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肺炎喘嗽,中醫(yī)病名。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以發(fā)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要癥狀,重者涕淚具畢、面色蒼白發(fā)紺,又稱小兒肺炎。多因感受風邪,肺臟嬌嫩,衛(wèi)外不固所致。治以宣肺平喘,清熱化痰為基本原則。 ![]() ![]() ![]() 醫(yī)案介紹 ![]() ![]() ![]() 患兒李某,男,4歲 2023年12月18日來診 2023年12月7日始見發(fā)熱惡寒,咳嗽,咯黃白粘痰,鼻塞流涕,服退熱藥后三四日好轉,現(xiàn)因食甜食(餅干)后癥狀反復。 刻下癥見:發(fā)熱惡寒(38℃左右),服退熱藥后汗出,喉嚨干癢,咳重至嘔,咯黃白粘痰,神疲納差,囈語,飲水較前減少,小便色黃,大便一日一行,不成形。舌淡尖紅,芒刺,苔中白厚,網診脈象不詳。 診斷:小兒肺炎喘嗽 辯證:肺胃郁熱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 麻 黃 5g 燀杏仁 5g 蜜麻黃 5g 生石膏 15g 生甘草 5g 蜜杷葉 5g 3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3年12月20日患兒家屬來訴“昨晚熱已退,咳聲只見一二,精神與胃納皆好轉”。 ![]() ![]() ![]() 醫(yī)案分析 ![]() ![]() ![]() ![]() 患兒因食甜食,諸癥再發(fā),以其太陽傷寒雖汗出而熱退,然余邪未盡,傳于太陰故也。經云: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嗌干。甜味有礙脾胃,今余邪客于太陰,太陰必虛而不運,故腹?jié)M脹而便非常,五谷停于內,故納差。其發(fā)熱惡寒服藥而汗者,因其太陽余邪未盡,肺失宣肅使然。今肺胃不降,必生咳逆,飲食停胃,隨逆氣上沖,必咳重而嘔。又見舌淡尖紅,芒刺,苔中厚,故可診為肺胃郁熱。 今選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為君,生炙共用,以其生者發(fā)汗解表,宣解太陽余邪;炙者肅肺平喘,以解逆氣而咳。臣以石膏重用之,以其大寒清泄肺金實熱,使肺之郁熱得麻膏之辛而“外發(fā)之”,內得大寒之石膏以“清之”;所謂“外透內清”,表里并解矣。燀杏仁者同為之臣,上可助麻黃止咳平喘,下可潤腸通便解太陰之積脹。佐以甘草,既可制諸藥之峻猛,又可健運太陰之氣。用其生者,一者取其清熱解毒之效;二者恐甘味礙于太陰,助生痰邪。加枇杷葉者,上可清肺化痰,下可清胃熱而解干渴。諸藥共用,以求諸癥蠲除。 ![]() ![]() ![]() END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文章旨在學術探討與學術交流,不 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如需使用請咨詢專業(yè)醫(yī)生 或直接到醫(yī)療機構就診,謝謝理解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