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富二代在上海被殺,其父竟是中國人萬萬不可忘記的他! 上海發生過這樣一起離奇慘案:一位名叫張孝若的頂級富二代,意外被槍殺。 在調查中,警方最初緊鑼密鼓偵破,但沒多久就變得搪塞敷衍,案件最后不了了之。 對于張孝若的死,大家眾說紛紜。 有的說他風流成性,因看上下屬的妻子被殺;有的說他繼承萬貫家產,被商界競爭對手所設計謀害。 究竟真相如何,至今仍是謎題。 不過后來的世人,翻開張孝若的家族歷史,委實是大吃一驚。 因為這位慘死的富家公子,其父竟大名鼎鼎! 胡適說:他養活了幾百萬中國人,影響了全中國至少百年。 老師說:中國人萬萬不可以忘記他! 他叫:張謇(jiǎn) 張謇年少聰慧,3歲習《千字文》, 5歲便能一字不落背誦。13歲老師出上聯:人騎白馬門前去; 他不假思索對:我踏金鰲海上來。 15歲,他便一舉考中秀才。 但因清廷有祖上三代無功名,則不許參加科舉的規定,這給“祖上無功名,只能冒充他人籍貫考試”的張謇,帶來無窮煩惱。 從此蹉跎科舉20多年,差點葬送大好前程。 幸而他既有天資又勤奮苦讀,1894年,慈禧太后60歲大壽恩科會試,張謇取得,一甲一名大魁天下的狀元殊榮。 天生異人,龍門一躍,他被欽點入翰林院,皇帝和慈禧都十分賞識他的才干。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眼見張謇就要飛黃騰達,他卻親手撕碎了這無量前途。 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令張謇幡然醒悟。 愛國先要救國,救國必當強國,強國重在富國,富國依靠實業。 而今國家積貧積弱,百姓窮困潦倒,唯有興辦實業,或可圖一線生機! 就這樣,他放棄了翰林院的加官進爵,選擇下海經商。 那個年代,士人得尊,商人輕賤,棄官經商如同良家女子當歌伎。 尤其是張謇是狀元從商,更成為千年封建以來最大的笑話。 可縱然所有人都責罵唾棄他,“丟盡了讀書人的臉面!” 張謇,還是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絕,踏上悲壯而漫長的救國之路。 1895年,他創辦“大生紗廠”,期間籌資之艱難難以言說。 他從南通奔赴上海,窘迫到沒有路費,躲在天橋下涕淚橫流。 一把年紀,在屈膝和折辱中,硬是湊足了資金,1899年,大生紗廠開機! 那時列強虎視眈眈,外國企業擠壓中國市場。 張謇硬是從中殺出一條血路:以大生紗廠為啟動,他先后開設了廣生油廠、復興面廠、大達電機碾米公司、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等。 60多家工商實體,形成龐大的商業集團。 他舍棄尊嚴,舍棄前途走出的這一步,讓中華民族的民族實業,迎來了空前的新時代! 張謇申報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招股集資方式成立的農業公司:通海墾牧公司。 十年如一日,滄海變桑田,蘇中、蘇北數萬農民,有了生存之地。 他在南通書寫無數個中國第一,勾勒出未來的模樣:創辦中國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紡織高等學校,第一所女紅傳習所,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所氣象站,第一個師范學校,第一座現代化的長江碼頭,第一所新式托兒所和幼兒園,第一所培養警察的專業學校,第一個縣級圖書館.....在其他城市還是落后之際,南通已然具備,能與當時世界先進國家城市,相媲美的現代化城市初步雛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