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已經過去的大半年里,很多人感覺到今年比去年更加的艱難。 國家統計局8月15日公布的7月份宏觀數據顯示,各項經濟指標(消費支出、工業增加值和投資活動等)增速全線滑落。 而之前6月份的經濟數據同樣不容樂觀。 在這樣一個經濟寒冬里,企業和個人都陷入了低迷期。 如何擺脫低迷?唯有增長,通過尋找新的增長點,實現破局。 那么,如何開啟新的增長點呢? 管理學中有個著名的理論叫“第二曲線”。 每個企業都要經歷萌芽、培育、增長、穩定到衰退的過程,連起來就是企業的“第一曲線”。 當企業做到第一曲線的最高點時,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外部經濟環境、國家政策和技術突變、競爭對手推出創新產品、企業內部管理不善等),業務會衰退。 此時,企業要想持續增長,就必須要有新業務來替代老業務,也就是說在第一曲線拐點出現之前需開啟一條新的增長線,這條線就是“第二曲線”。 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第二曲線”理論。 如果理解了“第二曲線”原理,我們就會發現:“第二曲線”理論不但適用于企業管理,而且還能指導個人人生和職業規劃,助力個人成長。 一、什么是“第二曲線”理論?“第二曲線”理論的提出者是英國最負盛名的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 查爾斯·漢迪在《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一書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并形成一條曲線”。 在這條曲線上,有起始期、成長期、成就期、下滑期、衰敗期。整個過程猶如登山活動一樣,從平地開始,不斷向山上攀登,接近或到達頂峰后,再由高而低向下走,直至最后回歸平地。 查爾斯·漢迪在長年的企業調研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企業的增長模式都遵循S型曲線,從起步到增長,達到頂峰,然后下降,直至企業衰落。 柯達公司曾經是膠卷行業的開創者,最鼎盛的時候控制了全球90%的膠卷市場。但是,隨著數碼攝影時代的到來,柯達在2012年宣布破產。 諾基亞是功能手機時代無可爭議的霸主,諾基亞在功能手機時代連續領先14年,全世界每6個人有1個人用諾基亞的手機。但是,遺憾的是,諾基亞未能趕上智能手機的快車,2013年諾基亞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 企業要想持續增長,基業常青,必須在第一曲線消失之前,開始全新的第二曲線,并重復經歷第一曲線的發展過程,如此周而復始。 查爾斯·漢迪告誡我們:要提前布局企業的“第二曲線”,因為“第一曲線”滑過S曲線的極限點(S曲線的最高點)就會衰退,而企業持續增長的秘密,就是在第一條曲線衰落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 華為公司的成長,就是不斷尋找新的“第二曲線”的過程。 華為一開始做程控交換機,隨著功能手機興起,華為快速轉換到這一領域,為電信、移動、聯通等提供定制機,開啟了一條新的S型曲線,完成了從固定電話到蜂窩移動通信的切換。 華為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又開啟了云計算、智能終端、芯片等多條S型曲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增長。 再比如: 阿里,從淘寶到支付寶再到阿里云。 騰訊,從PC時代的QQ到移動時代的微信。 小米,從硬件到手機,再到近期進入汽車制造領域。 百度,從PC端的搜索競價,到布局已久的AI人工智能。 查爾斯·漢迪的“第二曲線”理論給了我們如下啟示: 1、任何業務的增長都有極限。 企業的發展是呈現S曲線的態勢,是一種谷峰效應,盛極必衰,達到頂峰便會衰落。 2、建立第二曲線是持續增長之道。 既然每家企業都無可避免地會在達到極限點走下坡路,那么就要在衰落之前,建立新的發展曲線,即新的S曲線。 3、開啟新的S曲線是個痛苦的過程。 打造第二曲線,實際上是開創新的業務。對企業來說,是非連續性創新,實際上是在推翻原有體系的基礎上的一次自我變革。對企業來說,是個極其痛苦的革新過程。 于是,問題來了。 第一個問題:企業什么時候開啟第二曲線呢? “變革當趁好時光”。如果第一曲線大幅度下滑,再想啟動第二曲線就為時已晚。 企業必須在第一條曲線即現有業務還處在上升階段,就啟動第二曲線即新的業務。 