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23-2024學年福建省11校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試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 材料 維新派、保皇派、立憲派本是一脈相承的政治勢力,因其在不同歷史階段與敵對勢力斗爭的側重點不一樣,形成了三種分稱,各階段的政見、主旨和人們所給予的褒貶也寓于其中。表2所示為某學者對三種分稱所作的歷史解釋。 表2
——整理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 請仿照分稱(1)(2)的政見主旨,撰寫分稱(3)的政見主旨,并結合材料中的一條或多條信息說說你對政治派別名稱褒貶性的認識。 ![]() 【參考答案】 (3)的政見主旨:呼吁開國會和制定憲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批判并打壓革命派。(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認識:政治派別名稱的褒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主張是否順應時代潮流,如維新派、立憲派的名稱,都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趨勢;有的名稱來自政敵,其褒貶色彩受主觀因素影響大,如從革命派的視角看,保皇派明顯帶有貶斥意味;對于政治派別的進步性和保守性,應該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具體分析,如維新派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后強烈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帶有明顯的進步色彩,而保皇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后,仍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則滯后于時代潮流;名稱的褒貶,代表的是過去的人們對這一派別的認識(或刻板印象),不能用標簽化或臉譜化的思維看待派別中的具體歷史人物,如維新派和保皇派的核心梁啟超在民國建立后,反對袁世凱稱帝,堅定捍衛共和制度。(6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8-歷史(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