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作用、現起、近因色蘊品: (一)地界相(指特相):硬;僵硬。作用(亦作味):支持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F起 :接受;比喻 同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住于其上。近因(亦作足處):其它三界。 (二)水界(相:流動。作用:增大其它俱生色法?,F起: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諸色黏著。近因:其它三界。 (三)火界(相:熱或冷。作用:使到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成熟。現起:使到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柔軟。近因:其它三界。 (四)風界(相:支持;令僵硬。作用:推;導致移動?,F起: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其它三界。 (五)眼凈色(相:一、準備讓色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凈。二、以色愛(欲見色所緣)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之凈。作用:牽引心路過程至色所緣。現起:作為眼識的依處。近因:以色愛作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六)耳凈色(相:一、準備讓聲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凈。二、以聲愛(欲聽聲所緣)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之凈。作用:牽引心路過程至聲所緣。現起:作為耳識的依處。近因:以聲愛作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七)鼻凈色(相:一、準備讓香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凈。二、以香愛(欲嗅香所緣)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之凈。作用:牽引心路過程至香所緣。現起:作為鼻識的依處。近因:以香愛作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八)舌凈色(相:一、準備讓味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凈。二、以味愛(欲食或飲味所緣)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之凈。作用:牽引心路過程至味所緣?,F起:作為舌識的依處。近因:以味愛作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九)身凈色(相:一、準備讓觸所緣撞擊的四大種之凈。二、以觸愛(欲觸觸所緣)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之凈。作用:牽引心路過程至觸所緣?,F起:作為身識的依處。近因:以觸愛作為因緣的業生四大種,即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 (十)色所緣(相:撞擊眼凈色。作用:一、作為眼識的目標;以所緣緣力支助眼識(功用作用)。二、具有支持眼識的所緣緣力(成就作用)。現起:作為眼識之境。近因:同一粒色聚里它所依靠的四大種。 (十一)聲所緣(相:撞擊耳凈色。作用:一、作為耳識的目標;以所緣緣力支助耳識。二、具有支持耳識的所緣緣力。現起:作為耳識之境。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種。 (十二)香所緣(相:撞擊鼻凈色。作用:一、作為鼻識的目標;以所緣緣力支助鼻識。二、具有支持鼻識的所緣緣力?,F起:作為鼻識之境。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種。 (十三)味所緣(相:撞擊舌凈色。作用:一、作為舌識的目標;以所緣緣力支助舌識。二、具有支持舌識的所緣緣力。現起:作為舌識之境。