只有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極限點)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并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以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人力、財力和物力)消耗,企業永續增長的愿景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個問題:應該從何處著手,開啟新的曲線? 開創“第二曲線”有四種方式:能力遷移、飛躍式創新、顛覆式創新和多元化。 “能力遷移”指的是將某一地區或領域內的成功模式推廣復制到新的地區、領域。比如:華為的通信業務在國內很成功,然后將之推廣復制至國際市場。 “飛躍式創新”是指原有產品或技術的重大突破或飛躍。最典型的莫過于當前通信技術從4G到5G的躍升。這種“飛躍式創新”是大多數技術公司所追求的。 “顛覆式創新”是指在原產品或服務外,徹底摧毀原來的產品體系,啟動一個新的產品或服務體系。比如:微信顛覆了通信運營商的短信,余額寶某種程度上顛覆掉了傳統銀行的定期存款業務。顛覆式創新是從根本上變換產品及服務,從而超越了傳統行業原來的增長曲線。 最后一種方式是“多元化”,也就是“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企業同時生產不同的產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務,以應對不確定的未來需求,提高抗風險能力。 二、“第二曲線”理論應用于企業增長海爾集團CEO張瑞敏認為:企業最大的戰略就是尋找“第二曲線”,即企業“新的生路”。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第二曲線”的重要性。 的確,“第二曲線”能為企業找到“新的生路”,幫助企業做到持續增長,實現基業長青。 比如,蘋果公司的產品為什么能一直備受歡迎,就是因為喬布斯深諳“第二曲線”之道:在蘋果公司推出Mac電腦大獲成功之后,喬布斯和他的團隊就已經著手推出iPod;而當iPod占領市場的時候,喬布斯又開始設計完全不同的新產品iPhone;同樣獲得成功之后,他又帶領團隊開發了iPad。 蘋果公司的每一條新曲線都是在上一條曲線達到巔峰之前,喬布斯就已經構想完畢。每一條新曲線都源自上一條曲線,但又指向完全不同的市場。 我們再來看看微軟開啟第二曲線的歷程。 1975年,微軟成立。蓋茨為微軟制定的使命是讓每個家庭、每張辦公桌上都有一臺個人計算機。 從使命出發,微軟在此后15年的發展歷程中,將Office的銷售捆綁在Windows系統上,安裝在PC機上。 2000年是微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時微軟市值達到600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同樣在2000年,比爾·蓋茨功成身退。史蒂夫·鮑爾默成為微軟新的CEO。 鮑爾默延續了微軟的第一曲線,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ce辦公軟件依然是微軟主要的兩大產品。 在第一曲線的延續上,鮑爾默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微軟營收增長了4倍;利潤增長了10倍;Windows操作系統占據了所有PC端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但是,遺憾的是,微軟公司的市值卻下降了近一半。 為什么公司業績節節攀升,市值反而下降呢? 答案在于:微軟公司在鮑爾默的領導下,錯過了互聯網發展的紅利期。 首先,微軟錯過了互聯網普及浪潮,以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公司迅速崛起; 其次,微軟錯過了互聯網社交浪潮,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軟件逐漸興起; 再次,微軟錯過了移動互聯網浪潮,它在PC操作系統中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但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中僅占1%; 最后,微軟即將錯過云計算的新浪潮,以亞馬遜為代表的云計算技術已經率先搶占了市場。 從鮑爾默的業績來看,他是一名守成的優秀領導者,但他過分執著于第一曲線,失去了進取的動力。 直到2013年,鮑爾默依然宣稱在微軟沒有什么比Windows操作系統更重要。 Windows雖然是微軟的“長子”,但它卻成了這個家庭的全部,扼殺了其他“孩子”出生的權利。 2014年,鮑爾默下臺,納德拉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納德拉敏銳地發現,PC市場已經在逐漸萎縮,而互聯網、傳感器、物聯網等新的聯網設備市場正方興未艾。 