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陜北的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八路軍,轄三師六旅,三個師的師首長和旅首長都是由紅軍時期的高級將領降級使用的。本文就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6個旅的旅長在抗戰時期的表現。 1、第115師343旅旅長陳光 陳光是湖南宜章人,1928年跟隨朱老總參加湘南起義后上了井岡山,紅軍時期陳光做過多個師的師長,1936年底他被從抗大召回到紅一軍團擔任代理軍團長。 1937年抗戰爆發后,陳光被任命為第115師343旅旅長,時年32歲。當年9月25日,陳光率部參加了平型關大捷并擔任主攻任務,全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同年11月4日,陳光指揮了廣陽伏擊戰,擊斃日軍近1000人。1938年3月林彪被閻錫山的小兵誤傷后,陳光代理115師師長一職,年底與羅榮桓一起率領115師一部前往山東地區抗日。 陳光 1939年3月陳光與羅榮桓一起指揮樊壩戰斗,殲滅日軍聯防隊1300余人。梁山戰斗,擊斃日本天皇的親戚田敏江少佐,全殲日軍第三十二師團的一個大隊,此役被八路軍總部稱為“殲滅戰的典范”,日軍有關部門還專門撰寫《陳光部作戰研究》的小冊子發至各部隊,供作戰參考。而后陳光一直在山東作戰直到1943年回延安參加中央黨校的學習。 抗戰勝利后,陳光到東北地區作戰,在東北軍區和四野任職,1954年含冤去世,年僅49歲。 2、第115師344旅旅長徐海東 徐海東堪稱是我軍的一員虎將,紅軍時期長期在紅25軍和紅15軍團任職,率領紅15軍團參加了長征,而且是四支長征部隊中唯一一支人員不減反增的部隊。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徐海東的15軍團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徐海東出任旅長,時年37歲。當年9月,徐海東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斗,全師獲得了平型關大捷,10月份又參加了晉東南粉碎日寇九路圍攻的戰斗。1938年6月,指揮町店戰斗,殲滅日軍第二十五師團一個聯隊,斃傷日軍近千人,并擊退了前來增援的敵人。 徐海東大將 1938年8月,徐海東在華北戰場上病倒,不得不回到延安休養。次年8月他跟隨劉少奇到華中新四軍工作,擔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1940年1月,徐海東再次病倒在皖東戰場上,自此徐海東長期處于休養狀態,基本上缺席了抗日戰爭后半段和整個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并沒有忘記他的功勞,1955年徐海東被授予大將軍銜。高居大將第二位,僅次于粟裕大將。1970年在鄭州含恨去世,享年70歲。 3、第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 358旅的首任旅長本來是盧冬生,可是由于種種原因,盧冬生并沒有到任,旅長一職就由張宗遜擔任。 張宗遜早年跟隨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后上了井岡山,曾擔任過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抗戰爆發后,張宗遜擔任358旅旅長,時年29歲。張宗遜到任后率領部隊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取得了雁門伏擊戰的勝利、1938年10月率部轉戰晉察冀邊區,指揮滑石片伏擊戰,殲滅日軍1個大隊700余人。 張宗遜上將 1939年轉赴冀中地區,曾參與指揮陳莊戰斗,并多次參加反“掃蕩”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作戰。1940年回師晉西北地區,參加夏季反“掃蕩”和百團大戰。1943年回到延安地區,執行保衛陜甘寧邊區的任務,在之后的兩年里基本上脫離了抗日前線,都是跟國民黨部隊斗爭。 抗戰勝利后,張宗遜在西北地區輔佐彭老總作戰,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4、第120師第359旅旅長陳伯鈞 陳伯鈞是四川達縣人,1927年跟隨毛主席參加秋收起義后上了井岡山,紅軍時期曾擔任過紅六軍團軍團長。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陳伯鈞被任命為359旅首任旅長,時年27歲,然而陳伯鈞在旅長位置上的時間并不長,1938年6月,陳伯鈞被任命為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為我軍培養了大量的軍政人員。 1939年9月,陳伯鈞率領抗大學院參加了陳莊戰斗,1941年11月起,陳伯鈞先后擔任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陜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員, 領導部隊進行反“摩擦”斗爭,開展大生產運動。 抗戰勝利后,陳伯鈞到東北任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4歲。 5、第129師385旅旅長王宏坤 王宏坤是湖北麻城人,紅軍時期擔任過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紅四軍軍長等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王宏坤被任命為第129師第385旅首任旅長,時年28歲。 王宏坤上將 抗戰初期,王宏坤率領一部人部隊留守隴東,負責陜甘寧邊區西南面的防務。不久就奔赴前線作戰,參加的神頭嶺伏擊戰以傷亡240余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1400余人的勝利。林南戰役,王宏坤配合兄弟部隊與日寇血戰九晝夜,共殲滅日偽軍7000余人。 抗戰勝利后,王宏坤在中原軍區任職,新中國成立后王宏坤到海軍任職,成為海軍主要領導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6、第129師386旅旅長陳賡 陳賡是湖南湘鄉人,黃埔一期畢業,紅軍時期先后在中央特科、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任職,長征路上擔任紅軍“特種部隊”干部團的團長。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陳賡被任命為386旅旅長,時年34歲。 之后陳賡便率領386旅馳騁在抗日戰場上,七亙村伏擊戰,殲滅日軍2師團輜重部隊,斃傷日軍300余人,繳獲騾馬300余匹和大批軍用物資;第二次七亙村設伏,殲日軍百余人,繳獲騾馬數十匹;黃崖底伏擊戰,殲滅日軍109師團135聯隊300余人;長生口伏擊戰,斃日軍130余人,俘井陘警備隊長荒村豐谷少佐等5人,擊毀汽車5輛,繳獲迫擊炮3門,步槍50余支。 陳賡大將 神頭伏擊戰殲日軍1500余人,繳獲長短槍300余支、騾馬600余匹;響堂鋪伏擊戰斃傷日軍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燒毀汽車180輛;長樂村追擊戰殲滅日軍2200余人,徹底粉碎敵人的圍攻。一系列的伏擊戰,使得陳賡部成為日軍的“心頭大患”,日軍甚至打出了“專打386旅”的口號。1940年之后,陳賡擔任太岳軍區和太岳縱隊司令員,仍然戰斗在抗日一線,1943年回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抗戰勝利后,陳賡率領陳謝大軍轉戰于各個戰場,成為中央手中的一支機動力量。而后陳賡又參加了抗法援越和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61年在上海逝世,終年58歲。 小結: 八路軍最初的6位旅長,雖然在后來他們的職務都有所變化,但是他們都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除了陳伯鈞旅長以外,其他幾個旅長基本上都長期活躍在抗日戰場上。同樣在革命勝利后,除了陳光旅長,其他五位旅長都得到了應有的軍銜,陳賡和徐海東被授予大將軍銜,張宗遜、陳伯鈞、王宏坤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