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存在未經科學證實、或者作者主觀推測的內容,請僅僅作為神話故事觀看 01 “都廣之野”堪稱是華夏神話中僅次于上古第一神山昆侖丘的神秘之地,與眾神之山“帝之下都”的昆侖丘不同,都廣之野是一個物產豐富、景色絕美、萬物和諧共處的人間天堂。那么問題就來了,都廣之野真的曾經存在過嗎,這個人間天堂又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日中無影 02 上古奇書《山海經·海內經》中說:
都廣之野在西南的“黑水”流域,是谷神后稷安葬的地方。在那里,豆類、稻谷、黍子和高粱自行生長,無論冬夏都能播種;代表著祥瑞的鸞鳥和鳳鳥自在地歌舞,象征著高貴和長壽的靈壽木開花結果、草地和樹林也同樣生長繁茂;萬物和諧共處,生長茂盛的青草無論冬夏都常青而不死。 都廣之野,好一個華夏上古神話中最為富饒美好的地方,沒有之一。 此外,在都廣之野還有一個鼎鼎大名的顯赫地標——“建木”。這棵通天的神樹不僅被遠古的人們認為是天地的中心,而且它還是神話中天帝上下于天地之間的天梯。據說,神奇的建木在中午日頭當中的時候,連一點影子都沒有;如果站在樹下大聲地呼叫,聲音會馬上消失在虛空之中,聽不見一點回響;它樹干筆直光滑直入云霄,樹皮只要輕輕一拉就會像纓帶又會像黃蛇一樣連綿不斷地剝落下來。 建木不僅在《山海經》中多次被提到,后世的《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也多次記載了建木是“天地之中”、溝通天地人神的天梯。太皞伏羲曾經攀緣建木登天通神,就連黃帝都和建木有過直接聯系。那么這個鼎鼎大名的顯赫地標以及它所在的都廣之野,究竟在什么地方,千余年來讓無數人想要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呂氏春秋 言歸正傳,很多記載建木的古籍中都有兩個相同的內容:“天地之中”和“日中無影”。“天地之中”很好理解,而所謂“日中無影”前面也說過了,字面意思是中午日頭當中的時候,建木連一點影子都沒有。那么什么地方能符合這個條件呢,這是一條重要的線索。 ![]() 南北回歸線 存在太陽直射點是能實現“日中無影”的硬性條件,所謂太陽直射點是地球表面太陽光入射角度為90度的地點,同時也是地心與日心連線和地球球面的交點。而太陽直射點出現的時間正好就是“日中”正午的12時,這個點只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活動:春分時在赤道上,然后會向北移動。夏至時到達最北點北回歸線(23°26′N),隨后向南移動。秋分時重回赤道上,冬至時到達最南點南回歸線(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動循環往復。 所以都廣之野如果存在,它的位置一定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 而這個區域也恰好覆蓋了華夏大地的西南至東南一帶,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雷州半島、福建省(海域)、臺灣省共計五省區域。可見古人誠不欺我,這與《山海經》中所說的都廣之野,在“西南黑水之間”的記載大體方位上是吻合的。 ![]() 周禮 《周禮》中說:
周朝時就開始用圭表來測量太陽的影子,除了記錄時間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確定大地的中央。
自遠古肇始,權力至高者必須要處于四方大地的最中央,這才是規矩才是“禮”。“日中無影”在古人認知中就是地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日中無影”的建木就被認為是“天地之中”,那么建木所在的都廣之野理所當然就是權力至高者的所在,是大地上的政治中心,至少都廣之野的統治者們是這么認為的。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在歷史上也曾經是人類古文明的中心之一。在巴勒斯坦的傳說中,雅各布之泉(Fountain of Jacob)在夏至日的時候也是“日中無影”:夏至之時,在雅各布之泉,陽光照射之下是沒有影子的。而當時的人們就把那里當作他們所居住的大地的中心。 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傳說中的“復活柱”,夏至日的時候也是“無影”的:在夏至日的正午,當太陽位于天穹的中央,光輝從上方直射下來,照到每一處角落,這根柱子證明,耶路撒冷城位于大地的中心。至于耶路撒冷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就無需我在這里多言了。 