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各小題。 秋蓮 劉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 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 擬欲青房全晚節(jié),豈知白露已秋風。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劉因是南宋入元的遺民,宋亡后他一度被迫仕元,任贊善大夫之職,不久借口母病辭歸。 秋塘敗荷 宋祁 去時荷出小如錢,歸見荷枯意惘然。 秋后漸稀霜后少,白頭黃葉兩相憐。 15. 下列對兩首詩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手法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劉詩首聯(lián)描繪了秋蓮?fù)αⅰ⒓毴醯淖藨B(tài),渺遠、清淡的香氣,這讓詩人產(chǎn)生了一些聯(lián)想。 B. 宋詩體現(xiàn)出了荷由“小”到“枯”變化,這種變化讓詩人有惘然之感,不由想起了自身年歲已老。 C. 劉詩頷聯(lián)營造了一種蕭瑟清冷的意境,類似于《紅樓夢》中林黛玉與史湘云的聯(lián)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的意境。 D. 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賦予秋荷以人的情思,凸顯出荷的盛與衰帶給詩人的內(nèi)心觸動。 16. 兩首詩都寫了秋日衰敗之荷,都流露出凄涼傷感之意。但詩人的思想情感有不同之處,請結(jié)合劉詩的后兩聯(lián)與宋詩的后兩句,簡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劉詩頸聯(lián)表達秋荷難以保全晚節(jié)的遺憾,以及對自己仕元、晚節(jié)不保的悔恨;尾聯(lián)表達對盛衰變化的感慨,以及追求逍遙自樂生活的慰藉。 (2)宋詩后兩句表達詩人與秋荷共殘年的相惜相憐,以及對自己年華老去的無奈。 (3)面對秋日敗荷,劉詩有超脫之意,宋詩有共悲之情,這是主要不同。 【解析】 【導(dǎo)語】這兩首詩通過描寫秋日衰敗的荷花,表現(xiàn)出一種凄涼傷感的情懷。劉因的《秋蓮》表達了對故國和氣節(jié)的感懷,他以秋蓮自比,強調(diào)自身對晚節(jié)的堅守,盡管環(huán)境凄清,但仍不失高潔。宋祁的《秋塘敗荷》則以荷之由小至枯的變化,反映了人生的無常和歲月的流逝,表達了對年華逝去的惆悵之情。兩首詩通過荷花的盛衰,寄托了各自對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的感慨。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 D.“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錯誤,劉詩運用了擬人手法,如“淡香杳杳欲誰通”賦予秋蓮人的情思;宋詩中“白頭黃葉兩相憐”也賦予荷人的情感。但兩首詩中未明確體現(xiàn)對比的藝術(shù)手法。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劉詩頸聯(lián)“擬欲青房全晚節(jié),豈知白露已秋風。”詩人以秋荷自比,原本想要像秋荷的蓮蓬一樣保持晚節(jié),卻沒想到白露已至,秋風襲來,暗示了在時代變遷中,自己難以堅守原本的氣節(jié)。劉因作為南宋入元的遺民,曾被迫仕元,這里體現(xiàn)了他對自己未能完全堅守舊朝氣節(jié)的悔恨和遺憾。 尾聯(lián)“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前半句“盛衰老眼依然在”表達了詩人對盛衰變化的感慨,看到秋荷的衰敗,聯(lián)想到人生的興衰。后半句“莫放扁舟酒易空”則流露出一種追求逍遙自樂生活的慰藉,既然世事無常,不如放下煩惱,乘扁舟暢飲,享受當下的自在。 宋詩后兩句“秋后漸稀霜后少,白頭黃葉兩相憐。”詩人看到秋荷在秋后漸漸稀少,霜后更是所剩無幾,自己也已白發(fā)蒼蒼,與黃葉般的秋荷相互憐憫。這里表達了詩人與秋荷共殘年的相惜相憐之情,同時也透露出對自己年華老去的無奈之感。 面對秋日敗荷,劉詩既有對自身未能全晚節(jié)的悔恨,又有對盛衰變化的感慨,但最后還能以放舟飲酒尋求一種超脫;而宋詩則主要是詩人與秋荷共同感受歲月流逝的悲傷,體現(xiàn)出一種共悲之情。這種不同主要源于兩位詩人的經(jīng)歷和心境不同,劉因作為遺民,內(nèi)心的情感更為復(fù)雜,既有對舊朝的懷念和愧疚,又有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超脫之想;宋祁則更多地是從自然景象中感受到自身年華老去的悲哀,與秋荷同病相憐。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上元①后一日觀燈寄王四 蘇轍 城頭月減一分圓,城里人家萬炬然。 紫陌群游逢酒住,紅裙醉舞向人妍。 且為行樂終今夕,共道重來便隔年。 