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讀完《窄門》,便能讀懂安德烈·紀德的一生。 但我在讀的過程中,或者說從一開始的關注點,就不是作者本身,也不是故事中的角色,也沒有任何目的。興許這本書,也可以作為了解作者的一個“引子”。 我認為接近文學最好的方式,不是嚴肅,而是隨意,一種近乎自由的感覺和狀態。 我相信在讀者與作者之間,充滿各種可能性。 正因如此,我們不必急切地想從一本書中發現什么、得到什么,那些偶然邂逅的共鳴,突然的靈光乍現,新奇的想法和感受……無一不得,無一不是得。 就像去看一部沒有任何路透的影視劇,正因“不確定”,才有了感官上的萬千種可能。 ![]() 01 “熄滅”愛情的,不一定是現實,也可能是對愛情過高的期許。 故事中的阿莉莎與杰羅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不知不覺,愛情的種子在兩人內心悄悄萌芽,起初他們默戀彼此,將秘密和煩惱藏在心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時,他們視彼此為精神支柱,一心想為對方變成更好的人,幻想他們之間存在一種“完美”,完美伴侶、完美關系乃至完美的愛情。 然而,阿莉莎從身邊人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到了愛情最終歸于凡俗的模樣,對愛情的終點產生了質疑。 她渴望追求永恒之愛,對世間存在不朽的愛戀深信不疑。 她堅信,只因通往永恒的道路是一條狹路,進入的門是一扇“窄門”,“只有少數人”能找到…… 羅翔老師說過一句話:“要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 而愛情的悲劇往往是這樣,你以為你所愛的,是眼前這個人;但其實你愛的,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他剛好能夠承載你的幻想。 “因為抱著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誰不想再看看愛情的模樣,但多看幾眼,難免平添失望。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最好的狀態,事物一旦完滿了,離殘缺也就不遠了。 也許是對愛情超越現實的幻想,讓她遁入了那道窄門,在她認為愛情最好的樣子,讓他們的關系戛然而止。 也許是現實的參照,殺死了她內心對完美的幻想,又因過分忌憚愛情并不美好的終點,于是自愿走向那道窄門,將愛情拒之門外。 總之,她對自己相信的事物,抱持一種堅定的信念。 02 能真正救贖你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內心的信仰。 借用書中一句叩問: “如果沒有信仰,你的生活態度會不同嗎?” 答案是肯定的。 沒有信仰,就沒有方向,匱乏能量,就可以隨波逐流,任原野荒蕪。 但有了信仰(信念),生命則是另一種高度。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莉莎所謂“永恒之道”,便是一種信仰。 如果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看清愛情的模樣,是一種殘忍;那么她選擇遵從內在的意志,寧愿不在愛情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便是一種對自我的解救。 她相信真正的愛情是美好的,是不容褻瀆的。 她沒有像多數人一樣,選擇結婚生子,歸于平凡。而是與這條路背道而馳,進入了那道“窄門”,在那里,她內心,依然保留著對愛情最美好的期許。 她用眼睛看到的和自己所幻想出來的殘酷,禁錮了自己,又從精神上用另一種方式解救了自己。 阿莉莎最后的日子,是在寫日記中度過的。 她說,她寫日記是由于憂傷,她要“簡化”自己的靈魂,清除這種狀態。那本日記應當助她的心靈重獲快樂。 或許也有人認為,阿莉莎走向了另一種極端。畢竟,信念這種抽象的事物,既可以引領人走向坦途,也可能引導人誤入歧途。 拋開角色的限定,阿莉莎也不過是我們平凡大眾中的一個,她只是做了我們多數人想做而不能的事。 比如,提前看清了愛情會走向哪里(正如人常說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寧愿轉身,也不愿繼續迎上去。 與現實背道而馳是痛苦的,既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獨,也要獨自走完長長的路。若無強有力的信念的支撐,人生又該如何? 說到底,無論是選擇從眾,還是選擇少有人走的路,信仰,或者說信念,都會成為一種救贖,引領人們各自勇敢前行。 ![]() 03 人若不想活得擰巴,就一定要忠于自己。 向現實低頭,如果需要十倍的勇氣,那么忠于自己,則需要百倍的勇氣。 紀德在《如果種子不死》中寫道:“我決不走完畫好的一條路。” 在他看來,人們遵照既定的人生準則,無不生活在虛假之中。只有同虛假的現實生活背道而馳,走一條逆行的人生之路,才能返回真正的生活。 我理解的所謂真正的生活,就是打破常規,不把自己限制在各種規則當中,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準則可以規定,人生應該怎樣去生活才是對的。 而隨大流追逐的,可能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 真正要走的那條路,不會太擁擠,那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你需要自己去確定方向,自己親自摸索,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克服途中的困難,依托自己的信念,去走完未盡之路。 沒有人可以替你做決定,除了你自己。不想活得擰巴,就一定得忠于自己,忠于內心的想法。 讀完這本書,對于紀德的初步認識:在他的作品中,人可以極大地釋放天性。 人一旦要做真實的自己,選擇存在的方式,也就有了無限可能性。 “你們盡力從這窄門進來吧,因為寬門和寬路通向地獄,進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門和窄路,卻通向永生,只有少數人才找得到。” 窄門,只能獨行,不能從眾。 受自由意志驅使而行進,即便是荊棘叢生,也是一條無悔的路吧。 謝謝你的“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