洛州無影 03 唐朝與玄奘齊名的另一位高僧義凈和尚,在他的《南海寄歸內法傳》一書中講到:夏至之時, 在南海(現在的東南亞地區)和印度以及中國不同的地方,日影長短不同,但在中國的洛州,卻與其他地方不一樣,沒有日影,稱為“洛州無影”。 ![]() 義凈和尚 義凈和尚所說的洛州,就是河南的洛陽,但是洛陽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并不在太陽直射點的覆蓋范圍,那里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絕無可能出現“日中無影”,這又是什么情況呢? ![]() 穎川郡 事實上洛州非但“有影”,而且就連夏至日正午時的影子長度都早有記錄。《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說: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 圭表 這句話說這個所謂的“地中”在至日正午時影子長一尺五寸,明顯不符合“無影”的條件,但是統治者為了讓它成為名正言順的地中,索性把“無影”強行修改,制定了一個新標準“影長一尺五寸”。雖然《周禮》沒有指出這個“地中”的所在,但是后人考證出這個地中是穎yǐng川郡陽城。 ![]() 《南海寄歸內法傳》 陽城也就是現在河南登封市的告城鎮,古代在洛邑的地域范圍,唐代屬于洛州。根據《周禮》的記載,西周時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公姬旦在營建東都洛陽時,在這里壘土圭,立木表來測量日影。所以洛州是“日中有影”的,《周禮》的記載也與客觀事實相符合,那么“洛州有影”又是怎么變成“洛州無影”的呢?這和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女人有關。 ![]() 武則天 天授元年,也就是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親、遠近百姓共計6萬余人的請愿下,于九月九日登基稱帝,將國號改唐為周,并定都于神都洛陽。洛陽是西周的舊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洛陽并非真正“日中無影”的天地之中。但這時,同樣到天竺取過經的義凈和尚,及時地給武則天送上了一份厚禮,由這位德高望重的出家人發出“洛州無影”的聲明,完美解決了定都洛陽的瑕疵。 ![]()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成書于690年前后,武則天在公元690年稱帝定都洛陽,這恐怕不僅僅只是一種巧合吧。武周證圣元年(695年)義凈回到洛陽的時候,武則天不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而且親自到洛陽上東門外迎接。后來賜義凈法號“三藏”,詔命他住在洛陽佛授寺。 ![]() 唐玄宗 唐開元十一年時(723年)唐玄宗讓太史監南宮說根據當年周公姬旦的圭表,重新仿制了一個石圭表并命名為“周公測景臺”。 ![]() 周公測景臺 南宮說先生在仿制的時候的確花了不少心思,他在石表的下方增加了一個梯形帶斜面的臺子,斜面的角度正好與夏至日正午太陽照射的角度相同,這樣石表的影子就正好落在石臺的頂部,而在石臺的底部卻看不到任何影子,真正從技術上實現了“日中無影”。 ![]() 所以,這座“周公測景臺”后世也被當地人稱為“無影臺”,周公姬旦如果在天有知的話,想必一定會哭暈在臺邊。 “洛州無影”自然是無中生有,但是這個故事卻告訴我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們的確有在“天地之中”統治天下的心理需求。大臉怪曾在上一期的建木視頻中說到過,建木是遠古的大巫們建立與天溝通的“道具”,可見這個通天的道具并非隨意選定的,而是需要在具備“日中無影”條件的都廣之野才能找到。 那么問題就來了,都廣之野又究竟在哪里呢?下期視頻大臉怪接著給大家掰扯。 最后,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都是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區域,理論上都不可能出現“日中無影”的情況,那么他們那些“日中無影”及“天地之中”的傳說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聰明的諸君你們怎么看? 喜歡上古神話故事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的上古神話那些事系列文章和視頻,我是只說自己觀點的大臉怪,謝謝您的觀看,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