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病患描述自己的病癥的時候,首先會不自覺地描述自己最最痛苦的那個癥狀,比如說腰痛、頭痛、胃痛、腳疼等等,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如果我們順著他描述的、他最關心的那個癥狀去思考的話,大概率要出錯,有的甚至要出現方向性的錯誤; 比如,以前家里老人髖關節痛的時候,送到中醫醫生面前,中醫醫生不加思索,抬手就是一大堆治療風濕的藥物,實際上吃了一兩個月下來,什么改善都沒有,藥又極度難喝,搞得老人對中醫喪失信心; 后來換了一個年輕的中醫醫生,號稱專攻經方的,人倒是很熱心;聽了老人的敘述,說有容易出汗,動不動就一身的汗,出了汗有怕風怕冷的癥狀;于是立馬想到了傷寒論的桂枝湯,一開15劑,好家伙還是沒效果; 過了好幾年,在我自己左一劑實驗,右一劑調整,老人逐步好轉效果慢慢顯現出來的情況下,才逐漸領悟到,前一個中醫醫生是犯了,被某個特殊癥狀誤導的錯誤,后一個年輕中醫醫生是犯了,鉆某個局部癥狀牛角尖的錯誤; 癥狀的分級原則 人體生病的癥狀,在中醫診病的時候,是要區分等級的,根據我自己的實踐,我總結為三個等級,分別是(1)基本癥狀(2)輔助癥狀(3)個性癥狀; 上面第一個中醫醫生,關注的髖關節疼痛,就屬于(3)個性癥狀,在沒有(1)(2)的前提下,根據普遍老人病患的經驗,他就直接判斷為風濕,這種藥方就直接變成了庸醫的藥方;這種情況,在老中醫的范疇里非常普遍,可悲可恨啊! 第二個中醫醫生,根據汗出、怕風,就判斷為桂枝湯證,就是把(2)輔助癥狀,誤認為基本癥狀的錯誤案例;這些在初學者學習《傷寒論》的大方向上是正確的,但細節用方卻是很容易發生錯誤的; 一、基本癥狀 基本癥狀的核心,就是分辨是寒證還是熱證,很多書上寫成“先辨陰陽”過于文縐縐了,不好理解,其實就是:“體內寒”還是“體內熱”的問題; 基本癥狀的判斷,關鍵有兩點,一是看舌苔,二摸脈搏; 舌苔判斷寒熱 體內寒還是熱,判斷核心依據是先看舌苔; 熱證,比較簡單,舌體紅、大紅、暗紅,舌苔黃、黃黑、黃膩、黃厚膩; 寒證,相對熱證的舌苔,也就清晰了,舌體淡嫩、舌苔白、奶白、白膩、白厚膩; 寒證,一般帶著明顯的水濕,從舌苔上看,舌面上有明顯的口水唾液,手指按上去有濕手指的感覺; 熱證的水濕,有的有,有的沒有,即使有濕,濕的程度也不明顯,眼睛能看到有點濕,但是沒有手指按上去濕手指的感覺; 多數小孩、年輕人,中年人,以上舌苔寒熱判斷是適用的,普遍正確的; 但是有些老年人的舌苔是容易被判斷錯誤的,他的舌苔是干燥、偏黃偏黑,舌體也干小、暗色,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熱證; 脈搏判斷寒熱 所以第一步通過舌苔,初步判斷寒證熱證后,我們要再通過脈搏加以確認: 寒證脈搏,不管快慢,一般是比較軟的、關脈按下去彈力不足,象按在嫩豆腐上的樣子,當然也有脾胃邪氣重,彈力很足的情況出現,這時我們要通過對尺脈的探查,進一步確認是否屬于寒證的; 寒證的尺脈,多數有虛軟無力的現象,甚至會出現空無的情況,或浮有沉無的情況,這時可以進一步確認為寒證,屬于腎陽不足; 熱證的脈搏,必然有脈搏速度快,大于90次/分鐘,脈搏按下去回彈力量足,有點牛筋糖的反彈力量,有的會呈彈珠子一樣突突突地射來,也有的如波濤一樣洶涌而來;結合舌苔的黃、舌體的紅、大紅、暗紅,應該判定為熱證; 邪氣位置 舌苔和脈搏,還清楚地告訴我們邪氣所在的區域; 一般寒證,它的白苔,會出現在舌中區和舌根區,如果舌根區比較白厚,那么寒邪,或者寒濕,會集中在肚臍以下、膀胱、腰部、腎臟周圍;如果舌根白苔不是很厚,那么寒邪、濕邪可能在中焦,腹部、脾胃區; 一般熱證,有黃苔,黃苔的位置也指明了邪氣的位置,如果舌中間垂直一條裂紋,舌中間有黃苔,那么熱邪主要集中在上焦的心口、胸口位置;如果舌黃苔舌根偏厚,那么熱邪會集中在腹部、膀胱和大腸部; 如果舌黃苔,散布在整個舌面上,那么邪熱多在整個胸區; 如果舌尖比較紅,那么邪熱集中在心口; 