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是華夏文明的根底,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核按鈕”。在長達16000多年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天文歷法是促成華夏文明遙遙領(lǐng)先世界其他族群的核心高科技,也是構(gòu)建華夏文明古代政治、宗教、禮儀、經(jīng)濟、科技、醫(yī)學(xué)、文化、軍事,乃至日常生活的基礎(chǔ)。 《周易·系辭》論述:
?這一大篇文字,論述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在華夏文明古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等領(lǐng)域的重要作用。 鮮為人知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首先就是天文歷法。“八卦”首先是啟(立春、立夏)、閉(立秋、立冬)、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八個節(jié)氣,“六十四卦”則與二十四節(jié)氣及其流變嚴格對應(yīng)。 ![]() 八卦、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jié)氣相對應(yīng)的北天星空圖。 ? ? ![]() 八宮、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jié)氣相對應(yīng)的南天坐標圖。 ? ?在華夏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天文官世家還精密觀測了重大年代、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時出現(xiàn)的特殊天文歷法特征,并將這些天文歷法特征記錄于史冊典籍、圖案紋飾和器物。 ? ?例如,伶州鳩向周景王講述了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當天出現(xiàn)的系列重大天文歷法特征—— 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與日辰之位皆在北維。 ? ![]() ?如果人們正確地掌握了先秦時代華夏文明觀象授時絕技所用的基礎(chǔ)知識和觀測坐標,根據(jù)史料記載和文物呈現(xiàn),利用當代高精度專業(yè)天文軟件,就不難精確還原這些天文歷法特征所屬的年、月、日、時——這就是“天文考古”的核心要義,是史料、文物和天文驗算“三重證據(jù)”的完美統(tǒng)一與互證。 ? ![]() ? ![]() 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甲子日”、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南天星空坐標圖。 ? ?本專欄的寫作,就是要向考古、天文和歷史學(xué)界的專業(yè)研究者,以及普通民眾,詳細、深入、系統(tǒng)地普及“天文考古”的基礎(chǔ)知識和技術(shù),推廣作者根據(jù)這些基礎(chǔ)知識和技術(shù)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 ? ?以下概述本人利用“天文考古”在“華夏文明起源和遷徙”這一重大課題領(lǐng)域迄今為止取得的重要結(jié)論,后文各章節(jié)將分別詳細深入地展示全部結(jié)論的證據(jù)材料、論證過程和驗證情況。 ? ![]() 公元前19228年,大角星是冬至點,黃經(jīng)270°,“八卦”和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起源。 ? 公元前19228年,大角星是冬至點,黃經(jīng)270°,“八卦”和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起源。