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故事之:楓橋包村之戰 一,太平天國起義初期,軍紀嚴明,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后上層建筑迅速腐敗,其基層的銳氣、軍事作戰能力立刻直線下降,天京事變后,所謂“太平時,王殺王”內斗,嚴重影響了太平天國內部的團結,所以到了后期,太平天國政權往往鬧出很多不符常理的事情,比如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地區的包村之戰。 包村位于浙江諸暨東北面,改革開放前屬于楓橋區視北鄉,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地圖上也找不到一個點的江南小山村。包村的地理位置卻很好:面西是一望無際的浙東糧倉"白塔湖"、東背著中國九大名山之首蒼雄的會稽山脈,南北都是會稽大山。 1861年,太平軍挺進蘇浙,連破杭州府、紹興府,勢力擴展到了諸暨,由于當時浙東民間受清政府宣傳影響,太平軍自身的軍紀不嚴,擾民之事頻發,攤派鄉村大戶錢糧甚多,所以大家對太平天國普遍沒有好感,特別是地主士紳階層更是對太平天國視若仇敵,岐視性的直呼留頭發之太平軍為"長毛",意思就是土匪,近二百年過去了,直到如今楓橋人稱一個不講理喜歡動武的人為"××長毛"。 緣于包立身和太平軍的一次小摩擦而產生積怨,包村這個小山村是竟然出現了一支“東安義軍”,也就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民團武裝來抵抗太平軍。組織這支部隊的人是個叫包立身的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他是個篤信神仙,會裝神弄鬼,又極其講江湖義氣的人,和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一個套路。 1861年11月3日,3000太平軍攻擊包村,被包村伏兵殺得大敗;太平軍又在第二年正月十六派遣4000人襲擊包村,再度被痛打;3天后,2萬太平軍再遭埋,雙方打到四月,太平軍已經接連在這個小小的村子吃了5次大敗仗,共死傷近萬太平軍,其慘烈之戰斗狀況細節,可見于各種歷史書籍中。 二,接二連三的失敗,讓浙江的太平天國高層坐不住了,雖然說包村不是戰略要地,但堂堂天國屢屢在這個小地方碰壁實在是沒面子,五月,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浙江太平軍總領,聯合5個王的軍隊再攻包村,這次其集中了10萬太平軍主力,發誓“不破包村終不還”。 10萬大軍以泰山壓頂之勢,經過幾十天的血戰,包村終于被打下來了,包立身不愿只身而逃,和他妹妹從包村突圍出來后,又殺返村里救他的戰友們,最后兄妹倆力戰而死,隨后包村全村抵抗力量的一萬四千多人(一說共殺包村里的人共十九萬多)全部被殺,無一幸免。埋著171260具遺骨的包村大墳至今猶在。經康乾盛世的休養生息到太平天國運動之前,諸暨全縣人口高達一百四十萬左右,太平天國運動使楓橋諸暨人口銳減、十戶而不留二三戶。近二百年后的今天,諸暨縣的戶籍人口是一百二十萬左右,還未恢復到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的人口數量。 "寧失天京、不失包村",這是當年太平軍進攻小小包村的一句口號,也在楓橋地區傳頌至今。但這一仗對太平天國來說無論如何是戰略失敗的。數萬直至十余萬太平軍,竟然打不過根本沒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浙東團練武裝,也反映出來一個問題:太平軍的戰斗力已經嚴重下滑。太平軍雖然打下了包村,但卻得不償失:由于在包村這個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毫無意義的地方擺了近20萬大軍,折騰了8個月,太平天國在浙江另外多地的控制出現松動,次年,左宗棠橫掃浙江,太平軍兵敗如山倒。 三,“吃個油,穿個綢,到得包村開殺頭”,近二百年過去了,至今傳頌在楓橋鄉村各地的這句諺語,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包村之戰的慘烈和影響之深,楓橋人對此戰還口口相傳。 地主階級平時吃油穿綢,一窩蜂的跑到包村去投奔包氏兄妹,最后猶如飛蛾撲火,被殺頭消滅,當然他們不跑到包村估計也難逃一死,平時對群眾欺壓太多了,肯定會被清算。 包村之戰為什么會發生,外因是太平天國軍事和管理地方執政能力的下降,內因卻是十萬楓橋人自古以來的硬骨頭精神、三勿相信精神,你打我一拳,我必回你一槍,楓橋人有強悍山越人的血脈基因,兼有中原移民文韜武略、熟讀兵法的強大組織能力。 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其父允常曾經建都城于楓橋,"越甲三千可吞吳",指的就是跟著勾踐打敗吳王夫差的楓橋地區三千山越子弟; 抗日戰爭時期地處會稽山脈的楓橋地區,是抗戰勁旅(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金蕭支隊的核心活動區,主動發起過多次對日寇和汪偽軍戰斗的勝利,八年抗戰時期日寇無法在山鎮楓橋長期立足; 項羽起兵反秦,也是在楓橋地區的會稽山脈試他的烏騅馬,“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千古名言指的就是項羽在林中烏騅馬背上飛奔時,用雙臂把兩顆大樹抱住,一剎間項羽神力借助烏騅神駒,生生把二顆會稽山的大松樹連根拔起。項羽的核心軍事力量三千江東子弟,也是以楓橋子弟為骨干組成; 大革命時期的上海,共產黨軍事力量的最核心領導人,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總指揮“汪壽華(何濟元)”,也是楓橋區檀溪鄉泉坂村人,他的老家和包村直線距離只有二十公里,汪壽華在蘇聯伯力、上海,依靠他個人極強的組織能力和利他主義精神,前后發動了伯力(海參威)、上海兩地三十多萬精壯華工(產業工人)團結起來反對反動軍閥和無良資本家的壓迫、支援北伐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的戰友,和他同在上海搞軍事斗爭的周恩來總理,后來在南昌打響了針對國民黨反動派、蔣氏獨裁反革命政權的第一槍,南昌起義,無可爭議的成為共產黨取得全國武裝斗爭勝利的起始,而南昌起義則啟發于汪壽華領導的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抗美援朝戰爭中血戰長津湖、炸掉水門橋的一級戰斗英雄郭榮熙,也是距包村十多公里的楓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