遙想猖狂夜深處,河沙飛水濕歸韉。 【注】①上元,指上元節(jié),即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點燈籠始于漢代,當時名叫“上元燃燈”,時間為一整天。宋代,元宵放燈著于法令,且把上元放燈時間定為五個晚上。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頷聯(lián)寫了欲喝酒助興的游人和盛裝的舞女,凸顯觀燈的熱鬧,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悲傷。 B. 頸聯(lián)上句和《將進酒》中“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兩句所抒發(fā)的情感類似。 C. 頸聯(lián)下句寫這樣的歡快氛圍要到明年才能體驗,流露出詩人的不舍與對來年的期待。 D. 尾聯(lián)“飛水濕歸鞋”的細節(jié)描寫烘托了人物的真實心境,把歸家的情景寫得很逼真。 16. 詩人為什么說“月減一分圓”?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月減一分圓”表示上元日已過,照應(yīng)題目中的“上元后一日”。 ②寫月虧月盈暗示時間的流逝,表達詩人對當下美好時光的珍惜和留戀。 ③城里人家燈火通明,讓詩人感覺月的光輝也遜色了一分。 【解析】 【分析】 【導(dǎo)語】這首詩描繪了元宵節(jié)觀燈的熱鬧場景,詩人通過對城頭月亮、城里燈火、游人醉舞等細節(jié)的描寫,表現(xiàn)了節(jié)日的歡愉和熱鬧。詩中既有對當下行樂的勸慰,也有對未來重逢的期盼,情感真摯,畫面生動,余味悠長。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A.“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悲傷”錯誤,頷聯(lián)展現(xiàn)了上元節(jié)的熱鬧喜慶之景,表現(xiàn)出了詩人享受和珍惜當下的情感,并沒有悲傷之感。 故選A。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句含義及作用的能力。 題目中有“上元后一日”,詩句“月減一分圓”是說月亮已不似十五之夜的圓了,表示上元節(jié)已過去,與題目相互照應(yīng); “萬炬然”是指成千上萬的火炬點燃起來,“城里人家萬炬然”是說整個城里因為上元節(jié)的慶祝活動而依然燈火通明,讓詩人感覺月的光輝也遜色了一分; 客觀的事件暗含作者的感情,“月減一分圓”是因為元宵節(jié)已過,月亮開始虧缺,時光已悄悄逝去,象征著歡樂的時光即將結(jié)束,詩人以觀燈的熱鬧和因而引起的對月亮的感受表達對當下美好時光的珍惜、留戀。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寄題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堯臣 太湖萬穴古山骨①,共結(jié)峰嵐勢不孤。 苔徑三層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墻隅。 已知谷口②多花藥,只欠林間落狖鼯③。 誰侍巾鞲④此游樂,里中遺老⑤肯相呼。 [注]①古山骨:指石。②谷口:西漢人鄭樸,字子真,修道守默,成帝時大將軍王鳳禮聘之,不受;家于谷口,有盛名,世號谷口子真。③狖(yàn):長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ú):鼠名,俗稱飛鼠,形似蝙蝠。④巾鞲(gōu):為古代士人之盛服。⑤遺老:年老歷練的人,此泛指老者。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詩由景及人,既寫園林建構(gòu)之巧妙,又表現(xiàn)園林主人的情趣,格調(diào)明快,不施藻飾,能體現(xiàn)宋詩的藝術(shù)特色。 B. 首聯(lián)具言徐都宮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峰嵐”頗有云氣蓊郁之感;“勢不孤”更見峰巒重疊之妙。 C. 頷聯(lián)寫假山有崎嶇小路達于峰頂,高于園中之樹;山下河流一道,自墻外引入。彼此融合無間,頗得自然意趣。 D. 頸聯(lián)暗用西漢隱士鄭子真的典故,并說此地沒有猿猴飛鼠之類的世俗卑劣小人,贊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韻高德。 16. 尾聯(lián)化用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句意,而含意頗深,請試著鑒賞尾聯(lián)的思想內(nèi)容。 【答案】15. D 16. 尾聯(lián)句意為:誰陪伴徐都官游覽這座新建的假山,(當然答案是我)請問徐都官可肯邀請里中老者來一同游覽。表面上,是說與人分享,其樂更甚;深一層的意思是,為官者當與民同樂。寫出希望徐都官能與民同樂的心意,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并說此地沒有猿猴飛鼠之類的世俗卑劣小人,贊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韻高德”錯。