起源地在兩河流域北緯30°某處,最有可能在今天伊朗的盧特沙漠邊緣,靠近優(yōu)質(zhì)綠松石產(chǎn)地克爾曼。從當年5月5日夜半冬至開始,每到下一個節(jié)氣,大角星在北天的視運動位置逆時針偏轉(zhuǎn)15°。大角星,連同斗柄指向大角星的北斗七星,在遙遠的年代具有“準確而鮮明”的時令季節(jié)指示作用。 大角星明顯地指示啟、閉、分、至八個節(jié)氣,這就是“八卦”的由來,也是后世“八角星輪紋”(八芒星)的最早起源。實際上,在漢語古音方言中,“角”和“卦”是同音字,讀作 Ko 。 “易學(xué)”愛好者熟悉的“先天八卦圖”,蘊含了大角星在遙遠年代指示四時八節(jié)的重大奧秘,甚至標記出“子夜時分”冬至交節(jié)的重大天文歷法特征,而這一特征正好屬于公元前19228年。 ![]() 用高精度專業(yè)天文軟件Stellarium復(fù)原的公元前19228年(天文年-19227年)5月5日子夜冬至交節(jié)北天星圖。 ![]() 瑪雅文明的“八角星輪紋”。 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北緯30°盧特沙漠邊緣,太陽位于南天子午線上時,冬至交節(jié),當天日月合朔,陰歷十一月初一,華夏文明正式起源,人類文明正式起源。這是華夏歷元“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儒略日為 -4238256 日,據(jù)此可以推算后世任何日期的紀日干支。 “河圖”、“洛書”分別是當年二分二至當天的“昏旦中星圖”、啟閉分至八個節(jié)氣點在特定星群的分布圖。 ![]() 河圖,標記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冬至,當年二分二至當天的昏旦中星。 ![]() 洛書,標記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冬至,當年啟閉分至八個節(jié)氣點在星群的分布。 華夏歷元,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正午冬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在天文歷法方面有多個標志性的意義,包括但不僅限于—— (1)這是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和干支紀時的起始。華夏文明的干支紀年自此開始,不迭不亂地延續(xù)了18000多年。 (2)創(chuàng)立了黃道“六十甲子”干支刻度,將黃道大圈劃分為用天干地支組合標記的360個等分天區(qū),用于精確測算日月五星的視運動位置,是后世360°黃經(jīng)刻度的鼻祖。 (3)根據(jù)冬至交節(jié)時刻歲星(木星)所在的干支刻度“壬寅”,將黃道天區(qū)劃分為12個等分天區(qū)。這是后世“十二次”、“黃道十二宮”的鼻祖,恒星牛宿一正好位于后世“星紀”(摩羯宮)的中點。 (4)創(chuàng)立了黃道六十四卦等分天區(qū),每卦天區(qū)占據(jù)黃經(jīng)5°37′30″(5.625°)天區(qū)。六十四卦天區(qū)的劃分與二十四節(jié)氣嚴格對應(yīng),如乾卦與姤卦天區(qū)的分界線永遠對應(yīng)夏至。 公元前1059年12月9日,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甲子日”,出現(xiàn)了重大天象“歲鼎”,即木星位于“鼎卦”天區(qū),黃經(jīng)101°15′—106°52′30″區(qū)間。 ? ? ![]() 公元前16163年,恒星角宿一正好是立春點(黃經(jīng)315°),二十八宿黃道坐標正式創(chuàng)立。 ?公元前16163年,恒星角宿一正好是立春點(黃經(jīng)315°),二十八宿黃道坐標正式創(chuàng)立。恒星角宿一是角宿的起點,恒星牛宿一正好是牛宿的起點。盡管后來角宿一不再是角宿的起點,但牛宿一一直是牛宿的起點,從未變更。 ![]() 公元前16017年4月13日,冬至,陰歷十一月十五日,苯教祖師辛饒彌沃誕辰。根據(jù)藏人史料文獻記載,辛饒彌沃誕辰于“木鼠年”(甲子年)“正月十五日”日出時刻,木星位于鬼宿天區(qū)。 