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四大種。 (十四)女根(相:女性。作用:顯示「她是女性」。 現起:(一)女性、(二)女相、(三)女性行為、(四)女性色身之因。 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業生四大種。 (十五)男根(相:男性。作用:顯示「他是男性」?,F起:是(一)男性(二)男相、(三)男性行為、(四)男性色身之因。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業生四大種。 (十六)命根(相:守護俱生的業生色。作用:使到這些俱生的業生色能夠從生起至壞滅之間存在;長命。現起:維持這些業生色存在,直到壞滅。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業生四大種。 (十七)心所依處(相: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作用:作為此二界的依處。現起:支撐此二界。近因:同一粒色聚里的業生四大種。 (十八)段食(相:所吃食物之營養。作用:滋養色法?,F起:以制造食生色維持身體。近因:必須受到它滋養的處色。 (十九)空界(相:劃定色聚的界限。作用:顯示色聚的邊際?,F起:一、色聚的界限。二、四大種不接觸。三、色聚之間的孔隙。近因:應被區劃的色聚。 (二十)身表(相:由心生風界所帶動的往、還、屈、伸等動作,令到俱生色身穩定或移動。風界之力過強的心生大種。作用:通過動作表示自己的意志。現起:作為身體轉動之因。近因:心生風界。 (廿一)語表(相:由于能制造語音的地界互相撞擊,而有語言的表達。地界過強的心生大種。作用: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志。現起:作為語言之因。近因:心生地界。 (廿二)色輕快性(相:一、真實心生色的不重與不遲鈍。二、真實時節生色的不重與不遲鈍。三、真實食生色的不重與不遲鈍。作用:去除這些色法的重性?,F起:這些色法輕快地生起及變易。近因:輕快的色。 (廿三)色柔軟性(相:一、真實心生色的不堅固與不粗。二、真實時節生色的不堅固與不粗。三、真實食生色的不堅固與不粗。作用:去除這些色法的堅硬性與粗性?,F起:不對抗身體的一切作業。近因:柔軟的色。 (廿四)色適業性(相:一、真實心生色的適業性。二、真實時節生色的適業性。三、真實食生色的適業性。作用:去除不適業性?,F起:這些色法的不弱狀態。近因:適業的色。 (廿五)色積集(相:一、一期生命中真實色法的起始。二、成長至諸根具足。作用:令色法生起?,F起:一、起始。二、色圓滿地生起。近因:生起之色法。 (廿六)色相續(相:在諸根具足之后,真實色法持續不斷地生起。作用:隨順一個接一個地連續結合?,F起:持續而不間斷地生起。近因:無間斷、隨順結合的色法。 (廿七)色老性(相:真實色法成熟與老化。作用:導致壞滅、死亡。現起:猶如陳谷,雖不離色的自性,但已失去新性。近因:成熟的色法。 (廿八)色無常性(相:真實色法完全壞滅。作用:令到真實色法消失,即滅盡住時的色法?,F起:真實色法滅盡。近因:滅盡的色法。 識蘊品 (一)識蘊(相:識知目標(所緣);「擁有」目標。作用:領先識知目標。現起:與后生心連接,以便名相續流不會中斷。近因:名色(在無色界則只有名)。 (二)結生心(相:識知或取前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即業或業相或趣相。作用:連結二世,即連結前世與后世的名相續流。現起:二世連結,即前世與后世的名相續流連結。近因:相應心所與依處色。 (三)有分心(相:識知或取前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即業或業相或趣相。作用:有(意即生命)之因,以便在一期生命中的前后名相續流不會中斷。現起:連結心路過程,以便心路過程之間沒有間斷。近因:相應心所與依處色 (四)五門轉向:唯作意界(相:識知或取色所緣等目標,在眼識等五識之前生起。作用:注意或省察一所緣。換言之即是舍棄舊目標,即有分心的目標,以便轉換成另一個心境。現起:面對目標(如色所緣)。