可觸及動脈搏動(A):再移向內側少許,即為正中神經的位置(N)。在肱二頭肌肌腱外側的橈骨頭前,有橈神經越過。在肘窩前表面自外向內的解剖標志排列為T、A、N。 (3)肘關節的內、外上髁及髁上嵴發出前臂伸肌總肌腱、前臂屈肌總肌腱、肱橈機、旋前圓肌等,肌肉雖多,但除肘后肌外,均非直接作用于肘關節本身,而主要作用于手腕部。因肘部外傷所致的伏克曼(Volkmann)缺血性攣縮,引起手腕嚴重畸形與功能障礙。 2. 肘關節 (1)肱尺關節為肘關節的主要部分,由肱骨滑車及尺骨鷹嘴組成。主伸屈功能。鷹嘴突與喙突在伸、屈肘時,合適地容納在滑車前后部之喙突窩及鷹嘴窩之中。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頭組成,該關節對肘關節的伸、屈活動不起重要作用,切除橈骨頭后,肘關節活動無重大妨礙,但它可以穩定和協助上尺橈關節的活動。近端橈尺關節由尺骨之橈骨切跡與橈骨頭組成,主要司前臂旋轉動作。 (2)上臂與前臂并不在一條直線上,在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后位時,前臂外傾10°~15°使兩譬間呈一“提攜角”。若將前臂半旋前時,此角即消失。 (3肘關節的主要功能是伸曲活動,在肘關節的前后所覆蓋的肌肉比較發達,為了便利關節伸屈活動,其關節囊的前、后部甚為松弛,而兩側之韌帶則甚為堅強,防止側向移動,增加關節穩定。肘部屈曲力量大于伸直力量,其比例約為14:9。肘關節不應有側方活動,若有,則應視為異常。 (4)觀察肘關節是否腫脹,其首先觀察肘關節附近的幾個凹陷是否消失,如肘窩、三頭肌健的兩側溝、橈骨頭窩等。 (5)在肘關節節屈曲時,其后方三個骨突起的連線形成等腰三角形,即內、外上髁及鷹嘴;在肘關節伸直時連線成一條直線。這是鑒別肘關節位置是否正常的標志。 (6)若將上臂貼緊體側,前臂呈旋后位再屈曲肘關節時,則手指剛好接觸到鎖骨的內側部,而并非肩部,此乃由于肱骨的前面是向著前內方的緣故,而并非由于肱骨內旋所致。 【手法操作】 (一)坐姿屈肘內旋拔伸法(適用于前臂伸肌總肌腱) 1.操作方法 (1)患者端坐位。醫者面向其站立,雙手平行呈半握拳狀,虎口朝向患者,一手托拿患肢肘部,拇指指腹按壓肱骨外髁下緣,其余四指放于肘內側;另一手握拿腕部遠端橈尺關節,拇指按住橈骨莖突背面,其余四指捏住腕部掌面(圖31A)。 (2)囑患者上肢放松,先將其前臂屈肘并旋前;而后漸漸使肘部伸直、前臂充分旋前;待將肘關節完全伸直時,握拿患肢肘部之手掌托起肘部使之過伸,同時握住患肢腕部之手用力將其極度旋前并向遠端拔伸,可聞及“咔嚓”聲響,表示該肌腱獲得松解(圖31B、C、D)。將患者前臂返回中立位,手法告成。(3)醫者用掌揉法或捏拿法松解患者肩部和肩胛部肌肉,放松肘部肌肉與肌腱。 2.手法要領 (1)醫者托拿患肢肘部之手拇指定位準確,須在肱骨外髁下緣前臂伸肌總肌腱腱止處, (2)前臂屈肘并旋前,再使肘部伸直,而后前臂充分旋前,手掌托起肘部使之過伸,每個動作之間要求又連貫又分明,銜接自然。 3.注意事項 (1)手法后2周內,用大布手絹捆扎兩道制動近端橈尺關節;患部不要提拎重物,臥睡時宜上肢伸直,肘部放松。 (2)手法后2周內,用祛瘀軟堅中藥熱敷或膏藥貼敷,效果更佳。 (二)坐姿屈肘外旋拔伸法(適用于前臂屈肌總肌腱) 1.操作方法 (1)患者端坐位。醫者面向其站立,雙手平行呈半握拳狀,虎口朝向患者,一手托拿患肢肘部,拇指放于肱骨外髁下緣,中指指腹按壓肘內側肱骨內髁下緣前臂屈肌總肌腱腱止處,示環兩指輔助;另一手握拿腕部遠端橈尺關節,拇指按住橈骨莖突背面。其余四指捏住腕部掌面(圖32A)。 (2)囑患者上肢放松,先將其前臂屈肘并旋前;而后漸漸使肘部伸真、前臂充分旋后;待將肘關節完全伸直時,握拿患肢肘部之手掌托起肘部使之過伸,固時握住患肢腕部之手用力將其極度旋后并向遠端拔伸,可聞及“咔嚓”聲響,表示該肌腱獲得松解(圖32B C D)。將患者前臂返回中立位,手法告成。 (3)醫者用掌揉法或捏拿法松解患者肩部和肩胛部肌肉,放松肘部肌肉與肌腱。 2.手法要領 (1)醫者托拿患肢肘部之手中指定位準確,須在肱骨內髁下緣前臂屈肌總肌健腱上外。 (2)前臂屈肘并旋前,再使肘部伸直,而后前臂充分旋后,手掌托起肘部使之過伸,每個動作之間要求連貫,銜接自然。 3.注意事項 (1)手法后2周內用大布手絹捆扎兩道制動近端橈尺關節;患部不要提拎重物,臥睡時宜上肢伸直。肘部放松。 (2)手法后2周內,用祛癌軟堅中藥熱敷或膏藥貼敷,效果更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