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女真, 先后崛起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在三百余年的歲月里, 他們參與過戰亂與紛爭, 他們見證了和合與交流, 把斑斕多彩的審美藝術融進遼闊的土地, 將異彩紛呈的建筑文化匯入寬廣的血脈, 締造出一座座巍然肅穆的塔寺神廟, 創作出一部部雄偉壯闊的曠世之制。 在繼承開拓中, 能工巧匠們, 帶著民族共同的信仰, 懷著祖先相同的使命, 走向更加遙遠、生生不息的美好未來。 本期走進遼金建筑, 一覽中華文化中多元、傳承、創新的 價值符號。 公元10世紀末至13世紀末的三百年間,中國正處于一個多民族政權對峙的歷史時期。當時,代表漢族政權的宋、契丹族政權的遼、女真族政權的金、黨項族政權的西夏,曾先后并存。遼、金相繼雄起于中國北方,長期占據中國北部疆域,與兩宋對峙。遼、金在與宋朝的和戰相交中,不斷吸收中原建筑技術,并且融入本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審美特征,開創了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遼金時期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時期,在建筑裝飾上折射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中原文化相容相吸的特點。 01遼代建筑 雄偉壯闊 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社會、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曾被歷史學家陳寅恪稱之為:“華夏文明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柔和絢麗而富于變化。比起同期偏向秀麗纖巧的北宋建筑,遼代留存下來的建筑一般都有著簡約明了、恢宏大氣的基本特征,其風格繼承和保留了更多晚唐北方的建筑基因。這是因為契丹原為游牧民族,文化相對落后,而唐朝開放包容的特質,為契丹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所以,自唐末起契丹就開始吸納先進的漢族文化,逐漸強盛,并不斷向南擴張。公元10世紀初,契丹入主中原,建立遼國。五代時得燕云十六州,進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形成與北宋對峙的局面。因而,遼在保留本族文化因子的基礎上又繼承糅合了大量唐文化以及相鄰北宋、渤海和高麗文化的成分,形成獨具特色的契丹文化。 遼代的建筑藝術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激蕩和民族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孕育而生。此時的木構建筑滲透著粗獷豪放、古樸遼闊的氣韻,用材偏大,斗拱雄健碩大,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曲線剛勁有力,細部手法簡潔樸實,雕刻較少,給人端嚴莊重之感。如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等。 ![]() 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模型 ![]() 遼寧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網絡圖) 遼代的建筑材料以磚、石、木為主,其中遼代佛塔多以磚石堆砌,以實心結構為主,多密檐式塔,樓閣式塔較少,且密檐式塔別具一格,外觀多飾有屋檐、門窗、額枋、柱等仿木構建筑的形象,這與宋樓閣式磚石塔的仿木化異曲同工。塔身雕刻較多的佛教故事內容,沉淀著濃郁的佛教文化內涵。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天寧寺塔、靈丘覺山寺塔、渾源圓覺寺塔等。而遼代的木構佛塔僅存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一例,它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最古老、最完整的樓閣式木塔。它不僅造型完美,而且技術先進,采用的筒體結構使其在經受過多次大地震后仍能巋然屹立,證明了當時中國建筑所達到的領先世界的技術水平。 ![]() 渾源圓覺寺塔 ![]() ![]() 渾源圓覺寺塔(局部) ![]() 靈丘覺山寺塔(網絡圖) ![]() ![]() 靈丘覺山寺塔(局部)(網絡圖) ![]()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模型 遼代的磚石建筑除佛塔外,另一特色體現在遼墓的墓室平面上,除方形、六邊形、八邊形墓室外,還發現了圓形的墓室平面,這可能和契丹人居住的“穹廬”氈包有關。 02金代建筑 工巧柔麗 女真貴族統治下的金朝在占領中國北部地區之后,吸收宋、遼文化,并逐漸融合。在建筑方面,金朝統治者崇尚奢侈之風,并且征用大量漢族工匠,所以金式建筑既承襲遼國雄健宏闊的傳統,又在建筑的裝飾風格上更趨向于宋代富麗堂皇的樣式,雕鏤繁復細密,色彩鮮亮明快,形成了既與遼國建筑相似,又與宋代建筑接近的建筑風格。同時,金代建筑還展露著自身的風貌與特點,主要體現在:屋頂的式樣多見九脊歇山式,翼角平直稍翹;屋瓦通常采用黃、綠、藍、灰等顏色,以兩色剪邊、兩邊鑲嵌式為主;門窗裝飾更加多元,花紋精麗,富于動感;屋面坡度加大;采用更多的大跨度復梁;在宮殿周圍和宮殿之間設計較多的回廊等。