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古人(主要是文人)常常把那白花花的銀子、沉甸甸的銅錢,稱之為“阿堵物”。
為啥不叫它“金疙瘩”、“銀寶貝”,偏偏是“阿堵物”這么個奇怪的名稱呢?
這里面啊,有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在《太平御覽》、《世說新語》以及《晉書》中,都有記載。
典故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王衍(字夷甫)的大才子。
這位王先生,那可是西晉時期的名士,風(fēng)度翩翩,才情橫溢,整天跟一群文人墨客談天說地,聊的都是《老子》、《莊子》這些高深莫測的學(xué)問。
王衍有個特點,那就是自命清高,覺得錢這玩意兒太俗,提起來就拉低了自己的檔次,所以,無論在什么場合,他都絕口不提一個“錢”字。
王衍的老婆郭氏,是個精明能干的女人,對王衍的這股子清高勁兒既好氣又好笑。
她心想:“你整天裝得跟不食人間煙火似的,家里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不得用錢?”
于是,郭氏就決定跟王衍開個小玩笑,要讓他親口吐出個“錢”字來。
一天晚上,趁著王衍呼呼大睡,郭氏悄悄吩咐家里的婢女,把一堆堆的銅錢搬進屋里,圍著王衍的睡榻,密密麻麻地擺了一圈又一圈。
郭氏心想:“這下你總得說'錢’了吧?不然怎么起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