近因:有分斷由于五門轉向并不能同時識知所有五所緣,所以在禪修時,禪修者必須各別地辨別它們,即:取色所緣為目標的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取聲所緣為目標的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取香所緣為目標的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取味所緣為目標的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取觸所緣為目標的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五)眼識(相: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依靠眼所依處而生起。作用:只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現起:面對色所緣。近因:取色所緣為目標的五門轉向心之滅盡。 (六)耳識(相:識知或取聲所緣為目標;依靠耳所依處而生起。作用:只識知或取聲所緣為目標?,F起:面對聲所緣。近因:取聲所緣為目標的五門轉向心之滅盡。 (七)鼻識(相:識知或取香所緣為目標;依靠鼻所依處而生起。作用:只識知或取香所緣為目標。現起:面對香所緣。近因:取香所緣為目標的五門轉向心之滅盡。 (八)舌識(相:識知或取味所緣為目標;依靠舌所依處而生起。作用:只識知或取味所緣為目標?,F起:面對味所緣。近因:取味所緣為目標的五門轉向心之滅盡。 (九)身識(相:識知或取觸所緣為目標;依靠身所依處而生起。作用:只識知或取觸所緣為目標?,F起:面對觸所緣。近因:取觸所緣為目標的五門轉向心之滅盡。 (十)領受:果報意界,舉眼門心路過程的領受為例子。相: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隨眼識之后生起。作用:領受色所緣。現起:領受色所緣的狀態近因:眼識之滅盡。由于領受并不能在同一心識剎那里識知所有五所緣,所以在禪修時,禪修者必須各別地辨別其它取不同所緣為目標的領受,即:耳門心路過程里,取聲所緣為目標的領受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鼻門心路過程里,取香所緣為目標的領受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舌門心路過程里取味所緣為目標的領受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身門心路過程里,取觸所緣為目標的領受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十一)推度:無因果報意識界。相:識知或取六所緣為目標。作用:推度或審察目標?,F起:推度目標的狀態。近因:心所依處。禪修者必須各別地辨別,取不同所緣為目標的推度,即:取色所緣、取聲所緣、取香所緣、取味所緣、取觸所緣、取法所緣為目標的推度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十二)確定:通一切唯作意識界。相:識知或取六所緣為目標。作用:確定五門的目標;省察意門的目標。現起:確定五門目標的狀態;省察意門目標的狀態。近因:五門無因果報意識界(即推度)之滅盡;意門有分之滅盡眼門心路過程的確定心,相: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作用:確定色所緣為可喜或不可喜等等。現起:確定色所緣的狀態。近因:推度心的滅盡。禪修者必須也各別地辨別取其它所緣為目標的確定心,即:耳門心路過程里,取聲所緣為目標的確定心、鼻門心路過程里,取香所緣為目標的確定心、舌門心路過程里,取味所緣為目標的確定心、身門心路過程里,取觸所緣為目標的確定心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十三)一、速行心(相:無可指責;有善果。作用:破除不善。現起:清凈的狀態。近因:如理作意?;蛘撸捎谒鼘箲苤肛煹牟簧疲裕合啵簾o可指責。作用:清凈?,F起:有好的果報。近因:如理作意。二、速行(不善)相:應受指責;有惡果。作用:無益;帶來惡果。現起:污染心的狀態。近因:不如理作意。或者,由于不善法確實應受指責,所以:相:應受指責。作用:有污染心的狀態?,F起:有苦的惡果。近因:不如理作意 (十四)彼所緣(舉眼門心路過程為例子)相:識知或取色所緣為目標。作用:取速行的目標為目標?,F起:取速行的目標為目標之狀態。近因:速行之滅盡。禪修者必須也各別地辨別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與意門心路過程的彼所緣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十五)意門轉向(意門心路過程)即舍俱無因唯作意識界。