如大同善化寺普賢閣、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等,都是金代宮殿廟宇的經典代表。 ![]() 大同善化寺普賢閣模型 ![]() 朔州崇福寺彌陀殿(網絡圖) 金代建筑以磚石結構為主,磚塔的總體輪廓趨于挺秀,多數為密檐式塔,采用因襲古制的建造手法,有平面方形、外形仿唐、建材和內部結構仿宋的磚塔,如河南洛陽白馬寺齊云塔、沁陽天寧寺三圣塔、三門峽寶輪寺舍利塔;也有八角形仿遼式的磚塔,如內蒙古寧城金塔。塔體的佛像雕飾沒有遼塔多,但雕工更為精巧、細膩,呈現出更高的藝術水準。 ![]() 河南洛陽白馬寺齊云塔(網絡圖) ![]() 內蒙古寧城金塔立面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2003年版) 金代的磚石建筑除磚塔外,還包括金代的磚石墓墓室。在宋代仿木構建筑的基礎上,墓室結構更為復雜,雕刻更為華麗,出現了磚雕仿木構的基礎上再加精致木裝修的做法,同時加入大量的磚雕剔地突起花卉、動物、家具、建筑、墓主人圖像等裝飾,雕磚技巧大大超過北宋時期。 03異曲同工 成就非凡 遼承唐風,金隨宋制,多民族、多風格的建筑共存,成為遼金時期建筑風格的特點。這些建筑既具有個例所特有的獨特性,也具有整齊劃一的共性特征,如建筑的基本布局、主體風格、建筑技法等方面存在著共同特點: (1)坐西朝東的建筑格局。這種布局體現了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尚東、貴日的習俗,例如大同的華嚴寺,北京的戒臺寺、大覺寺,金上京(阿城)的皇帝寨、寶勝寺等。 ![]() 山西大同上下華嚴寺總平面圖(坐西朝東) (《柴澤俊古建筑文集》,1999年版) (2)單體建筑平面中采用減柱造和移柱造的手法。減柱移柱法的運用不但增加了建筑內部的空間感和通透感,而且節約了建筑成本。這種調整內部空間的手法,在宋代《營造法式》中完全沒有記載,在宋式建筑實例中也十分罕見,是遼金建筑的獨特做法。據推測是由于遼金統治階級崇尚禮佛,對佛殿及佛寺的空間追求廣闊,于是建筑工匠采取了減柱法和移柱法以擴大佛壇前部的禮佛空間面積,且便于布列佛像。現存減柱做法最早遺構為遼寧省義縣建于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的奉國寺大殿。 ![]() 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平面減柱造圖 (《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2003年版) (3)斜拱的應用。斜拱是遼金建筑的一大創新,主要作用在于裝飾和承挑出檐。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與梁枋成垂直方向,迄今為止在遼金遺構中發現了與立面成45度或60度的斜拱。如山西應縣木塔斜拱、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斜拱、山西朔州崇福寺斜拱等。這種建筑構件作用簡捷有效,在建筑立面較大的開間處,宋式建筑往往需要兩朵補間鋪作來支撐,而同等條件下遼金建筑只用一朵斜拱即可勝任。斜拱在宋式建筑中并未出現過,《營造法式》中也只字未提,并且除山西境內的一些地區外,這種形式的斗拱在遼金之后基本絕跡。由此可推知,斜拱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傳統住所中的某種成角度的支撐構件,并結合中原斗拱的技法而最終形成。隨著建筑形式的變化,斜拱逐漸繁復化,裝飾性越來越強,功能性愈加淡化。這種變化一方面可能與遼金兩朝與游牧生活的漸漸疏遠有關;另一方面,可能是金不斷吞并北宋疆域,使得漢地建筑的影響愈發深刻,最終淘汰了這種民族特色的建筑構件。 ![]() 山西朔州崇福寺斜拱 金代 (網絡圖) ![]()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斜拱 金代 (《中國建筑藝術史(上)》,1999年版) (4)另外,遼金建筑技術中許多細微的變遷,如插昂的漸漸推廣、耍頭形式的變化等,都是受宋式建筑影響的明證。所以,遼金建筑受宋式影響的演變過程事實上也是一部遼金王朝與宋王朝的技術交流史。 ![]() 插昂、耍頭示意圖(網絡圖) 遼金建筑在我國古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繼承和發展前代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還加入了自已的創新,對后世建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 一座座巧奪天工的遼金建筑,像一個個矗立在時間長河中的戰士,歷經風雨剝蝕,依舊巍然屹立,以偉岸挺拔的身姿,窮諸巧麗的藝術,訴說著古老而動人的故事,見證著人類超凡的智慧與精神力量。 資料來源: [1] 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柴澤俊:《柴澤俊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 潘谷西:《中國建筑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4] 蕭默:《中國建筑藝術史(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
|
來自: 我心飛翔gvqwh5 >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