前人曾推算到了公元前16017年,但因誤解了“正月十五日”,故無法確認辛饒彌沃的誕辰日。根據(jù)“正月建子”的歷法——以陰歷十一月為陰歷年的首月,以“大雪”或“冬至”為陽歷年的起始——公元前16017年4月13日,正好是“正月十五日”。 ![]() 公元前15850年11月30日,后天八卦成立。 公元前15850年11月30日,后天八卦成立。 《周易·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里呈現(xiàn)的卦序與“先天八卦”不同,因此我認為“后天八卦”不是代表節(jié)氣,而是一個特殊年代特殊日期日月五星在黃道上的分布。 乾,代表太陽;坤,代表月亮;震,代表木星;巽,代表角宿一和大角星;離,代表火星;坎,代表水星;艮,代表土星。 公元前15850年11月30日,日月五星在黃道上的分布正好符合“后天八卦”的提示。 公元前15850年在天文歷法上很有特點,冬至交節(jié)當天,日月合朔,木星與日月同“次”(鶉火),這是一個很好的歷法起算點,因此我認為這就是“帝出乎震”的確切含義。 ![]() 公元前15850年冬至交節(jié)當天,日月合朔,木星與日月同“次”(鶉火)。 公元前15785年,黃道坐標“十二次”正式創(chuàng)立,中醫(yī)理論正式奠基。當年7月11日“甲子日”春分交節(jié),日月合朔于房宿。不但如此,當年等分黃道的“十二次”正好與黃道十二地支方位劃分的12個等分天區(qū)嚴格對應(yīng)。 ![]() 朝鮮樂浪王盱墓六壬式盤天盤復(fù)原圖與南天“十二次”、二十八宿、天干地支方位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自西漢以來,中外文物“六壬式盤”正好呈現(xiàn)了當年的天文歷法特征。根據(jù)“六壬式盤”標記的南天二十八宿、“十二次”與二十四節(jié)氣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清晰可證“星紀”中點恒星牛宿一正好是“小滿”,黃經(jīng)60°,這是且僅是公元前15785年的天文歷法特征。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運行大論》引《太始天元冊》:“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公元前15785年,立春點在軫宿十一度,立秋點在奎宿四度,兩個節(jié)氣點的干支刻度正好是“戊寅”和“己卯”的分界,由此可證中醫(yī)理論的起源年代。 ![]() 公元前15785年7月11日春分當天日出時刻南天星空坐標圖,完全對應(yīng)“六壬式盤”呈現(xiàn)的天文歷法特征。 公元前15747年,中醫(yī)理論正式定型。 中醫(yī)典籍《靈樞經(jīng)·衛(wèi)氣行第七十六》記載:
這是且僅是公元前15747年7月12日春分當天日出時刻的天文歷法特征。 日出時刻,房宿天區(qū)正好偕日東升,畢宿正好西沉地平線下。春分點在房宿四度,秋分點在昴宿七度;夏至點在虛宿八度,冬至點在張宿一度。 不但如此,春分當天,日月合朔于房宿,這很可能是房宿被稱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的最古老淵源。 ![]() 公元前15747年7月12日春分,日出時刻南天星空坐標圖。 ![]() ![]() 房四星為明堂,天子布政之宮。 ?公元前12897年(甲子年)3月23日子正冬至,華夏文明第二階段起始。這時華夏文明的統(tǒng)治中心已經(jīng)從伊朗高原遷徙到今天的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凡湖是華夏文明觀象授時的觀測地。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了“古蜀國”立國時的四大天文歷法特征——其卦值坤,其辰在未,星應(yīng)輿鬼,與秦同分。 ![]()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了“古蜀國”立國時的四大天文歷法特征。 這是指“古蜀國”立國時正值冬至交節(jié),冬至點在“鶉首”天區(qū),某行星與鬼宿發(fā)生了某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 這是且僅是公元前12897年3月23日,凡湖觀測點測定子正(零時)冬至交節(jié),水星位于鬼宿天區(qū),木星靠近鬼宿天區(qū)。 ![]() 公元前12897年3月23日,凡湖觀測點測定子正(零時)冬至交節(jié)。 不但如此,木星正好位于“屯卦”天區(qū)。這就是《周易》上經(jīng)將“屯卦”和“蒙卦”排列在乾坤兩卦之后的根本原因。 《周易》上下經(jīng),就是華夏文明發(fā)展的兩個階段天文觀測的重要成果,是華夏文明在遙遠年代進行精密天文觀測的偉大成就。每當木星位于某卦天區(qū),出現(xiàn)了重大天象,如日食、月食、七星連珠甚至九星連珠等,華夏先民就將此卦及其“綜卦”(卦爻上下顛倒)或“錯卦”(卦爻陰陽相反)依次排列在屯卦和蒙卦之后。 由于公元前12897年3月23日冬至作為華夏文明第二階段的起始,木星正好位于“屯卦”天區(qū),“屯卦”因此成為華夏先民世代敬奉的“創(chuàng)世”尊神。在“古埃及”時期——“埃及”的圣書體象形文字本字本義是“敷教臺”,即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教化萬民的圣壇——屯卦就是尊神Atum。 ![]() Atum,是埃及學(xué)學(xué)界對屯卦尊神圣書體象形文字尊號的錯誤釋讀。 這個尊號,本字本義是“玄屯/圣屯”,后世訛誤為“渾沌”。還可以直接讀為“大庭(屯)”,而“大庭”是炎帝的尊號。 猶太人將“亞當”尊為“人類的始祖”,而“亞當”這個名稱就是來源于“屯”。 ![]() 公元前10773年6月25日,清明,木星位于離卦天區(qū),“新仙女木事件”之小彗星撞地球。 ?公元前10773年6月25日,清明,木星位于《周易》上經(jīng)最后一卦“離卦”天區(qū),發(fā)生了幾乎摧毀人類文明的小彗星撞地球重大災(zāi)難。這是“女媧補天”傳說的原型,也是“清明節(jié)”成為華夏族群祭祀祖先重要節(jié)日的起始。“清明節(jié)”后來在埃及和中東地區(qū)演變?yōu)楫數(shù)刈钪匾墓?jié)日之一“聞風(fēng)節(jié)”。 ![]() 研究小彗星撞地球年代的論文。 根據(jù)西方科學(xué)家的研究,“新仙女木事件”的小彗星撞地球發(fā)生在距今12900年前后,這是地質(zhì)測年的粗略估計。根據(jù)《周易》上經(jīng)的卦序排列,可以推定小彗星撞地球就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0773年6月25日當天。 ![]() 小彗星撞地球時彗星殘骸撞擊的影響范圍。 根據(jù)西方科學(xué)家對彗星殘骸撞擊影響范圍的研究,有一塊殘骸擊中了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靠近哥貝克力石陣遺址的地方。因此我認為,哥貝克力石陣遺址很可能就是華夏先民在此樹碑祭天的圣地,還可能是中文典籍中指稱的商人始祖“閼伯”所遷居的“商丘”。 ![]() 哥貝克力石陣遺址。 《周易》上經(jīng)卦序,是華夏文明從公元前12897年3月23日冬至,到公元前10773年6月25日清明之間的天文觀測記錄,記錄木星位于某卦及其“錯卦”天區(qū)時發(fā)生了重大天象。 《周易》下經(jīng)也是如此。 在小彗星撞地球的重大災(zāi)難發(fā)生之后,幸存的華夏先民遷徙到了岡仁波齊峰周邊,在高原地區(qū)度過了漫長的1000多年歲月。后來華夏先民在尼羅河畔修建顓頊大冢、帝嚳大冢,很可能就是仿照了岡仁波齊峰的形態(tài)。 ![]() 岡仁波齊峰。 公元前9177年(甲子年)1月10日立冬,這是華夏文明第三階段的起始,也是華夏文明從小彗星撞地球的空前災(zāi)難中實現(xiàn)“復(fù)興”的元年,這一年最顯著的天文歷法特征,就是夏至點在房宿四星,恒星房宿四黃經(jīng)90°。 公元前9177年,華夏文明的統(tǒng)治中心又回到了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1月10日立冬當天,日落時刻,南天和北天出現(xiàn)了壯麗天象。 南天上,參宿位于南天子午線上。 ![]() 北天,帝星(小熊座β星)與侯星的連線幾乎與北天子午線重合,大角星與天津一的連線正好與北天子午線垂直,四星連線構(gòu)成北天的“十”字。 ![]() 這個“十”字,每到下一個節(jié)氣,在與立冬當天日落時刻相同的時間,在北天上逆時針偏轉(zhuǎn)了15度,因此具有鮮明、準確的時令季節(jié)指示作用。 這就是卍字符的起源、“玄鳥”(天鵝座)的起源、大“十”字的起源,以及對“八角星輪紋”的再次確認。 ![]() 同時,公元前9177年的夏至點正好在房宿四星,恒星房宿四正好是黃經(jīng)90°。 我認為,這就是房宿最終成為“明堂”,即“天子布政之宮”的決定性原因。 ![]() 房宿大神的神話形象。 不僅如此,房宿還成為上古華夏最重要的尊神之一。圣書體象形文字書寫的“房宿”,不但可以直接讀成“房宿”,還可以讀成“盤瓠”、“盤古”、“公孫”(黃帝的姓)、“放勛”(帝堯的名)、空桑/窮桑(天子都城)。 ![]() 夏至女神四面雕像。 房宿的妻子,就是“夏至女神”,女神的圣書體名號被埃及學(xué)學(xué)界錯誤地釋讀為Hathor。 房宿四星東邊的兩顆小星被命名為“鉤鈐”,我認為這兩個字源自“乾”卦和“姤”卦,乾姤兩卦對應(yīng)夏至,將這兩顆小星命名為“鉤鈐”,很可能就是為了標記夏至點在房宿四星這個重要年代。 傳說大禹“首戴鉤鈐”,這里的“鉤鈐”指代房宿,“首戴鉤鈐”就是“首戴房宿”,表示華夏天子的至尊身份。 房宿在南天上像是一把高懸的大彎刀,因此“古埃及”常常出現(xiàn)“法老”手持彎刀的形象。 ![]() 手持鉤鈐大彎刀的法老。 三星堆青銅文明遺址出土首戴刀鞘的青銅神像,考古學(xué)界不能辨識,誤指為“蝴蝶形花笄”、“蝴蝶結(jié)”。實際上這就是大禹“首戴鉤鈐”,無可置疑地證明三星堆青銅器是夏天子的專屬重器。 ![]() 大禹首戴鉤鈐。 ![]() “首戴鉤鈐”的三星堆青銅神像。 公元前9177年1月10日立冬,是華夏文明第三階段的起始,是華夏文明從小彗星撞地球的空前災(zāi)難中實現(xiàn)“復(fù)興”的元年,還是《周易》下經(jīng)卦序排列的天文歷法根源。 《周易》下經(jīng)的首卦,是“咸卦”,這意味著木星位于咸卦天區(qū)。 公元前9177年1月10日立冬,交節(jié)時刻,木星正好位于咸卦天區(qū),即185°37′30″— 191°15′之間。 ? ![]() 公元前9177年1月10日立冬,交節(jié)時刻,木星正好位于咸卦天區(qū)。 《周易》下經(jīng)的最后一卦,是“未濟”卦,這表示木星位于“未濟”卦天區(qū),并出現(xiàn)了重大天象。 公元前7768年11月24日,九月初一,日全食,木星位于“未濟”卦天區(qū),七政連珠。 ![]() 這一天,《周易》上下經(jīng)的卦序終于完成,華夏文明也完成了“復(fù)興”的第三階段。 自此之后,華夏文明從安納托利亞高原向四面八方擴散,讓“文明”的大火燃遍全球。 以夏、商、周為主體的華夏嫡系,從安納托利亞高原南下兩河流域,進軍非洲大陸,一直拓展到了非洲最南端。 南部非洲,特別是南非的如意寶(Rooiberg)古錫鉛礦,在后來的兩千多年中,成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貴重金屬資源區(qū)。 包括三星堆遺址在內(nèi)的中國早期青銅器所含的“異常鉛”,礦源就在如意寶(Rooiberg)古錫鉛礦。這些青銅器大部分鑄造于夏朝定都烏爾的公元前2325年—公元前1903年之間,公元前1903年夏朝因大旱遷都印度河流域哈拉帕?xí)r隨往。公元前1599年商湯伐桀之際,大約十萬亡夏軍民將這些青銅器大規(guī)模搬遷至目前中國境內(nèi)。 ![]() ?根據(jù)《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古蜀國”是一個熱帶國家,瓜果百谷“四時代熟”,而且盛產(chǎn)各種貴重金屬,還有犀牛和大象。符合如此特征的“古蜀國”,理所當然就在中南部非洲。 ? ![]() 以夏、商、周為主體的華夏嫡系,在天空中的象征,就是—— 夏——伐三星 商——參三星 周——觜三星 ![]() 如同夏商周是天空中閃耀的明星,華夏文明的壯闊歷史也銘刻在璀璨星空,任何烏云和暗夜都無法遮蔽。她曾經(jīng)煥發(fā)過歷經(jīng)萬年的燦爛光芒,今天和未來,必將更加輝煌。 (未完待續(xù)) 弘揚華夏文明 傳承萬年絕技 ?歡迎轉(zhuǎn)發(fā) 敬謝打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