相:識知或取六所緣為目標。作用:省察出現于意門的目標?,F起:省察出現于意門的目標之狀態。近因:有分斷。禪修者必須各別辨別取不同所緣為目標的意門轉向,即:取色所緣為目標、取聲所緣為目標、取香所緣為目標、取味所緣為目標、取觸所緣為目標、取法所緣為目標的意門轉向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十六)(阿羅漢)生笑心(相:識知或取六所緣為目標。作用:通過功用令到阿羅漢對非殊勝的目標(例如白骨鬼)微笑?,F起:導致微笑的狀態。近因:心所依處。注:由于此心只在阿羅漢心中生起,所以只有阿羅漢才能辨明它。 (十七)死亡心(相:識知或取前世臨死速行的目標為目標,即業或業相或趣相。作用:轉世?,F起:轉世之狀態。近因:一、若死亡心在速行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速行之滅盡。二、若死亡心在彼所緣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彼所緣之滅盡。三、若死亡心在有分之后生起,其近因即是有分之滅盡。 受蘊品 (一)樂受(相:體驗可喜觸所緣。作用:增長相應法?,F起:身體之愉樂。近因:身根,即身凈色。 (二)苦受(相:體驗不可喜觸所緣。作用:減弱相應法?,F起:身體遭受痛苦的狀態。近因:身根,即身凈色。 (三)悅受(相:體驗自性可喜或造作至可喜的所緣。作用:通過自性或造作去體驗可喜的所緣。現起:內心愉悅之狀態。近因:心與心所之輕安。注:自性可喜所緣的本性是可喜的。造作至可喜所緣則須經過一番造作才變為可喜,譬如自性不可喜的蝦醬,在煮炒過后變為可喜。悅受的另一個定義:相:令相應法樂于所緣。作用:增長相應法?,F起:內心的愉悅。近因:心與心所之輕安。注:第二種定義尤其是指與剎那定、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觀智相應的悅受(即心的樂受)。第一種定義可用于一切悅受,但貪根悅受的近因不可能是輕安,而是依處、所緣、相應法三者之一。 (四)憂受(相:體驗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緣。作用:體驗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緣之狀態?,F起:內心遭受痛苦。近因:心所依處。注:體驗自性不可喜所緣為不可喜是憂受。外道把自性非??上驳乃墸ㄈ绶鹜樱┮暈椴豢上?,這是造作至不可喜所緣。由于外道的邪見與邪思惟可喜所緣變成不可喜所緣。通過造作去體驗所緣為不可喜是憂受。 (五)舍受(相:體驗自性舍或造作至舍的所緣。作用:不太過增長或減弱相應法?,F起:平靜的狀態。近因:沒有喜的心,即喜不相應之心。禪舍= 中舍性(相:中舍。作用:對殊勝的樂亦置之不顧?,F起:對殊勝的樂保持中舍。換言之,它導致相應法對殊勝的樂保持中舍。近因:厭離喜,即克制喜。不苦不樂 = 舍受 = 第四禪之舍相:體驗跟可喜和不可喜所緣相反的中可喜所緣。作用:處于中舍?,F起:是不顯著的受。近因:樂的離去,即無樂的第四禪之近行。 想蘊品 想心所(相:在心里作標志或印記,知道目標之間的差別,譬如「褐色」、「金色」等等。作用:一、通過以前所作的標志認得相同的所緣。二、知道記號,這令心以后能夠再次認得「即是這個」(如木匠在木板上所作的記號)現起:一、心所注意的記號;根據該記號或相去注意目標。二、不深入地取目標;不取目標太久。近因:目標的顯現。(如鹿看到用草造成的假人時,會想象它為人) 行蘊品 通一切心心所(5心所 + 受 + 想 = 7) (一)觸(相:接觸目標。作用:目標與識的撞擊?,F起:一、因依處、目標與識集合而生起。二、導致受生起。近因:出現于諸識之門的境。 (二)思(相:催促或發動相應法朝向目標。作用:集合(以便相應法不會紊亂)。現起:指導。近因:一、依處。二、目標。三、從觸至作意最為顯著的相應法。 (三)一境性= 定(相:一、作為首領。二、穩定于目標,不散亂。三、是相應法對目標不散亂之因。作用:統一俱生法?,F起:一、平靜;寂止。二、智(果)生起之因。近因:多數是樂受。 (四)命根(相:維持相應名法。作用:令到俱生名法能夠從生起至壞滅之間存在。現起:維持俱生名法存在,直到壞滅。近因:應受維持的名法。(五)作意(相:推動或指揮相應法朝向目標。作用:把相應法與目標連接起來。現起:面向目標。近因:目標。 六雜心所 (一)尋(相: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作用:全面地撞擊目標?,F起:把心導向目標。近因:目標(或目標+依處+觸)。 (二)伺(相:重復地省察目標。