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宋詞(8) 金風(fēng)玉露相逢夜 張項學(xué) 七夕是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這美好的時刻牽動著千萬人的心,也涌現(xiàn)出許多美好的詩篇。詩圣杜甫有《牽??椗吩?,“牽牛在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李商隱寫了很多七夕詩,有“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fēng)玉露時。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過來遲”;也有“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其中也有一些寫《鵲橋仙》詞牌的。歐陽修的“月波清霽,煙容明淡,靈漢舊期還至。鵲迎橋路接天津,映夾岸、星榆點綴”;被人稱作張三影張先的“星橋火樹,長安一夜,開遍紅蓮萬蕊。綺羅能借月中春,風(fēng)露細(xì)、天清似水”等等,但真正被后人傳唱的還是秦觀的那首。 鵲橋仙 北宋 ·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是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善詩工詞,屬于婉約派。這首詞之所以受人喜歡,主要是他跳出了就事論事的窠臼,既沒有感嘆牛女的離多聚少的離恨,也沒有去渲染朝思暮想的期盼,而是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否定了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歌頌了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 總的來看,詞的上片寫佳期相會,下片寫依依惜別。上片的一個“巧”和一個“恨”,表現(xiàn)了愛恨交織的情緒。織女巧手,能把滿天的云霞織成彩錦,但她卻沒辦法看到銀河對岸的牛郎,沒辦法,只有托星星傳遞它們之間的離愁別緒。 阻隔牛女的銀漢,無邊無際,使兩岸的情人看不見,聽不見,只得把相思之苦化成一把把淚水。正好像《詩經(jīng)·漢廣》里的“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因此秦觀沒有被《古詩十九首》的“盈盈一水間”所囿,他用了“迢迢暗度”。 接著秦觀沒有去寫“月映九微火,風(fēng)吹百合香”的相會場面,而是跳到局外,給了一個極高的評價。天上的一次相會,這是多么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頂?shù)蒙先碎g無數(shù)回的約會。 過片就正面寫這種超凡脫俗的愛情,它就像無聲的流水悠悠而去,既清澈碧透,又溫柔纏綿;這等待了一年的會面就讓人覺得是在夢里,亦真亦幻,飄飄渺渺。好不容易聚會一次,怎能就輕易告別呢。別說分別了,就連看一眼返回的路都不忍心。不忍分別的心情到此似乎已經(jīng)寫到極限,往下怎么再去發(fā)揮呢? 聰明的秦觀又從天的盡頭一躍而出,不再沿著這個思路向下寫了,反而轉(zhuǎn)到了另一個高度,寬慰一下將要分別的人,沒關(guān)系的,只要你們感情深厚,彼此心心相印,又在乎什么朝朝暮暮呢!這是在向人們說明了一個愛情要經(jīng)得起考驗的問題。 上片議論結(jié)尾,提出了純真愛情的相會,一次也是無比的美好。下片結(jié)尾議論與其呼應(yīng),同樣的道理,只不過換了個角度,“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天涯之遠(yuǎn)的情侶們,經(jīng)常拿這一句來安慰自己,以彌補(bǔ)不能相見的凄楚。正因為它是純潔的愛情觀和走心的安慰劑,才使得它成了千年不衰的絕唱。 鵲橋仙·讀秦觀《鵲橋仙》 張項學(xué) 波憐星月,風(fēng)憐離別,天上鵲橋怎度。樓頭雁影過千番,怎飛盡、山屏無數(shù)。 春來花綻,冬來雪落,夢里茫茫前路。梭中翠錦織回文,心未老、年年朝暮。 悠雲(yún)作于拾葉齋 2023/08/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