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動脈解剖 A分段: M1-蝶骨段(水平段) 走行: 正位 前穿質下方、視交叉外側、嗅三角后方、蝶骨脊后方1cm(平行),起自ICA分叉部向外側行走(后外25度-前外15度),向外1cm分成2-3分支(平行走行), 至膝部前輕度岔開。(總長約15mm,直徑3mm。?) 側位 左下可見下支干,余顯影重疊。 變異: 重復MCA,起自ICA終末端分支以前,平行于M1段于其下,供血顳葉前部,注意與早分支鑒別; 副MCA,起自ACA,平行于M1段,供血額葉前下部,注意與與回返動脈鑒別。(回返動脈- 起自A1、ACoA或A2折返向后外進入前穿支。) 雙干76%、單干13%、三干11%,可見有孔型MCA。(雙分叉占70%,三分叉占20%) M2-腦島段(島葉段) 正位 自膝部發出(6-8個)分支向(后)上,至側裂頂。 側位 6-8個分支向后上,至側裂頂。 M3-側裂段(島蓋段) 正位 額頂分支自側裂頂180度向下;顳葉分支于腦島底部向上。再向外至側裂。 側位 特征性雙曲線。 M4-皮層段(皮層段) 正位 行于大腦表面,顯影重疊。 側位 離開側裂分前中后3組:前組驟然向上或向下;中組逐漸后傾;后組與側裂長軸同行向后。 分組: 前組 眶額動脈:1-3支,行向前上,分布于額葉眶面外側部、額下回及額中回的下部 。 額前動脈: 分出燭臺形分支圍繞額島蓋,到達額葉凸面。供血側裂三角之前的額葉外側面。 兩者供血區常互相重疊。 中組 中央前溝動脈: 多為2支,沿中央前溝或其前方上行,分布于中央前回前部、額中回后部及額下回島蓋的后部。(出現在額葉后部或頂葉島蓋前緣,上行,在中央前溝及中央溝之間分出1或2主支。) 中央溝動脈 :沿中央溝或其前后緣行進,發小支分布于中央前后回的下3/4。(在中央前溝及中央后溝之間走向半球上緣。) 中央后溝動脈(頂前動脈): 沿中央后溝走行,分布于中央后溝下部及緣上回。(再在頂內溝行走。) 后組 供血頂葉大部、部分顳葉、枕葉。 頂后動脈:在側裂溝后端跨過半球凸面,走向后上,走行緣上回前緣(包繞外側溝后端) 角回動脈 :角回(圍繞顳上溝末端),MCA終支,側裂最后上部離開側裂,并跨過顳橫回(顳上回的一部分掩入外側裂溝中,后端為顳橫回)。 顳枕動脈:在顳上溝后行,供血顳上回,再向枕區分支供血給枕葉的外側表面。 顳后動脈:橫過顳上回,呈發卡樣升降然后進入顳上溝。這支血管顳橫過顳中回進入顳下溝,供血顳葉的后部。 顳中間動脈(顳內動脈):橫過顳上回到相應的腦溝內,然后橫跨顳中回終于顳下溝 顳前動脈:通常為M1段的一支,橫過顳葉供血顳上中下回的前外部。 顳極動脈:供血顳極,可為MCA獨立的分支或為顳前動脈發出的分支。 (顳上回緊貼鱗狀縫下面,顳下回緊貼顴弓下面,顳中回與鱗狀縫和顴弓等距。) 供血:豆狀核、尾狀核、內囊上半、外囊、大腦半球凸面前外2/3. M2腦島段 進入側裂轉向后上行于腦島表面止于側裂頂部(M2),正位 自膝部遠側腦島之前再繼續發出分支上行,到達側裂頂部。 側位 6-8個動脈分支走向后上,到達側裂頂部。環狀溝頂端M2最高最內側點即側裂點,延續為角回動脈,兩側的側裂點應對稱,否則可能體積缺失或有腫塊。腦島各袢頂端切線即為側裂三角上界,M2最前支升段為前界,MCA主干為下緣,移位或變形提示顱內腫塊。 M3島蓋段 (額頂分支于環狀溝頂端自下,顳葉分支于腦島底部自上) B分支: 中央支 豆紋動脈 內側組起自起自分叉前M1內側,向上進入前穿質,直接上升通過豆狀核,供血豆狀核、尾狀核及內囊;外側組起自起自分叉前M1外側,向上進入外囊,再彎曲上升至豆狀核之上,轉向內側經基底節供血尾狀核。 皮層支 顳前動脈 起自M1約6mm處(少數起自下干),沿顳尖向前下,不進入側裂,供應顳葉前部。 變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