作用:重復地把相應名法置于目標?,F起:把心鉤住目標。近因:目標(或目標 + 依處 + 觸)。 (三)勝解(相:確定目標。作用:對治對目標猶豫?,F起:確定或決定。近因:另一個需要抉擇的目標。 (四)精進(相:努力或能忍受所面對的任何苦。作用:支持或穩固相應名法。現起:不放棄。近因:一、悚懼智(在《增支部一集》,佛陀說:有悚懼智者能正確地精進)二、精進事。悚懼智:生之厄難,即結生生起的苦難老之厄難,即老的苦難。病苦。死苦。墮惡趣之苦。過去生死輪回為基因之苦。未來生死輪回為基因之苦。尋食苦,即在今世為了尋食與財富之苦。省察這八項時,與愧相應地生起的智是俱愧智,亦名為悚懼。由于具有此悚懼智者多數會很熱忱且精進地修善,如布施、持戒、禪修等等,因此悚懼智是導致精進的近因。精進事:遠行之前。遠行之后。工作之前。工作之后。生病時。病愈后。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時。得到許多食物時。以上八項任一事發生時,若有如理作意省察智,它即成為精進之因,而稱為精進事。 (五)喜(相:喜歡目標。作用:一、令身與心喜悅。二、散播勝心生色至全身?,F起:身與心的喜悅。近因:目標(或目標 +依處 + 觸)。 (六)欲(相:欲作。作用:尋找目標?,F起:要目標;需要目標。近因:所希求的目標。 十四不善心所 (一)癡(相:一、心盲目;無法如實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二、或無智,即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作用:一、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二、覆蔽究竟法的真實性?,F起:一、導致錯誤的修行,或沒有正確的修行。二、令慧眼盲目。近因: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標(究竟法)為常樂、我、凈等。 (二)無慚(相:不厭惡惡行,或無恥于惡行。作用:無恥地為惡?,F起:不退避于造惡。近因:不尊重自己。 (三)無愧(相:不害怕惡行。作用:無懼地為惡?,F起:不退避諸惡。近因:不尊重他人。 (四)掉舉(相:心不平穩(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作用:心不穩定(如被風吹動的旗)?,F起:混亂。近因: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五)貪(相:執著目標為我的。作用:黏著目標。現起:不能舍棄目標。近因:認為諸結之法有樂味。 (六)邪見(相:錯誤地作意究竟法為常、樂、我、凈。作用:錯誤地認為究竟法是常、樂、我、凈。現起:錯誤地理解究竟法為常、樂、我、凈。近因:不想見圣者,如佛陀等等。 (七)慢(相:驕傲。作用:高舉自己;稱贊、奉承相應名法?,F起:欲自我標榜。近因:與見不相應的貪。 (八)瞋(相:粗野。作用:一、如遭受蛇毒之苦令自己掙扎與顫動。二、或如遭受蛇毒之苦是身體的掙扎與顫動。三、怒燒(瞋的)心所依處或身心如森林大火。現起:毀壞身心;或毀壞自己與他人的福利。近因:九或十種瞋怒事:當想到「 過去他曾做了對我不利的事 」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現在他正在做對我不利的事」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將會做對我不利的事」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過去他曾做了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時,而感到生氣?!脯F在他正在做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將會做對我親愛的人不利的事」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過去他曾利益我的敵人」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現在他正在利益我的敵人」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會利益我的敵人」時,而感到生氣。對不應生氣之事感到生氣,即無理之怒。無理之怒即毫無理由地生氣《殊勝義注》里提及無理之怒 :想到「 雨下得太多了 」而感到生氣。想到「沒有下雨」而感到生氣。想到「 天氣太熱 」而感到生氣。