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這個名字在中國極為常見,百度百科上就有257個不同的人物詞條,涵蓋女排運動員、書法家、政界人士、秦腔、越調演員、律師、教授等各行各業,遍布全國各地。然而,加上“作家”、“新疆”兩個標簽,就有了獨特的李娟,她的文字讀來雖樸實,卻充滿樂趣,一讀就很容易陷進去。 王安憶對她的評價是:“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制造出喧嘩。” 對于某些原著作品,我總有一份特別的鐘愛,以至于不愿看改編的影視作品的,擔心破壞我心中已有想象畫面。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便是如此。讀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之后,我繼續讀《阿勒泰的角落》,這讓我產生了觀看其改編劇的念頭。 李娟的作品以散文形式呈現,我好奇這些散文故事如何被改編成劇集,并贏得高度評價。我期待看到女性導演、編劇如何將李娟筆下的女性故事呈現在屏幕上,用影像捕捉文字中的情感和景象。 改編劇中,李文秀(以李娟為原型)對寫作充滿熱情,參加了作家劉老師的簽售講座,并求教如何成為作家。劉老師建議:“有天分的作家通常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和明確的書寫對象。如果你不知道從何開始,應該先去上學。如果不打算上學,那就從自己的生活寫起,去愛,去生活,去受傷。” “上大學”和“記錄自己的生活”,李文秀選擇了后者,早早退學,因為她在學校找不到樂趣。劇中的劉老師原型,正是現實中李娟的伯樂,新疆作家劉亮程。 劇中感人的一幕是,李文秀被解雇后,提著行李走在樓道里,看到墻上掛著的先鋒女性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照片歪了,她刻意停下來,細心地扶正。這個細節讓我感動,它象征著一個女孩對成為作家的夢想。 李娟的夢想最終成真,她在《阿勒泰的角落》的序言中寫道:“尤其滿意的是,這一回書的封底再沒有貼名人薦語了……感到這才是一本真正屬于自己的書。” 李娟在書中描寫的哈薩克族人,打破了我們對這個游牧民族的刻板印象。她強調,“當地人禮性很重”,即便是日常的互訪,也少有空手上門的,正式的拜訪或宴會更是要精心挑選禮物。 我第一次對哈薩克族有了直觀認識是在我第一次去新疆旅行時。天池作為新疆的標志性景點,我自然不會錯過。那時,盡管沒有現在這么多的網紅打卡點,但我還是在天池遇到了幾家出租民族服裝的攤位。出于好奇,我租了一套,價格合理,用手機就能輕松拍攝。 由于我是獨自旅行,出租服裝的大姐熱心地教我擺出一些當地的舞蹈動作,并幫我拍照。盡管她不會漢語,但我們通過手勢和表情也能交流。我不停地夸贊:“維吾爾族的服裝真好看,你們的舞蹈也很美。”這時,一位懂普通話的年輕姑娘回來了,她糾正我說,她們是哈薩克族,我穿的是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這次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好奇非常膚淺。我從小就對民族服裝、飾品、舞蹈和文化充滿興趣,但卻未曾深入了解。那次之后,我再也沒有在景點穿當地服裝拍照,因為我渴望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民族的文化和故事,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賞。 李娟的文字對我有種魅力,那就是她的非虛構文學作品能夠喚起我對生活的無限回憶,激發表達和記錄生活的欲望。她的文字溫暖而真摯,讓我渴望像她一樣,用文字傳遞自己的生活點滴。 這幾天一直讀李娟的文字,寫自己的故事。這天晚上,我下樓吃晚餐,順便散步放松。很巧,沒走多遠便發現一家新開的新疆烤串店,老板是新疆人,正值試營業,烤串和啤酒都有買一送一的優惠。新鮮的肉串擺放在路旁的冰柜里,看著就讓人垂涎。 連續兩天沉浸在新疆的故事中,面對這樣實惠又正宗的新疆美食,我自然無法抗拒。我點了烤串,老板拿去烤。年輕的老板對我頗感興趣,一直夸贊我好看。戴著口罩的我,受寵若驚,心想莫不是讀多了新疆的故事,不自覺地沾染了新疆的氣質?為了避免在店里應酬聊天的尷尬,我匆匆打包,帶回公寓獨自享用。 這讓我想到李娟書中提到的戀愛對象卡車司機林林,以及她在舞會上見到就喜歡的漂亮溫和的年輕男子麥西拉。我承認,當時同意加老板微信,部分原因是最近讀李娟的書,對新疆有天然的好感。不過,當我離開后,老板直接發來的視頻聊天邀請被我拒絕,半夜兩點他又問我“在嗎”,這份好感便徹底幻滅了。李娟筆下的新疆是美好的,我幻想的新疆也是美好的,但現實中,沒有一見鐘情,也沒有文學作品或電視劇情那般的浪漫。 李娟的母親年輕時在,李娟也出生在兵團。我首次了解到兵團生活的故事,來自在新疆認識的一位兵團女孩。情期間,她在朋友圈分享,每日新聞報道會提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增確診病例數量,她的母親因看到特意提到兵團而激動到淚流滿面,感激政府沒有忘記他們。這位年輕女孩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特別的自豪感,她講述著王震將軍帶領新疆開發的歷史,以及她父輩的援疆故事,還有她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接受軍訓,準備為國家站在前線。 在烏魯木齊的一家美甲店,我遇到了另一位女孩,她的父母是內陸與新疆的結合。她的母親曾因不滿家里安排的婚事,決定離家出走,響應國家的號召,支援邊疆。她從湖南跑到新疆,嫁給了當地的一名工人。然而,這段婚姻并不幸福,夫妻二人因生活習慣的差異爭吵了一生。據她所說,這并非個例。許多人當年懷著夢想來到這里,度過了一生,未能再回故鄉,也未能再見到父母。 我的家族中也有類似的故事。奶奶的妹妹因中原地區的災荒,跟隨丈夫遷往新疆,從此便沒有再回來。爺爺的弟弟曾有機會參軍,最終留在了海南,也未曾重返故土。他記憶中的家鄉是貧瘠與饑餓,他發誓再也不愿回去。盡管隨著時間發展,老家的生活條件已有所改善,但他的記憶仍停留在那些艱難的歲月。 多年前,在他去世前,我和母親曾在海南探望他。我們告訴他家鄉已經變了,愿意出機票讓他回家看看。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倦鳥歸巢的渴望。但遺憾的是,由于身體和其他原因,他最終沒能踏上歸途。 李娟寫河邊洗衣服的自由,雖非我親歷,卻聽姥姥講過。洗衣對我來說,總是一件難事。記得大學假期回家,羽絨服被我扔洗衣機里洗了之后,袖口依然有污漬。姥姥接過去,手洗之后,干凈如新。姥姥總是告訴我使勁搓,但怎么也達不到。看李娟寫洗衣服的情景,我仿佛看到了姥姥年輕時在河邊洗衣的身影,那些年輕時的歷練,讓她在我心中如同一位無所不能的女超人。 讀李娟,我常常陷入深深的回憶,無法自拔;讀李娟,讓我想家,想姥姥;讀李娟,也觸動我內心深處對親情無法回報的愧疚和痛苦。就此停筆,愿有一天,我也能像李娟一樣,用文字回報那些深愛我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