“只欠”一詞說明遺憾的是假山之上還缺少野生動物。此句作一轉(zhuǎn)折,翻進一層表現(xiàn)詩人的審美趣味,說明人造之景巧奪天工,畢竟比不上萬象皆備的大自然,點明所詠乃是假山,而非人事。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誰侍巾鞲此游樂,里中遺老肯相呼”意思是:誰陪侍你在這園中盡情游樂,可肯召喚鄉(xiāng)里老者相伴相隨?詩人撇開自己和朋友,著意提到“里中遺老”(遺老,指老者),頗耐尋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卻未“對外開放”,連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飽眼福。詩人既以先游為快,也就想到這一層,才有此一問。 這一聯(lián)化用杜甫《客至》“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句意,而含意頗深,表面上,是說與人分享,其樂更甚;深一層的意思是,為官者當與民同樂。這與詩人好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謀而合。于是詩的境界得到提高。只是詩人不說“應(yīng)”相呼而只問“肯”否,措辭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與民同樂的心意,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薛氏瓜廬① 趙師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遠世紛。 惟應(yīng)種瓜事,猶被讀書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學圃②未如君。 【注】①薛氏指薛師石,字景石,永嘉人,隱居在會昌湖西,名其居室為“瓜廬”,因號瓜廬翁。②學圃:學習種蔬菜。語出《論語·子路》:“樊遲謂學稼,子曰:吾藏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15.(3分)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中“不作封侯念”寫出薛師石淡泊名利的情懷,這與《將進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表達的生活態(tài)度有相似之處。 B.頷聯(lián)詩人通過種瓜、讀書的“忙”,表現(xiàn)薛師石的閑適,這借鑒了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中“既耕且已種,時還讀我書”一句。 C.尾聯(lián)卒章顯志,借景抒情,以詩人自嘆抒發(fā)了對薛氏瓜廬的獨特感受,正面?zhèn)鬟_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羨慕與向往之情。 D.詩題是“薛氏瓜廬”,其實與“廬”并無多大的關(guān)系,卻與人有關(guān),主要寫廬的主人耕讀自樂,甘于淡泊的閑適生活。 16.(6分)明人瞿佑在《歸田詩話》中評價本詩頸聯(lián)“殊覺安閑有味也”,談?wù)勀銓Υ嗽u價的理解。 【答案】15.C 16.“殊覺安閑有味也”意思是閑適淡泊。頸聯(lián)寫的是薛氏瓜廬四周的景色,洋溢著“野趣”的、不帶人工痕跡的自然美景,與隱士的情懷相契合,是隱士寧靜閑適的心境的反映。 【導(dǎo)語】趙師秀的《薛氏瓜廬》通過描繪薛師石隱居生活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種悠然自得、不慕功名的淡泊情懷。詩人借寫薛氏的種瓜讀書與豐富自然景象,表達對質(zhì)樸生活的向往與對世俗紛擾的超脫,情景交融,自然清新。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 “借景抒情”錯。尾聯(lián)“吾生嫌已老,學圃未如君”意思是我這一生已漸漸老去,要說隱居的高致,那是遠遠比不上您這位高人,可看出沒有寫景,是直抒胸臆。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 “殊覺安閑有味也”意思是閑適淡泊。 頸聯(lián)“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意思是遠遠望去,江南的原野湖沼多過土地,春天的山峰半掩著浮云。寫的是薛氏瓜廬四周的景色。 前一句寫湖沼的景象非常貼切,寫出“野水”之多,自然隨意;后一句寫遠處的云山也很傳神,浮云掩映山巒,飄逸灑脫,為讀者展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畫圖。這是一種洋溢著“野趣”的、不帶人工痕跡的自然美景,與隱士的情懷相契合。可以說,這種環(huán)境就是隱士寧靜閑適的心境的反映。