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有人跟我抬杠,說普通話高大上,浙江當地的語言(指吳語)發音土得掉渣。我說英語是不是高大上?那我們把英語,吳語和普通話三種語言的發音比較一下。 聲音的個數, 不算聲調,三種語言中,吳語的發音體系最為復雜,英語其次,普通話最簡單。(吳語》英語》普通話) 加上聲調的話,音的個數,吳語更復雜(普遍7到11個音調),普通話其次,英語略輸。(吳語》普通話>英語) 既然都以為英語高大上,那我們以英語的48個音標為作標準吧,看看三種語言的發音體系: 48個音標中,在吳語里面只有θ,e,?沒有,其他統統有。實際上,我們當年初中學習英語音標的時候,也就這三個音發不出來。 在普通話里,則很糟糕了: 1、短元音全部沒有,普通話壓根就沒有短音。 2、濁輔音這一項,除了r,m,n,?其他全部沒有(b,d,g,l,z在普通話里不發濁音,發清音。在吳語里,b,d,g有兩套發音,分別對應清音和濁音)。普通話基本沒有濁音。另外?在普通話里不能做聲母用。 3、清輔音這一項里面。 普通話里沒有類似[ts] ,[tr]的音。 4、所有清輔音,普通話都不能單調成音,一定要跟長元音組合才能發音。 5、長元音這里,普通話沒有類似[?:] ,[e?]的音。
所以中國英語教學中,有很多論文提到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學習英語時遇到的發音問題。因為英語48個音標,只有20個音在普通話里有對應。導致了以下的問題: 1、沒有濁音,導致英語里近一半的輔音有發成清音。像five,往往發音成fife(官話區的大部分都這樣發音的),java發音成Jawa(這個在中國IT業相當普遍),glass的g發成普通話類似“格”的發音,而不是聲帶振動的g。字母D的發音,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往往發音成“帝”,而不是需要聲帶振動的D。當然最明顯的就是字母“V”的發音,中國絕大部分的人都發成“威”,而只有吳語區的人能正確發音,就是“vi:” 2、普通話里的清輔音,不能單獨成聲,像p,t,k不能單獨成為音,一定要跟長元音組合才行,導致很多以普通話為母語的發把desk,hot最后的音發成“克”和“特”,而不是清脆的爆破音。 3、普通話沒有短音,只有長音。這一點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發音雖然沒有困難,但是會比較不習慣。 所以有一些英語教學者認為,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應該更早時間來學英語,防止出現發音固化現象。發音固化現象最明顯的就是日本人學的英語,以日語的發音習慣來發英語的聲音。 當然,以上只是找一下英語的發音里面在我們吳語和普通話中的對應。當然,吳語和普通話都有不少英語里沒有的聲音。在這里就不例舉了。 吳語的音系相當的復雜。本來聲母和韻母的個數就超過普通話不少,再加上普遍7-11個聲調,使這個語言過于復雜。語言復雜帶來的好處和不好的地方。 好處: 1、音多,導致表達相同的意思時間短于普通話。一是因為有短音和入聲,發音上節省時間。二是音多,很多普通話中用兩個字表達的含義和物體在吳語里都可以用一個字來表達。 2、有個別學者認為(這一點有地域歧視之嫌,我不支持),吳語區以前出的進士,狀元遠多于北方官話區(普通話是官話區的代表),是因為聲音的數量多,講話的速度快,更鍛煉大腦,使學習更快。 壞處: 1、吳語復雜的發音體系,使學習這門語言相當不容易。北方官話區來的人,到吳語區,想學習當地的語言,難上加難,一些官話區的人,在吳語區學了10幾年的當地語言,由于發音上的固化問題,都能明顯聽出不是土著。這一點,也是普通話成為國語的主要原因,因為北京音系的發音最簡單,非常易于全國各地的人學習。 2、發音太復雜,導致很容易出現音變,江浙一帶雖然都講吳語,但是吳語各種方言片之間,互相都不能通話。而北方官話區,從哈爾濱到昆明,再到南京,到蘭州,講自己的方言都能互相通話,主要得益于語音的簡單。不過一個吳語區方言片的人在其他吳語區雖然不能通話,但呆上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對方的發音規律,學習起來是相當快的。 最后說一下,我只是反對“普通話很高大上”這種觀點。因為光從語言上來說,吳語應該是一門更好的語言(有入聲,有濁音,分尖團,發音快,表達快),同時吳語也更好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精髓。但是如果要制定國語,肯定要選一種發音簡單,更容易學習的語言,這一點,選擇北京話是沒有錯的。 北京話作為國語,本來的目的是要作為民族共同語言,方便各地互相交流。而現在吳語區不少地方強行推廣普通話,在學校里不讓學生講當地的吳語,這個是非常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