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們日常炒菜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到底吃什么油好,不吃豬油容易得慢性疾病嗎?今天我們一次說清楚。 Part 1:吃油的 5 大好處 烹調油是我們日常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經油烹制的食物不僅由生變熟,改善口味,還能促進食欲和增加飽腹感。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烹調油對于人類非常重要: 1、提供能量 2、提供脂肪 動物油含脂肪 90% 左右,還含有膽固醇。植物油一般含脂肪 99% 以上,不含膽固醇,并且是我國居民維生素 E 的首要來源。 3、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一個健康成人體重的 14%~19% 是脂肪組織,它保護著我們身體的所有臟器,皮下脂肪組織能維持體溫恒定。 脂類還是構成大腦、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并和人類的生育能力有重要關系。 4、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也離不開脂肪。 小結:吃油有用。 Part 2: 植物油好還是動物油好? 烹調用油分動物性和植物性兩種。 我國居民經常用的動物性油脂有豬油、牛油或羊油等,經常用的植物性油脂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近年來又有玉米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除此之外,還有把幾種油“摻和”在一起的調和油。 由于動物性和植物性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的種類不同,所以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同。動物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多,常溫下呈固態,如豬、牛、羊油等,少數植物如椰子油、棕櫚油等中也含有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過高是導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動物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含量高應少吃。 植物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較多,常溫下呈液態,如大豆油。 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都對人體的健康有益處。 人體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就是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合成 DHA 和 EPA ,DHA 和 EPA 可以提高兒童學習技能,增強記憶。 另外,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血栓形成等功效,對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不同植物性油的脂肪酸構成不同,不同的植物油的營養特點不同。 例如,橄欖油和油茶籽油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玉米油和葵花子油則富含亞油酸,大豆油則富含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兩種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脂、膽固醇的作用。 由于單一油種的脂肪酸構成不同,營養特點也不同,因此應經常更換烹調油的種類,吃多種類植物油。 小結:吃油需要多樣。 Part 3:健康吃油注意2點 1、控制量 從上世紀 80 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生活越來越好,我們想吃什么就能買到什么,很多家庭在烹調時往往用油無節制或過量用油。 調查發現,近30多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植物油的消費量增加,目前平均每人每天烹調油消費量達到 40 多克, 已經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烹調油 25~30g 的建議量。 吃油過多容易引起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發病風險。 食用油消費過多是我國城鄉居民共同存在的營養問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專門建議:減少烹調油用量。 2、油炸食品,注意要少吃或不吃 在烹調過程中,有害物質的產生與油的溫度與有的種類有關。如果油溫過高,超過 180 度,就會產生醛類等物質。不同的油在同樣的溫度產生的這些物質的量也不同。 我國烹調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炒、熘、燉、煎、炸、汆等等,基本的方法就有 20 多種。所以,我們多樣化的烹調方法無形中避免了這些有害物質的產生。 當然,我們傳統的炸油條、炸油餅,干炸的東西,更容易產生對健康有害的物質,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Part 4:慢性病增加和吃豬油少無關 有傳言稱,由于放棄傳統的豬油才導致國人健康每況愈下……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膳食營養、身體活動、環境等等。我國居民的健康變化,主要與膳食營養、身體活動等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 一方面,近 30 年來,我們吃的糧食不斷減少,而動物性食物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我們的身體活動水平在減少。 而且豬油等動物脂肪是高能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多了反而會引起超重、肥胖等疾病,并且使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升高。因此,《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少吃肥肉和葷油。 小結:吃豬油并不健康,吃動平衡,才能走向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