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和中考的落幕,許多學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重要的選擇。在這樣一個時刻,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極具價值的讀物。 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提到:“這十二封信啊,愿對于現在的青年,有些力量!”這句話雖然寫于1929年元旦,但信中的文字跨越近一個世紀,依然可以為青年提供指引和力量。 朱光潛在歐洲求學期間,撰寫了這十二封信,最初發表于《一般》雜志,內容涉及讀書、寫作、愛情、專業選擇、美學、個人修養、哲學等青年關注的話題。 1929年3月,上海開明書店首次出版了這本書,之后多次再版,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時至今日,不同出版社仍在不斷推出新版,證明其持久的影響力。 夏丏尊為此書作序是在白馬湖平屋完成的。書中還收錄了朱光潛在1924年創作的《無言之美》,同樣書于上虞白馬湖畔。 我首次了解到白馬湖,是通過朱自清的散文《白馬湖》和《春暉的一月》。夏丏尊先生也寫有《白馬湖之冬》,他們的文字中充滿了對這片美麗而有靈氣之地的懷念。 在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曾聚集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包括朱自清、豐子愷、夏丏尊、朱光潛等。他們在這里教書育人,享受自然之美,同時也沉浸在文藝創作之中。后來,人們將他們稱為白馬湖作家群,他們的作品風格即為現代散文中的白馬湖派。 正是在這里的熏陶下,朱光潛發表了他的白話文美學處女作《無言之美》。他回憶說:“大家朝夕相處,宛如一家人。”在朱自清、夏丏尊、豐子愷等人的鼓勵和影響下,朱光潛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 朱光潛認為,盡管人生充滿悲劇,但這正是人生價值所在。他在《無言之美》中寫道:“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他認為,如果一切都完美無缺,那么就沒有希望,也無需努力。正是因為世界的不完美,才賦予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和奮斗的動力。 在書中,就如何選學校和專業,朱光潛給出了建議。他認為:“我們求學最難得的是誠懇的良師與和愛的益友,所以選校應該以有無誠懇、和愛的空氣為準。” 在專業選擇上,朱光潛提倡以個人興趣和天賦為依據,而非僅僅迎合社會需求。他指出:“許多人升學選課都以社會需要為準。”但每個人的興趣和天賦都是獨特的,他鼓勵青年們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專業,認為任何科目,只要和個人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聰明才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先生還提醒學生在大學初期廣泛涉獵,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學問這件東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他建議學生在大學頭一二年中,在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范圍內,盡力多選功課,追求多方面的發展。 他強調,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學問和事業只能算是次要的。他倡議享受生活、領略生活、培養生機,認為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他警告我們,如果為了學問和事業而忘記了生活,那么這些成就就會失去其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一味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自己興趣。 朱光潛還分享了對讀書的獨到見解,他認為,書是讀不盡的,但并非所有書都值得一讀,需要謹慎選擇。他說:“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他進一步指出,對某些科目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為課本內容不符合個人口味。他建議:“如果能自己在課外發現好書籍,你對于那種功課的興趣也許就因而濃厚起來了。”對此我深表贊同,上學時曾對歷史和地理感到頭疼,但后來通過旅行,聽大師的分享課,讀相關的書,發現了它們的魅力,并深深著迷。 在讀書方法上,先生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值得讀的書至少要讀兩遍,第一遍快速閱讀以把握大意,第二遍慢讀并進行批評性思考;其次,讀書時要做筆記,記錄綱要、精彩之處和個人意見,這不僅能幫助記憶,還能更深入思考。他也強調,每個人的天資和習慣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是關鍵。 朱光潛也曾羨慕他人能寫出好文章,尤其是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被別人輕易說出來,心情是復雜的。不過,他依然鼓勵年輕人練習寫作,哪怕會遭到別人的嘲笑。 他認為,寫作也是一種藝術,既需要天資也需要刻苦訓練。古今很多一流作家都經過嚴格訓練,如福樓拜花費三個月時間打磨一句文章。朱光潛給出了練習的兩種方法,學文就如學畫,可臨摹也可寫生,臨摹可以幫助初學者領會筆法和意境,而寫生則更能鍛煉觀察和表達能力。因此,初學寫作應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積累經驗和技巧,這兩種文體寫好了,議論文才會水到渠成。每一位熱愛寫作,或者渴望動筆的朋友,可以作為參考。 附錄中,通過《悼夏孟剛》一文,朱光潛回憶了他與夏孟剛的交往,并表達了對這位品學兼優、思想深邃的青年選擇自殺的悲痛。正是在這篇文章中,朱光潛首次提出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一理念,并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后來,朱光潛還寫了一篇紀念弘一法師的文章,同樣以此為題,他曾受弘一法師寫的華嚴經的啟發,認識到佛終身說法,旨在救濟眾生,正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弘一法師雖是看破紅塵,卻絕對不是悲觀厭世,他從文化思想這個根本上著眼,為民族精神文化樹立了豐碑。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朱光潛的這一理念為我們提供思考,如何面對紛擾,依然保持超脫的心態。這種出世的精神,并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理解生命意義的基礎上,找到內心的平靜,以更積極、慈悲的態度面對世界。 朱光潛面對煩惱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么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么樣一個世界”,所以他建議:“假如你把自己看得偉大,對于煩惱,當有’不屑’的看待;假如你把自己看得渺小,對于煩惱當有'不值得’的看待。” 他的生活態度是積極的,與其閑愁,不如通過活動驅散煩惱,如打網球、彈鋼琴、栽花木等,哪怕只是談笑、跑跳,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便是好的。 朱光潛還闡述了“習靜”的內涵,他認為習靜不必非要逃離塵世或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是不同的,許多閑人可能無法領略靜中的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一定非得閑適。他提倡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放下一切,讓心靈悠然遐想,體會忙中靜趣。在忙碌中,短暫的放空,尋得內心的寧靜。 本文引用了許多朱光潛先生的原文,只因這些思想對我啟發頗深,渴望與您分享這些見解。愿我們共同從中獲得力量與啟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