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一、難解字詞注音以及注解 籊(tì)籊:細長尖的樣子。 泉源:淇水的源頭。 瑳(cuō):玉色潔白,這里指露齒巧笑狀。 儺(nuó):通“娜”,婀娜。 滺(yōu)滺:形容水流的樣子,悠悠流水。 檜(guì):木頭名稱。 寫(xiè):通“瀉”,宣泄,排解。 二、詩歌大意 持一根細長的竹竿做成的魚鉤,在淇水邊垂釣。哪有不想念故鄉的?只是路途遙遠不能歸家。 泉源靠左流,淇水靠右流。女子遠嫁,遠離了父母兄弟。 淇水靠右流,泉源靠左流。言笑晏晏露白牙,身戴美玉婀娜多姿。 淇水悠悠長流,檜木小槳松木舟。駕車出游逛一逛,以此排解心中的思念愁緒。 三、所感 從“佩玉之儺”“駕言出游”可以看出,女主的家庭背景并不是平頭百姓,而是權貴階層。 《竹竿》可以和前一篇的《氓》對比著看。 《氓》中的女子,不是出身權貴,但也是平民百姓中家境尚可的人家,“抱布貿絲”可以讀出。她的涉世未深識人不明,導致自己所遇非良人,嘗到了婚姻的苦果,但畢竟這位女子選擇的是自己的心儀之人,婚后才會任勞任怨地為夫家計算操持,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才能有所謂的“歸屬感”,做到所謂的“犧牲”,也會淡化掉對父母兄弟的思念之情。這就是《竹竿》中的女主所沒有的。 人性大概就是這樣,喜歡在情感上找寄托。 《竹竿》中的女主雖然衣食無憂,不用過著苦哈哈的日子,溫飽過后便是強烈的情感需求。而她顯然沒有在夫家找到寄托,也就是丈夫沒有成為她失去情感的填補,于是遠嫁之人思念親人越發顯得悲苦。 面包和愛情同時存在,才是婚姻生活足夠的存在。女子若是將就其一,大概不能善終。 另,后人多揣測這首詩歌是許穆夫人所作,頗像,比如許穆夫人之前所寫的《邶風·泉水》中,也有“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有“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借泉水淇水起興,以及經歷與排解憂愁的方式,雷同了,可未必是巧合,說是出自同一人,未為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