想到「 天氣不熱」而感到生氣。想到「起風了」而感到生氣。想到「沒起風」而感到生氣由于不想掃地而對掉在地上的樹葉感到生氣。由于風太強,使到自己不能整齊地穿袈裟,而感到生氣。由于不小心踢到樹樁跌倒,而對它感到生氣?!陡臼桠n》提及另外九種無理之怒:當想到「過去他不曾利益我」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現在他沒有利益我」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不會利益我」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過去他不曾利益我親愛的人」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現在他沒有利益我親愛的人」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不會利益我親愛的人」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過去他不曾導致我的敵人遭受損失」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現在他沒有令到我的敵人遭受損失」時,而感到生氣。當想到「未來他不會令到我的敵人遭受損失」時,而感到生氣。 (九)嫉妒(相:嫉羨他人的成就。作用:不喜他人的成就?,F起:不能忍受看到他人成就;背向他人的成就。近因:他人的成就。 (十)慳(相: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作用: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F起:一、怨恨與吝嗇(因為不樂于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二、或導致不樂、不喜與痛苦。近因:自己所得。 (十一)追悔(惡作)相:追悔。作用: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現起:不斷憶起時感到后悔,或心感到不快。近因: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十二)昏沉(相:不努力;不精進。作用:去除精進?,F起:心的消沉,或辦事的精進力退減。近因:對導致怠惰的所緣起不如理作意。 (十三)睡眠(相:心所的不適業。作用:閉塞識門,或令相應法沉滯。現起:一、退離目標。二、昏昏欲睡。近因:對導致怠惰的所緣起不如理作意 (十四)疑(相:對八事懷疑。作用:對八事起動搖?,F起:一、導致對八事猶豫不決。二、有多種立場。近因:對懷疑八事起不如理作意。對以下八事懷疑:真實佛。真實法。真實僧伽。戒定慧三學。過去世,即過去五蘊。未來世,即未來五蘊。過去世與未來世,即過去與未來五蘊。緣起。 二十五美心所 (一)信(相:一、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二、對當信之事有信仰與信心。作用:一、使到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清楚。二、引發自己與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有信心,而不會退減,也不退避?,F起:一、相應名法對當信之事不迷蒙二、無疑、無不如理作意,以及不猶豫地確定當信之事,或使到對當信之事作出決定。近因:當信之事。 (二)念(相:一、使到相應法對身、受、心、法四念處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不像葫蘆般漂浮,而是像石塊般沉入水中。二、全心投入于善行。作用:去除會令目標消失的放逸;不令目標消失?,F起:一、守護心,或守護禪修目標。二、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一、強而有力的想。二、或四念處。 (三)慚(相:對惡行感到厭惡。作用:恥于造惡。現起:退避諸惡。近因:尊重自己。 (四)愧(相:對惡行感到害怕。作用:害怕造惡。現起:退避諸惡。近因:尊重他人。 (五)無貪(相:一、心不貪求目標。二、心不執著目標(如水珠不黏住荷葉)。作用:不執著目標為「我的」或「我的東西」。現起:不執著目標。近因:目標(或依處 + 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 (六)無瞋(相:一、不粗野。