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二一年 【原文】
【譯文】
有時候,你會想不明白,別人欺你辱你,憑什么?憑的就是你沒有展現出帶刺的善意,賭的就是你會沉默。 你要有斗爭意識,進而才會滋養出斗爭能力,面對欺負,把事鬧大,嚴正聲明,底線就是底線,越過邊界了,就要掂量輕重。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內核穩定。你要認清一個扎心的真相,除了你自己,真的沒人會把你當回事。與其橫向浪費生命,不如跳出怪圈,找到讓自己自洽的價值觀,并且永不違背。 這樣,無論你在何樣的困境,面對那些想欺負你的人,你都有破局的三把鑰匙:借力、借智、借勢。 你會明白,借力打力,借智升維,借勢壯威。記住,心態放平,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天空會向你飄來五個大字,那都不是事。 所以說,千萬不要淪為人際關系的勞役,而是要當主人,你有權決定任何事,因為你最重要。 前文提到,郭女王為了上位,陷害甄洛,曹丕賜死甄洛。曹丕接到孫權的稱臣信函,喜色顯露言表,眾人都認為這是好事,紛紛贊和,但劉曄卻有相反的看法。 劉曄對局勢的判斷很精準,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他從各方勢力的強弱對比,向曹丕建議,不打蜀漢,滅掉孫權,才能獲得利益最大化。 可是曹丕不聽,還要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劉曄又反對,他認為,一旦確定君臣名分,后面孫權將會站到道德制高點,背叛時證明自己無過,卻無故遭到曹魏的討伐,更難消滅。 曹丕又不聽,派了欽差大臣邢貞去東吳,給孫權送綬印。于是就有了《資治通鑒》里的這段材料,吳國內部都認為,曹丕的封爵是看輕了孫權,不同意,孫權卻不以為然。 你會發現,這里面有一個怪圈,曹魏這邊,劉曄不同意,曹丕同意;東吳這邊,大臣們反對,孫權不當回事。 其實,這是他們的認知層面不同,面對同樣一件事,在那個瞬間產生的看法。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緣是外部環境的刺激,性是他們的本性,腦子里的潛意識,那個被隱藏得很深的自我,正是在多方條件下的共同作用,才有了他們當下說的話,表達的觀點。 所以你看曹丕和吳國內部,他們比較看重虛名,而劉曄和孫權,更加注重實際利益。孫權歡喜接受,這對他百利無一害,因為他要借力打力,借勢壯威,先要破劉備的復仇之戰。 但是邢貞很傲慢,孫權在路邊恭敬等候,邢貞乘車直入,沒下車跟孫權打招呼。這不符合規矩,邢貞在欺負東吳無人。你看東吳的反應,張昭不怕把事鬧大,直接質問邢貞:
與此同時,孫權的中郎將徐盛,也覺得受到了奇恥大辱,他默默流淚,只敢對潛意識發火,對同僚說,我們太沒有用了,竟然讓吳王跟邢貞這樣的人盟誓。邢貞知道后說:
所以你看,邢貞并非是情商低,也不是不懂禮制,他就是壓根看不起東吳君臣。遇到別人欺負,最好的方式就是亮劍,不要沉默,沉默對方就敢加注籌碼了。 而這件事結束后,曹丕開始向孫權加大籌碼了,但不是要求獻城割地,而是要奇珍異寶,列出一份長條子,要孫權給明珠、雀頭香,還有斗鴨、長鳴雞等... 這下東吳內部又炸鍋了,他們都認為,進貢有規章制度,曹丕索要的,非禮也,宜勿與。 但是孫權的內核很穩定,他很清晰自己的目標,當下的情況,就是要跟曹魏搞好關系,才能把精力用在應付劉備的怒火,他反過來勸群臣:
你看孫權,很厲害,他有自己的價值觀,把問題上升到另外一個維度。群臣跟他談論禮制,他卻說奇珍異寶不過是瓦片石頭,也懶得跟曹丕打口水仗,曹丕要的都給他。 所以說,成事與破局的關鍵,就是看你會不會借這三把鑰匙,借力、借智、借勢。 當你面對他人欺辱時,也能恰到好處的反擊回去,只要你不沉默,往后就不會有任何人看輕你。 但請記住,一定要尋找到那個內核穩定的自我。唯有如此,你會堅定正念,在任何重大選擇上,不違背自己的價值觀,你就能幸福。若還未抵達,那就在暗處執著生長,終有一日馥郁傳香。
|
|
來自: 新用戶27889083 > 《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