如果整個舌體比較紅、大紅色、紅得發暗,那么預示著血有瘀熱、有瘀血; 同樣,脈搏也在位置上給我們明確的提示: 寸脈代表上焦胸口、頭部、肺、心臟區域,關脈代表脾胃肝膽中焦區域,尺脈代表腎、膀胱、腰、肚臍、下陰的區域; 尺脈空無,按下去沒有彈力,代表,腎陽不足;尺脈有力,甚至洪大,代表陰虛血熱,陰不足而陽過剩; 寸脈浮,代表氣血上涌到胸、頭、肺等區域,正在此處與邪氣搏斗; 關脈明顯,彈力十足,但是寸和尺脈空無,代表腎陽虧損,加脾胃邪氣強盛,且多為寒濕陰邪; 前述案例加重親戚老人,舌苔顯示燥黑舌干小,如果尺脈出現空無、虛軟無力的情況,應該以脈搏為主,初步懷疑仍然為寒證,并加以輔助癥狀判斷。 二、輔助癥狀 通過舌苔、脈搏的初步判斷之后,還要通過輔助癥狀,加以佐證,必須保證每一個輔助癥狀都能夠解釋得通; 輔助癥狀,我們通常依據這幾項:冷熱、喝水、睡眠、胃口、大小便、痰;而且是要比較長時間的總體表現,不是一兩天的表現; 一般寒證的輔助癥狀,多怕風怕冷、冬天手腳冷、穿衣比別人多,很少喝水、口干喝水但也喝不了多少,睡眠不深、胃口不好,風吹吃涼吃油后容易拉肚子、大便多細軟; 一般熱證的輔助癥狀,多怕熱,喜歡空調,冬天穿衣比別人少、喝水多,一天能喝好幾瓶水、很想喝涼水,大便干燥、或拉黃湯、小便赤痛、赤黃色、泡多; 以上家中親戚老人,舌苔雖燥黑、舌體干小、人干瘦,脈搏信息不全,但是喜歡喝熱茶,冬天怕冷穿衣多、大便平時細軟、容易拉肚子,以此輔助癥狀,仍判斷為寒證;他這個舌苔燥黑、舌體干小實際是一個假象,仔細看其舌苔底部,還是有點水濕的反光; 三、個性癥狀 個性化的癥狀,首先要區別那些病名,比如癲癇、鼻炎、咽喉炎、高血壓、痛風、腰椎間盤突出、肺炎、肝炎、癌癥、白血病、尿毒癥、糖尿病。。。。。 這些多是以西醫為主的病名,不屬于癥狀,只是一個人為的名稱而已,要求我們學中醫用中醫的人,判斷病癥的時候要把它們徹底拋到一邊,否則將嚴重影響你的判斷; 比如癲癇,就有寒證水濕腎陽虛,熱證陰虛血熱濕熱,兩種截然相反的身體癥狀,用藥也完全相反;如果你按病的名稱去思考、去用藥,那要害死人的;其實高血壓、尿毒癥、鼻炎等等也都有完全相反的身體癥狀,而西醫用一類藥,或者我們中醫根據病名去思考,就是這些病治了幾十年,永遠都治不好的根本原因; 個性化的癥狀很多,大家經常聽到的腰痛、胃痛、頭痛、牙痛、口腔潰瘍、耳鳴、失眠、眼花。。。等等,這些癥狀,是患者的真實感受,不是人為的命名的;基本癥狀、輔助癥狀更是真實的、客觀的、直接的,不是人為命名的;我們學中醫診病,要依靠的就是這些癥狀; 個性癥狀,我們一般分為兩類:急性癥狀和慢性癥狀: 慢性癥狀 針對慢性的個性癥狀,我們一般采用【擱置一邊】的策略,先專心治療基本癥狀和輔助癥狀; 比如前面家中老人的髖關節炎,是慢性的癥狀,我們選擇擱置不理,同時還有小腿水腫、易汗、眼皮水腫等等多種個性癥狀,我們都先選擇擱置不理; 從基本癥狀看,關脈力強,尺脈空無,舌體水滑淡嫩、略暗、舌根易剝苔、舌苔薄膩的癥狀,我們初步判定為腎陽虧損、脾經寒濕的基本癥狀; 通過輔助癥狀的佐證,怕風怕冷、睡眠淺、失眠、大便易便秘、從不想喝水,我們可以認為初步的基本癥狀的判斷為陽虛水濕是對的,有陽虛水濕這個基本癥狀,那些輔助癥狀也都能解釋得通; 于是溫腎陽、燥濕、運脾、通便、解表寒,按這個策略實施,服用數劑之后,髖關節痛,大幅好轉、小腿水腫明顯好轉、眼皮腫好轉、失眠好轉、怕冷怕風明顯好轉;尺脈開始恢復、關脈減弱恢復平穩; 雖然100%斷根是很難的,但是90%好轉,小腿水腫完全消失,眼皮腫完全消失,髖關節痛基本好已不影響走路,失眠大部分好,怕冷怕風大部分好,其他沒有任何西醫的病癥,對于一個70歲老人來說,應該是可以了; 而之前沒理清癥狀的主次關系的時候,過多考慮髖關節疼、小腿水腫、失眠,這些種種癥狀的對應用藥,要不就沒有效果,要不反而惡化舌苔、惡化睡眠,我自己也摸索了兩三年,才終于對這個癥狀的分級有所領悟,經歷了不少教訓。 我們大部分的癥狀,都是這種慢性的個性癥狀,雖然是困擾我們的主要表現,但是從中醫治療的角度看,是要擱置它們的,要集中精力,去思考、去梳理基本癥狀,再加輔助癥狀佐證,這才是中醫的基本功所在! 