二、不對抗(如事事皆隨順己意的朋友)。作用:一、去除怨恨。二、去除怒火?,F起:如滿月般清澈與祥如。近因:目標(或依處+目標+觸);或如理作意。 (七)中舍性(相:平衡心與心所。作用:一、防止過多或不足。二、去除偏差(防止心傾向昏沉睡眠或我慢。)現起:中舍。近因:相應名法(或依處+目標 + 觸);或如理作意。 (八)身輕安 (九)心輕安(相:平靜不安的心所與心,或不安心所與心的平靜。作用: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F起:心所與心的寧靜,或心所與心的輕安與不顫動近因:心所與心。 (十)身輕快性 (十一)心輕快性(相:去除心所與心的沉重。作用:破除心所與心的沉重現起:心所與心不沉重。近因:心所與心。 (十二)身柔軟性 (十三)心柔軟性(相:減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作用: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F起: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及無阻礙。近因:心所與心。 (十四)身適業性 (十五)心適業性(相:減除心所與心對善作業的不適應性。作用:破除心所與心對善作業的不適應性。現起:心所與心成功于取某所緣為目標。近因:心所與心。 (十六)身練達性 (十七)心練達性(相:心所與心無疾無病。作用: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F起:心所與心毫無瑕疵。近因:心所與心。 (十八)身正直性 (十九)心正直性(相:心所與心的正直性。作用: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現起:心所與心不狡詐。近因:心所與心。三離心所 (二十)正語(相:不犯惡語。作用:遠離惡語?,F起:不造惡語,即戒惡語。近因:信、慚、愧、知足等等。注:依據情況而以「妄語」、「惡口」「兩舌」等取代「惡語」。 (廿一)正業(相:不犯身惡行。作用:遠離身惡行?,F起:不造身惡行。近因:信、慚、愧、知足等等。注:依據情況而以「殺生」、「偷盜」、「邪淫」等取代「身惡行」。 (廿二)正命(相:不犯邪命。作用:遠離邪命?,F起:不造邪命。如:買賣毒藥、武器、麻醉品、人口、以及供屠宰的動物。近因:信、慚、愧、知足等。 梵住心所:有四個梵住心所,即慈、悲、喜、舍,也稱為四無量。在這四者當中,慈是來自無瞋心所,但并非每個無瞋心所都是慈。由于不是每個無瞋心所都是慈,所以在此再說明屬于慈(尤其是慈心禪那)的無瞋心所。慈(相:希望及致力于諸有情的福利。作用:帶給諸有情利益?,F起:去除瞋恨。近因:以如理作意見有情的優點。 (廿三)悲(相:欲拔除諸有情的痛苦。作用:不忍見他人之苦?,F起:不殘忍,或導致對諸有情不殘忍。近因: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 (廿四)(隨)喜(相:對快樂的有情隨喜;對富裕及有成就的快樂有情隨喜。作用: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現起:對他人的成就無厭惡,或導致去除厭惡。近因:見到諸有情的成就。舍梵?。╱pekkhà = 中舍性)相:對諸有情中舍。作用:平舍地看待諸有情,不憎恨也無喜愛?,F起:減除對諸有情的憎恨與喜愛。近因:自業正見智:此智得見諸有情只擁有自己所造的業為財產,人們不能因為他人之愿而快樂:意即若有人散播慈愛給他,他也不能因此而快樂起來。人們不能因為他人之愿而得以脫離痛苦:他不能因為他人修悲心觀之愿,而得以脫離痛苦。人們不能因為他人之愿而不使已有的財富不退減:他所擁有的財富,不能因為他人修喜心觀之愿,而得以不退減。 (廿五)無癡(慧根=慧)相 :一、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與共相二、毫無瑕疵地徹知究竟法,如神射手般一箭貫穿目標。作用:如油燈般照亮目標(意即驅除遮蔽目標的黑暗愚癡)?,F起:對目標無迷惑(如受到好向導指示森林的途徑)。近因:定。(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此定尤其是觀智的近因。) 緣起品 (一)無明(相:不知究竟法的真實性。換言之即是與知見究竟法真實性的智相反。作用:令到相應法與無明之人愚癡。現起:覆蓋究竟法的真實性。近因:四漏。 (二)行(相:集起;準備造業。作用:造作以便結生生起。換言之即是集合果報(識與名色)或導致果報(識與名色)生起?,F起:它呈現于禪修者之智為思最為顯著。