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 致酒行 李賀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①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②。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拏云③,誰念幽寒坐嗚呃④。 【注】①主父:《漢書》載:“主父偃西入關(guān)見衛(wèi)將軍,衛(wèi)將軍數(shù)言上,上不省。資用乏,留久,諸侯賓客多厭之。”②請恩澤:馬周因替常何代寫政治利弊得失條目而為太宗賞識,因此得到官職。③拏云:猶凌云,指志向高遠。④嗚呃:悲嘆。 15.(3分)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分寫自己客中飲酒和主人奉觴祝酒,呼應(yīng)題目,同時“零落棲遲”寫出了自己飄零流落、滯留異鄉(xiāng)的境遇。 B.本詩以主父偃比客,“困不歸”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想象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羈異鄉(xiāng)之苦。 C.“空將”兩句中的“空”,可解釋為“白白的、徒勞的”,整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馬周的遭際感到嘆惋無奈。 D.本詩運用了主客對話方式:“吾聞”的“吾”指勸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詩人。 16.(6分)這是一篇勸酒歌,李白也寫過一篇勸酒歌——《將進酒》,在歌中詩人都寄寓了懷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請對比李賀《致酒行》的最后四句和李白《將進酒》的最后部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答案】15.C 16.《致酒行》最后四句通過雄雞高唱迎來天明之景,表達詩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壯志,積極進取的凌云壯志。《將進酒》中最后兩句“呼兒”“與爾”,詩人口氣甚大,顯示出李白不拘形跡的豪邁灑脫性格。“萬古愁”與開篇之“悲”照應(yīng),顯示出李白在狂放樂觀掩蓋下的對自己韶華已逝、懷才不遇的悲憤與愁苦。 【導(dǎo)語】李賀的《致酒行》通過描寫主客宴飲,表現(xiàn)出人生困頓與懷才不遇。詩中以主父偃和馬周的典故寫自身遭遇,投射出詩人內(nèi)心的迷惘與不甘。最后幾句,以“雄雞一聲天下白”抒發(fā)希望和“嗚呃”抒寫悲嘆,展現(xiàn)出矛盾復(fù)雜的情感。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空’,可解釋為'白白的、徒勞的’”“表達了詩人對馬周的遭際感到嘆惋無奈”錯誤。這里的“空”是“只是”之意,整句的意思是只憑紙上幾行字。作者說馬周只憑“兩行書”即得皇帝賞識,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是只有一種途徑,“囊錐”終有出頭之日,科場受阻也不能悲觀。并不是表達了詩人對馬周的遭際感到嘆惋無奈。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致酒行》結(jié)尾幾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無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雞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輕人胸中應(yīng)當有凌云壯志,誰會憐惜你困頓獨處,唉聲嘆氣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雞一聲”是一鳴驚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詩人的豪情;“誰念”句,既是自我激勵,也是對詩人以前的批判,詩人不會再一蹶不振,總體展現(xiàn)了詩人的積極進取的凌云壯志。 《將進酒》結(jié)尾: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與爾”,口氣很大,而且具有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tài),詩情至此狂放至極,顯示出李白不拘形跡的豪邁灑脫性格。“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guān)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顯深沉,這里的“萬古愁”包括人生易老、懷才不遇的悲愁。所以,顯示出詩人在狂放樂觀掩蓋下的對自己韶華已逝、懷才不遇的悲憤與愁苦。 |
|
來自: 昵稱7856225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