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看病難,體驗差,但精神科的難,只有患者和醫生自己知道。
就這?就這!
目前,我國精神心理障礙就診率不足10%,每個主動到醫院的患者,都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必勝決心,懷著“我再也不要這么痛苦”的巨大希望,走進診室的。
然而,結果并不總如人意。
“醫生,我好痛苦!”一開口,所有情緒一起涌上心頭,一瞬間,腦子都空白了,什么話都說不出來,只能一個勁兒的流眼淚。你有太多太多想對醫生訴說,一直以來的孤獨、悲傷,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昨晚又莫名其妙地非常難過,一個人哭了一整夜……

你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醫生已經遞給你一包面巾紙,簡單地安撫你兩句之后,打斷你的情緒:“你是有什么癥狀?”這時候,你突然反應過來,對,我來看醫生了,于是,你開始說自己的癥狀,醫生一邊聽,一邊打字,時不時問幾個問題。
回答間隙,你抬頭看了看醫生的表情,他聲音挺溫柔,表情也很放松,但對你的傾訴,他好像都沒什么反應,“醫生真的能理解我嗎”,這一瞬間,你產生了懷疑。
問完之后,醫生開了一大堆檢查,你拿著檢查單,跑上跑下,這是一家三甲醫院,名聲在外,當然患者也很多,什么都要排隊,抽血、腦電波、心電圖、眼動、心率、心理測驗,一圈檢查下來,已經一兩點,到門診一看,果然,醫生已經不在了,唉,只能吃個飯下午再過來。
下午,又拿著你的檢查結果,醫生又簡單問了幾個問題,隨后給出了診斷:“你這是重度抑郁狀態,吃藥治療吧。之后能定時來復診嗎?能的話我給你開藥。”
聽到醫生的診斷,一方面,你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了,真的是抑郁癥,另一方面,想到來之前百度到的各種信息,你對吃藥有點犯怵。

“必須要吃藥嗎?”你弱弱地問。面對你的不信任,醫生簡單地解釋了一下,你還打算細問,他已經開始叫下一個病人了。
上午加下午,加起來不超過10分鐘,就這么給你長久以來的難過和眼淚定了性。
然后,你開始了漫長的治療之旅,從這個醫院換到那家醫院,從這個醫生換到那個專家,但好像都差不多,排隊,2分鐘問話,開藥,回家吃藥,比起醫生,你跟同期就診的病友可能會更加熟悉。
有時候,你也很生氣,難道精神科醫生就只是個沒有感情的開藥機器嗎?
看到網上其他病友的吐槽,問兩句話就讓做問卷,看完問卷就給開藥,我上我也行!
完了嗎?有加號!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生,你的工作其實和其他科的醫生沒什么兩樣,出門診,查病房,讀文獻,搞科研。但作為醫生里平均收入倒數的科室,有時候,跟其他進企業的大學同學比,他們都已經有房有車而你卻每天騎個單車往返醫院和出租房……你也忍不住感嘆,同是加班狗,我咋這么難!
別人是996,但早上7點半之前,你已經必須出現在醫院,跟值夜班的同事交接,然后麻利地換上白大褂,準備出門診。一大早趕到醫院,門診室門口已經被患者擠得水泄不通。
進診室之前,順便跟科室門口的護士小姐姐寒暄幾句:“上午幾個?”“現在是50。”“又是50個號,就算不喝水不上廁所,每個5分鐘,也要4個多小時,午飯又吃不上了……”你內心哀嚎,但對于這種情況早已習以為常,依然保持著笑意,走進診室。

看了20多個病人后,你一看表,已經10點,但后面還有30多個患者等著,你開始著急,下意識地加快了速度,有時候不免言語簡單,而且,一直重復著回答著雷同的問題,難免會帶出不耐煩:“藥物有沒有副作用?”“吃多久會好”…………這些問題每天上班都要回答幾十遍,你再也忍不住脾氣:“我說你是重度抑郁,得吃藥,說了又不聽,那你想要怎么辦?”
話一出口,你就心里一咯噔,要遭!果然,面前這個新患者的表情有變,你趕緊轉變語氣,“藥肯定是要吃的,得了抑郁癥,是因為你大腦有些物質的分泌失衡了,這個藥幫你把它調回來,你就好了。”
耐心地給她解釋完藥物作用,你準備叫下一位患者。但是你聽到了這個患者的喃喃自語“我等了3小時,就給我看3分鐘,你這個醫生怎么這么不負責任!”患者明顯對你提供的醫療服務不太滿意。
但你的心里更委屈:如果每個人時間看的時間長了,您不還得等更久。看短了門診里的患者不滿意,看長了后面的患者不滿意,而且,你這個癥狀和疾病很典型,3分鐘已經足夠我搞清楚三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查體和精神檢查,然后做診斷開藥了!都要我們照顧患者的情緒,怎么就沒人照顧我們醫生的情緒!