近因:無明。 (三)識(相:識知或取目標。作用:作為名色法的首領?,F起:與前世連結的狀態。近因:行,或依處色與目標。 (四)一、名(nàma =心所)相:傾向或朝向目標。作用:相互地與識相應?,F起:不能各別地分開。近因:識。二、色(相:會有變化、毀壞。作用:色法分散,之間并無結合。(因為它們并沒有相應之相)現起:無記,即非善非不善;或不能取目標的狀態。近因:識。 (五)六處(相:撞擊,或增益心與心所。作用:看、聽、嗅、嘗、觸與識知(這只是個隱喻,是指在各處門生起的識,見《大疏鈔》與《隨疏鈔》)現起:作為五識、意界和意識界進出的處門與依處。近因:名色。眼處(相:準備讓色所緣撞擊,或增益眼門與意門心路過程的心與心所。作用:看色所緣,即取色所緣?,F起:作為眼識的依處;作為眼門心路過程名法進出的處門。近因:名色。禪修者應各別地辨別所有六處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六)觸(相:接觸目標。作用:撞擊目標?,F起:因依處、目標與識三者集合而生起。近因:六處。眼觸(相:接觸色所緣。作用:撞擊色所緣?,F起:因眼所依處、色所緣與眼識三者集合而生起。近因:眼處。禪修者應各別地辨別六觸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七)受(相:體驗目標的感覺。作用:受用目標的感受?,F起:樂與苦的狀態。近因:觸。眼觸生受相:體驗色所緣的感覺。作用:受用色所緣的感受?,F起:樂的狀態(與善果報眼觸生受);苦的狀態(與不善果報眼觸生受)。近因:眼觸。禪修者應各別地辨別六受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八)愛(相:苦之因。作用:非常樂于目標和界?,F起:心不滿足于目標和界。近因:受。禪修者應各別地辨別六愛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色愛至法愛) (九)?。ㄏ啵簣倘∧繕恕W饔茫阂詯垡婂e誤地注意目標之后,不放下目標現起:一、屬于強烈的愛(欲?。?。二、邪見(其余三種?。?。近因:愛。四種?。河。簶O強烈地執取五根所緣與界(即欲界)。見取:極強烈地執取種種邪見(除去我論見與戒禁取見)。戒禁取:極強烈地執取邪行,如學狗、學牛、裸行等,以為這樣修能夠令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以及清凈自己的煩惱。我論?。簶O強烈地執取我論,即至上我(=造物者)與靈魂我(=被造者),或者二十種身見。 (十)有(注:對于業有與生有,注釋把它們作為一體來解說。為了方便智未成熟者,在此說明對它們各別的辨法:(A)業有(相:是業,即業生起作用:引生生有?,F起:善與不善法。近因:取。(B)生有(相:業果;是業的果,即業果的生起。作用:因為業而生起?,F起:無記果報(不善不惡)。近因:取。 (十一)生(相:在一期生命中,諸蘊的首次生起。作用:有如轉輪,給予有情具有諸蘊的一世?,F起:與前世無間隔地在今世諸蘊生起的狀態,或種種苦果的生起。近因:業有。注:在一期生命中,首次生起的諸蘊是結生蘊因此注釋說生的相是首次生起。 (十二)一、老(相:一期生命中諸蘊的成熟與老化。作用:趣向死亡?,F起:失去青春。近因:生。二、死(相:更換一世的諸蘊。作用:一、分隔一世的諸蘊;令到分開。二、一世的諸蘊終結與分離?,F起:與今世分離的狀態。近因:生。愁(相:內里在燃燒,或心發愁。作用:徹底地燃燒心?,F起:對失去親戚等處境不斷地發愁。近因:面對不可喜目標,例如失去親戚等。悲(相:不斷地哭泣;出聲痛哭。作用:宣說功德與過失。現起:有悲的有情,或心的不穩定與旋轉,或導致混淆與暈轉的心。近因:面對不可喜目標,例如失去親戚等??啵╠ukkha)= 身苦( kàyika dukkha )即與「苦俱身識」相應的「受」是苦。(選出它的苦受來辨別。)相:令身體遭受苦楚。作用:令到缺乏智慧者內心不快。現起:身體的痛苦。近因:能帶來此苦的不可喜目標。憂( domanassa )= 心所之苦(相:令心遭受苦楚作用:令與瞋相應的心煩燥?,F起:內心的痛苦。近因:能帶來此憂的不可喜目標。惱(能帶給面對失去親戚等的有情,內心極度痛苦的瞋是惱。(這即是說它并不是憂受 domanassa vedanà。)有些論師說 它是行蘊、是十四不善心所的其中之一。相:徹底地燃燒內心,或不正常地執著失去的親戚等。作用:導致悲嘆?,F起:身與心投入于目標,如失去親戚;或導致身與心投入于目標,如失去親戚。近因:面對不可喜目標,例如失去親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