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之前好哥們推薦過兩本書:“萬歷十五年”和“人類群星閃耀時”。 客觀講,這是兩部經典書籍,推薦這樣的書很明顯,政治正確。 然而,真的不好讀。 讀了除了談資,沒卵用,不客氣地講。 萬歷十五年,也許在歷史研究手法上,在專業人眼中很有建樹;但這本書行文非常不好懂,沒有故事性。也許立意角度不錯吧,當學術著作可以,但真不是一本合適普通人的閱讀讀物。 人類群星閃耀時,容易看懂,但都是不經意間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小人物或大人物的重大事件。于普通人參考之意義極其有限。 也許是年近不惑,深感可以奮斗的時間越來越有限,對于實用性的要求很高,包括讀書。 知識星球這本“絕非偶然”,講得普通人的成功案例,同我前面幾篇寫得如出一轍。 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真的很普通,通過自媒體、知識星球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過上了普通人眼中并不普通的生活。 足矣。 人生閃光,絕非偶然。 身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才華,有機會被無限放大。——自媒體是一個有力杠桿 從平凡到不凡 只需擁抱變化,順勢而為。——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從公眾號到知識星球,未來也許還有其他的平臺。 這本書里“成功”的模板,都不以職場路線為核心路徑。盡管有人做到副總裁,CTO等。他們的財富都源于自媒體以及自媒體帶來的影響力變現。 職場收入的天花板很低,真正的牛人在多可以做到大廠的核心高管,擁有大把期權或股票。 另一種是創業者,像張一鳴,程維,黃興等。 這兩類都是在職場中的精英中的精英,時也,命也。 復制性真的不高。 書中講的案例,就是職場中的普通人,在職場很佛系,不受待見,不擅社交,不愿意深度參與“集體主義事業“。 基本上,這樣的人在職場中是不太受到重用的。 但是他們身上有一個共性,就是堅持、自律,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從量變到質量,這個能量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遷移,所以到了新領域之后,他們總能快速跳過冷啟動,直接收獲紅利。 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在博客時代就開始寫文的人不少,堅持下來的人很少。 因為那個年代,沒有知識付費,沒有移動支付,也沒有智能推薦,寫文是賺不到錢的。 而且很辛苦,真的是靠興趣在支撐。 但正是這個堅持,讓他們在知識付費風口來臨時,快人一步拿到知識紅利。 幾乎大家都認同一個觀點——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品。 把自己想像成一家公司,然后問自己—— 你的主營業務是什么? 如何產生更多的再多流? 如何獲得行業領先地位? 能花錢買的知識、時間、健康一定要買。 投資自己是收益最大的事情。 這些案例涉及的領域不一而足,程序員還不少,做軟件編程講mac的,有做計算廣告的,有人做互聯網運營,有人起步是小編的,還有專注攝影器材評測和旅行攝影的。 客觀講,這些崗位在互聯網公司里有一堆。 但有心人,愿意沉淀方法論的,愿意持續分享的,拿到了知識紅利。 核心是長期主義、深度思考、價值創造。 看完這本書,感觸特別深。 論起點,我要好得多。——這是相對職場而言,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騰訊即時通訊(QQ),軟件工程師。 當然我們還想,做運營或者編輯,工資不高,發展空間有限,還洋洋自得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 其實回頭看過去,這些并不重要。 對于”有心人“,這些都不重要。 工作的時候,如果只把它當成一份工作,就不會用心去思考和深挖。一則產出有限,不太可能得到公司的信任,更可能很快面臨尋找新工作的折騰;而更核心的問題是,由于沒有用心付出,沒有深度思考,這樣的工作過程是沒有積累的。 你可以去問問那些工作了6年以上的高級產品經理,他們做過好多產品,也許也有不少小成功的案例,但是對于產品、行業,他們有多少思考和沉淀,對于年輕人能夠有什么的指導和建議? 用心做一件事,無論成功與失敗,這份經驗、心得都是寶貴的財富。 最怕隨遇而安,徒費光景。 有一句老話說,魔鬼在細節中;其實,價值創造也在細節當中。 有高度概括本質的能力是好事,但過度了反而影響價值創造。 比如你說產品就是誰解決什么問題?打車就是解決乘客與車的匹配的問題。這在滴滴探索出商業模式之后,基本上成了常識,可以滴滴還是持續的進化,這之上的產品能力,還是產品的核心。 如果把理財總結成就是大類資產配置,長期持有。——正確而且有用。 但這個對于其他用戶也沒有什么輸出的價值。 價值體系,一定擁有大量的細節,處理過程中各種突出的事件,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能力、經驗。 這種能力,一定是你自己經歷的很多事,處理過很多難題,跨過去了,成功過。 但是,我們還是要總結一下, 成為領域專家——這需要長期刻意練習 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因為你要做很久,甚至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無人問津 長期主義, 擅用閱讀、創作的杠桿。 (公眾號:七年實現財富自由(ailabx),專注普通人財富自由探索,話題覆蓋投資理財、個人成長,案例分析等干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