但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受過十幾年培訓,你還是很專業的,很快,你就把這點小情緒放在一邊,迅速跟他解釋清楚,然后繼續叫號。
等看完幾個加號的,已經1點多了,下午有門診,還吃什么,先稍微歇歇腦子吧。前兩天還看到一篇paper,說醫生的平均壽命比常人低13年,天天都是“尖峰時刻”,我們不短命誰短命?
你有你的痛,我有我的難
要說看病難,其實大醫院都一樣,“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才是常態,有些科室比如皮膚科更甚,有時候半分鐘就被趕出來,但據不少患者反映,精神科的就診體驗好像尤其差。
這也可以理解,醫患之間本來就有著天然且強大的知識壁壘,患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了解,醫生的診斷是否準確,給出的治療方案是否合適,在這種不安下,他們需要來自醫生的關心,而很多精神科患者經常自帶情緒問題,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不安和不信任,自然也需要醫生花更多時間來處理的。
然而,現實它不允許啊!
現在,可喜可賀的是,大眾對于精神心理問題的認識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主動走進精神科,但是,精神科醫師數量的增長還遠遠跟不上患者數量的增長。跟2002年相比,我國精神科醫師的數量從兩萬多增長到現在的4萬,每10萬人配有精神專科醫院醫師數的增長速度高達69.29%,但另一方面,2016年我國精神專科醫院診療人次為3 500.92萬人次,較2002年增加2 466.91萬人次,增速高達238.58%。這樣數據一比就會發現,醫生增加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患者增加的速度。

有些患者來精神科,可能是覺得醫生會比身邊的親友更理解他更可信,或者自己有想不開的問題,想跟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討論,但患者往往因為精神心理問題和生理狀態不佳,思考能力變差,所以有時候患者自己認定的原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并沒有討論的必要,不如先吃藥恢復狀態,這在患者看來,就是醫生不耐煩,不負責了。實際上,很多康復過的患者可能都有過這種體驗,吃藥之后,原來怎么都想不開的事情,突然就想通了——跟你廢話再多,還不如一盒藥作用大。
很多患者還覺得,精神專科醫師都只會開藥,這更是沒有道理的,精神科醫生基本上都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只是在時間壓力下,根本沒沒時間沒精力給患者一個完整的心理治療。
沒有更好,只有最適合
那有些患者就有疑惑了,西方的門診體驗怎么就那么好,人家就怎么能一個患者看半個小時?
且不說大家本身醫療資源的差距,根據WHO數據,中國目前的精神衛生資源雖然增長迅速,但仍與同期高收入國家存在巨大的差距,高收入國家每10萬人擁有13.06名精神科醫師和23.49名精神科護士,而我們是2.19名精神科醫師和5.51名精神科護士,是我們的好幾倍。
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每個醫生確實一般都單獨訪談患者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但這里有個可以預見的“陷阱”,他們看專科醫生都需要預約,如果像像國內這樣,走常規程序看到你的精神科醫生,幾個月都過去了。去年網上流傳的,一個加拿大女子發視頻控訴,因為約不到醫生,她的腫瘤從良性拖成惡性,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如果普通掛號時間太短,你還可以選擇掛特需,一般問診時間會長一點,之前華老師的朋友阿福,一直對醫生不滿意,華老師就給他推薦了某知名專家的特需,沒有了時間壓力,雙方就病情深入討論半個多小時,之后阿福對治療的配合度高得多,自然治療效果也好多了。
當然,國外的精神科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他們是以團隊工作為主,每個患者的診療是一個團隊的工作,在精神科醫生的主導下,下面還有護士、社會工作者,有時候還有一名實習醫生,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甚至會專門給醫生配備一個秘書,幫忙寫病歷。
另外,國外精神科醫生的待遇可謂相當高,因此也有更多人愿意主動當精神科醫生,根據美國醫療網站Medspace2021年美國醫師薪酬報告,美國精神科醫師的年收入為275K美元(合177萬人民幣),并且大多數人員有各種醫療保險、責任保險啊、短期殘疾險、休假時間等,在福利保障方面遠好于國內;而且,雖然他們的收入在所有醫生里排倒數,但因為工作環境和性質,職業滿意度高居第四位。
至于國內,“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誰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