正如前文舉例的第一個中醫醫生,所犯的錯誤一樣,大部分的中醫醫生,包括現在市面很多有名的中醫醫生,包括我自己,也都非常非常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犯錯,從而導致藥方錯誤! 《怎樣給自己看病》5治本(寒證),跟我們今天的內容的思路,有那么點異曲同工的意思; 急性癥狀 令患者痛苦萬分的癥狀,一般是急性癥狀,比如發高燒、牙疼、頭疼、胃疼、痛風、闌尾炎、尿路結石、尿不出、咳嗽、吐血等等; 這類癥狀,我們是不能擱置不理的,要有針對性的用藥策略,這方面主要要依靠的思維,是對三個循環的理解;根據三個循環的用藥策略,一般能在幾個小時內讓患者大幅緩解,具體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請詳細看《怎樣給自己看病》1234,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照搬書上的方劑,一定要緊抓前面基本癥狀和輔助癥狀的判斷: 比如:胸肋苦滿、口苦咽干,這個癥狀很適合用小柴胡,但是仍然不能照搬小柴胡湯,因為寒證、熱證都有可能,要根據基礎癥狀的判斷,做適當的加減化裁; 實際上,能夠照搬原方的可能性,在現實中是非常小的,可以照搬的概率,連萬分之一都不到; 市面上很多名家的講座中,某人的病癥,用傷寒論某某原方,一劑治好,這種舉例,基本上是不可信的;即使是用方劑的原方屬于對癥,而且有效,也只能是緩解某一方面的癥狀; 患者身體的各方面全面好轉,藥方還要調整好多次,還有好多步驟要走的,還有好多方劑要加減化裁以后需要去連續使用的。 前文舉例中,第二個年輕中醫醫生,學了《傷寒論》經方,聽見汗出、怕風,就下了桂枝湯,就屬于沒有基本癥狀判斷的概念和習慣,從而導致開方不正確; 我們很多初學中醫的愛好者,也經常是這樣,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比如,聽到多夢、有痰,就想到了溫膽湯,缺少寒證熱證的基本判斷;如果碰到是熱證陰虛血熱,用上溫膽湯,那就糟糕了;如果是寒證,用上溫膽湯,說不定也讓人拉一天肚子去了;因為溫膽湯是治濕熱為主的,既有寒藥又有熱藥在里面,實踐中能夠照搬原方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我們在學習《傷寒論》的方劑的時候,大多數初學者跟我當初一樣,喜歡去記方劑的功能,失眠就用酸棗仁湯、口苦就用小柴胡湯、感冒就用麻黃湯、心慌就用炙甘草湯。。。這些其實都是錯誤的,往往沒有效果,甚至越治身體越差; 錯在沒有把握基本癥狀,錯在沒有分拆理解,每個藥物在方劑中的具體作用,更不會拆開原方、根據上面的基本癥狀自己組方,這也是中醫學習要追求的高度和深度; 不光是初學者,即使是很多城市,當地評選的經方名家,坐診幾十年了,還是會忘記對基本癥狀的判斷,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我自己也是),不由自主地想當然用某個方劑,很多“名家”都還處在套用一個或多個經方的階段,不能緊抓基本癥狀,組方的靈活性還是不足,造成很多慕名排隊的患者,吃了很久的藥,療效也不顯著。 當然,排隊人太多,中醫醫生精力、注意力不夠,加上患者自己也分不清楚,該不該堅持,也是一些重要原因;這個世界沒有神醫,誰也不能一次看對,要把一個人的病徹底斷根是很難的,跟患者平時的飲食、心情、天氣都有莫大的關系,還是需要患者及時反饋、醫生反復調整用藥,身體各個方面的邪氣才能逐個被發現,逐個被祛除,才能慢慢地無限接近健康。 總結一下 基本癥狀,通過舌苔、脈搏,判斷寒熱、濕等基礎信息,并鎖定邪氣所在位置; 輔助癥狀,通過吃喝拉撒睡,輔助或糾正,對基本癥狀的判斷; 個性癥狀,擱置慢性,兼顧急性,以基本癥狀的寒熱信息為前提加減。 癥狀分級的思維方式和診病習慣,至關重要,一刻不可缺失,大家一定要細細體會! 今天就寫到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