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討論 影像表現:左側脛骨下端骨皮質不連續,見明顯骨折改變,遠折端骨骺及部分干骺端骨塊一同向內后方移位,另左側腓骨下端亦見明顯骨折改變。余骨未見明顯骨折征象,鄰近軟組織腫脹。CT為手法復位后檢查,顯示脛骨下端骨折線走形顯示清楚,脛骨遠端骨骺及干骺端骨塊整體與脛骨近側折端相對關系顯示較好。 最終診斷:左側脛骨下端骨骺損傷(Salter-Harris II型),左側腓骨下端骨折。 骨骺損傷:Salter和Harris提出了累及兒童骺板的骨折分類,該分類基于骨折的影像學表現和累及骺板的情況而定。 I型:骨折為經過骺板的單純性骨骺分離,分離一般發生在生長板的肥大層,軟骨的生長帶留在骨骺一側,多不引起生長障礙。嬰幼兒骺板軟骨層較寬,容易發生骨骺分離。唯一x線表現可能是骨化中心移位。復位容易,預后較好。(除股骨頭骨骺分離,骨骺動脈損傷,預后不佳)。完全移位的I型骨折,也有很高的生長阻滯風險 II型:骨骺分離伴干骺端骨折(Thurston-Holland征),是骨骺損傷最多見的,占48.2%,好發橈骨遠端、肱骨近端、脛骨遠端,多發生在10-16歲兒童,復位較易,預后較好。本例脛骨遠端骨折,遠端干骺端骨折塊連同骨骺一起向內后方移位,符合II型骨骺損傷,復位也較容易,因為未累及生長板,愈合也相對較好。 III型:骨折線經過骺板及骨骺,累及到關節面,骨折移位引起關節面不平整。該型屬于關節內骨折,多發生在脛骨遠端內側或外側、肱骨遠端外側。無移位關節面平整,預后良好。一般關節面移位超過2mm,是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指征。 IV型:骨骺和干骺端骨折。骨折線經過干骺端、骺板以及骨骺,累及到關節面。該型也較多見,占骨骺損傷的30.2%,由于骨折線穿過生長板,所以容易引起發育障礙、成角畸形和關節畸形,多為魚尾狀畸形。此型多見于10歲以下的肱骨外髁及年齡較大兒童的脛骨遠端,此型大多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 V型:骺板壓縮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少見,占1%,大多發生在膝關節和踝關節(只有一個方向活動),容易發生骨骺早閉、生長停滯,逐漸出現骨骺變形及關節畸形。早期X線常表現為陰性結果,一般為回顧性診斷。 雖然I型和II型骨折可以保守治療,但由于關節內骨折的特性以及存在非解剖復位的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的可能。大部分III和IV型骨折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應盡量避免內固定穿過骺板,否則盡可能選擇最小直徑的光滑克氏針,且一旦骨折穩定后盡早除去。無論何種類型的損傷,都要告知患兒家長有生長紊亂的可能,任何累及到骺板的骨折都有長期隨訪的必要。 |
|
來自: zskyteacher > 《影像醫學(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