因此,納德拉提出了新的戰略發展模式——移動為先、云為先。 微軟的云計算服務把微軟重新帶回世界之巔。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微軟云的用戶數量達到同類型產品的第二名,市場份額占比為14%。 當時,微軟云的營業收入達到200億美元,成功代替Windows成為微軟真正的第二曲線。 2018年11月30日,微軟市值沖頂8512億美元,超越蘋果公司,重返第一。 三、“第三曲線”理論應用于個人發展在《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這本書中,查爾斯·漢迪指出,“第二曲線”理論不僅適用于企業管理領域,它對個人的人生規劃、職業規劃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查爾斯·漢迪本人就是一個例子。 在書里,查爾斯·漢迪提到自己兩次抓住“第二曲線”,實現了人生躍遷。 查爾斯·漢迪一開始在殼牌公司工作,當時已經做到一個小國家殼牌分公司的經理。 但是查爾斯·漢迪意識到石油公司高管的生活并不適合自己,自己更適合去培訓管理者而不是擔任一名管理者,于是他遞交了辭呈。 經過兩年的重新調整和訓練之后,查爾斯·漢迪進入了倫敦商學院。六年后,成為一名全職教授。 但此時查爾斯·漢迪發現,這也不是自己一輩子想做的事,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全職作家。 于是,查爾斯·漢迪又花了四年的時間,切斷了自己與一切組織之間聯系的紐帶,成為了自己最終想成為的人。 查爾斯·漢迪之所以能集“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哲學之父、管理大師、全職教授、全職作家”等頭銜于一身,就是因為他善于不斷開啟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曲線”。 對于任何一個在職場工作的年輕人,都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第二曲線”。 比如,從事業務銷售工作的可以學習新媒體營銷,從事新媒體營銷的同時可以學習數字化轉型,從事財務的也可以學習寫作。 擁有“第二曲線”的人在面對中年危機時,往往可以更從容一些。 如果在25歲時就開始規劃“第二曲線”,那么當面對職場“35歲危機”時,“第二曲線”就可以發揮它的價值。 每個人都應當定期審視自己,看看是否應該開啟新的技能,構建復合競爭力,這樣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那么,如何尋找自己的第二曲線呢? 解決職業生涯“第二曲線”的發現路徑,有一種理論工具——“生涯四看”。 向上看:關注當前崗位的向上發展趨勢(即管理層),提前培養更高職位所需要的技能,如戰略規劃、組織建設、變革管理、市場布局、人才培養等知識和技能。 向內看:以當前崗位為基準找一個方向往深走,走專業路線,或者轉入細分領域。 向內看要關注垂直領域深耕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思考你所從事的職業哪些技能才是行業最看重的?哪些證書才是行業最認可的? 左右看:目前的崗位、行業發展已經滿足不了你的需求,包括個人成長需求和薪資需求,此時可以學習其他崗位或者行業的核心技能。 但需要強調的是,最好選擇與你本職工作或行業相關聯的領域,遵循“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的原則。 左右看不是從零開始一個新的領域,而是梳理一下目前自己有什么、會什么,在已有的基礎上實現轉型。 向外看:指去做一個和本職工作不一樣的事情,向外看更多來源于興趣或者內驅力,包括有意義、報酬高、輕松、自由、社會認可度高等。 向外看的路徑,一邊工作一邊發展副業,可以主業求穩定,副業求發展,也可以主業求發展,副業試道路。前兩年爆火的斜杠青年就是指這一類。 對于個人而言,可以從以上四個路徑加以分析,找到并培養所需的技能,為自己的第二曲線的發展做好準備。 最后的話在這個機遇和動蕩并存的時代,培養第二曲線是抵御外部不確定性、實現持續增長的良方。 危機不會等到你完全準備好才來,它往往在你最沒有準備、最脆弱的時候突然襲來。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要有危機意識,開啟第二曲線。 對于企業來說,首先要努力對第一曲線進行管理,推遲“極限點”的到來;同時,積極開啟第二曲線,為企業發展贏得全新的增長空間。 對于個人而言,當今這個時代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到2030年,也許今天一半的工作崗位都將消失。 因此需要提前規劃未來,結合自身特點提前培養第二、甚至第三曲線,以此抵御未來的不確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