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眾多坐辦公室的白領當中,悄然流行起一種“病”,叫做上熱下寒! 為啥會出現上熱下寒這種狀況呢?關鍵就在于上面動得太多啦!眼睛成天緊盯著手機,一刻不停;嘴巴不停地亂吃各種垃圾食品,狂喝冰鎮飲料,還亂服抗生素;腦子更是沒個消停,各種念頭如洶涌波濤,操心完國家大事,又操心自己那點小事…… 但是呢,唯獨下半身幾乎不動,老是在那坐著。 上面活動太頻繁,血不夠用,氣多了就變成火。這火本來應該引到下面,給咱們的手腳暖暖,可因為久坐和飲食不當,中焦脾胃不通暢,火被攔住,只能反彈上去,于是就有了上熱下寒。 具體來說,上熱的癥狀那叫一個多: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長痘、口腔潰瘍、喉嚨痛、眼干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還會牙齦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癥狀表現為: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女性可能還會有宮寒痛經…… 簡單來講,上熱下寒就是因為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而導致的一系列癥狀。 千萬要記住:上熱下寒可不是真正陽虛得特別厲害,而是身體里的火沒被好好利用。真正陽虛的人,那是全身都寒涼,可不像這樣只是下半身。 那么,上熱下寒到底該咋調理呢? 張仲景不光給咱們提供了思路,還給出了方子,這可真是大善之舉! 他的思路是:打通咱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一流通,自然就不會上熱下寒啦。 打通中焦脾胃這是扶正,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引火下行那是祛邪,扶正祛邪一起上,既治了標又治了本,是不是妙極了? 咱們來看看張仲景的方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草瀉心湯: 炙甘草15克、黃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棗12枚(擘開)、黃連5克。 以上這六味藥,用2升水來煮,煮到1.2升,去掉藥渣,再煎到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天三次。 注意啦,煎藥的時候一定得煮完后去掉藥渣,把湯液倒出來再煮。咱們得按照張仲景的思路來,這樣方子中的藥物才能寒熱并行,攻補同施,達到最好的藥效。 下面咱們來分析一下張仲景的這個方子。 要打通中焦,首先得建中,穩固脾胃的正氣,張仲景選了炙甘草、干姜、大棗。小伙伴們是不是對這三味藥挺熟悉?沒錯,這就是張仲景健脾養胃藥里的,要是脾胃特別虛寒、沒食欲而且不差錢的,還能加6克人參。 中焦有邪氣咋辦?比如說濕氣、積食或者痞塊,這時候半夏就派上用場了,半夏能降逆,像嘔吐、打嗝這些,它都能解決。畢竟胃氣是以降為順嘛。 上面有虛火又咋辦?別擔心,有黃連、黃芩這兩位猛將,它們能清掉上焦的火,還能掃除阻塞中焦的痞塊、結節等一切障礙。 這個方子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不像有的大夫,一看到上火就只用涼藥,結果火暫時消下去,很快又卷土重來,而且比上次更兇,發作得越來越頻繁,形成了個惡性循環。 為啥寒重反而會引起“火”? 每個人都有“上火”的經歷,像夏天熱得身體燥熱,吃了上火的東西后口舌生瘡、大便干結,還有肝火旺的人脾氣急、內熱大,久病的人“陰虛火旺”等等。 《黃帝內經》里講:“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這里明明白白指出了寒是熱病的原因。要是寒邪太厲害,身體里表現出來的就是熱癥、熱病,也就是說虛火其實是寒引起的。 當現代人不分季節大量亂吃各種寒涼的瓜果蔬菜,夏天長時間用空調,女士們為了顯身材盡量少穿衣服,大量寒濕就悄悄鉆進身體里,腎火自然就越來越不夠,虛火也就越來越大。 而現在,普遍都用瀉火、清火、降火的寒涼藥物來治,這無疑是寒上加寒、虛上加虛,越治火越大。 這就是為啥常常治卻不見好的原因。有上面這些癥狀的朋友,不妨試試張仲景的方子! 不過還要提醒大家,文章僅用于科普,不做醫學判斷!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提及的藥物要根據自身情況辨證加減,最好找專業中醫指導,切勿隨意用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