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經方專治“顱壓增高的頭痛” 木易火耳 胡希恕經方醫學 2025年03月16日 21:04
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15克,人參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擘)。 方解:吳茱萸辛苦大溫,有溫中下氣、止痛之作用。佐以大量生姜更能逐飲降逆。復以人參、大棗補胃之虛。此為中虛有飲,沖逆欲嘔或頭痛、頭眩者的治劑甚明。 按:吳茱萸,辛苦大溫,為苦味健胃、止吐藥;功能溫中散寒,下氣逐飲,除痹止痛。溫中散寒者,興奮胃腸功能,解除胃腸痙攣;下氣逐飲者,排除消化道內不良氣體,制止水飲向上沖逆;除痹止痛者,振奮中樞神經,除濕痹血痹之身體不仁、運動不利,止多種寒性疼痛。 吳茱萸主虛寒性泄瀉、嘔吐,慢性胃炎之吐酸、胃脹、疼痛,干嘔、吐涎沫 、頭痛,吐利、煩躁欲死、手足厥寒等證。 吳茱萸治水上沖,桂枝治氣上沖。 吳茱萸湯為溫中逐飲治水氣上沖之主方。 《傷寒論》 第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378) 釋:干嘔,不吐食物,只吐涎沫;而頭痛者,乃胃虛飲逆的表現,吳茱萸湯主之。 本方為溫中降逆逐飲的要劑,凡胃虛寒伴有飲逆而嘔者,均可用之。 若見“食谷欲嘔者”、“嘔而胸滿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皆其顯著的臨床表現。若活用于胃腸及頭腦諸病,均有意外良效。 按:嘔指吐而有物有聲,“干嘔”,即惡心欲吐而又無物吐出。本條干嘔且吐,但所吐不是食物,而是泡沫狀痰涎,或干嘔而口水多,此皆胃虛有寒飲可知。本方有人參,所以或有心下痞硬證。吳茱萸善治水氣向上沖逆之證,此方健胃、治水氣上沖并舉,故得速效。既不吐涎沫而干嘔頭痛者,或只吐涎沫而頭痛者,或確為水氣上沖之眩暈、頭痛者,也是本方證。若心煩喜嘔、發熱口干,屬小柴胡加石膏湯證,而頭痛劇者,亦可加吳茱萸。 吳茱萸湯治療顱壓增高性頭痛 吳茱萸湯主“干嘔,吐涎沫,頭痛”,有醫家認為本條所述頗類似顱內壓升高的表現。 顱壓升高的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三大主癥,條文占了兩個。 頭痛呈現持續性,且陣發性加劇,多在清晨時加重。 清晨時多為未進食的空腹狀態,此時嘔吐無物可嘔,因此表現為“干嘔”,嘔吐通常比較劇烈,呈噴射性。胃內容物吐盡后,也可以表現為“干嘔”。 嘔吐的情況下迷走神經興奮,刺激唾液腺分泌,口腔內的分泌物增多,表現為“吐涎沫”。 故將本方應用于顱壓升高的頭痛類疾病,常見的導致顱壓升高的疾病可見于腦瘤,列舉幾位醫家治療經驗如下: 門純德醫案 門純德先生《名方廣用》載有吳茱萸湯治療一腦瘤患者頭痛兩月余,“每頭痛發作,欲碰墻撞壁。服用鎮痛劑多種無效,遂邀余治之。 診見:唇面蒼白,四肢清冷,嘔吐涎沫,脈象細弦。 余與吳茱萸湯治之,不料頭痛漸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劑,十余日而痛未再發。 一月后,患者赴北京檢查,診為'腦瘤’,經手術治療而愈”。本案的頭痛應該是顱內壓升高所致。 徐書醫案 陶某,男,59歲。2018年12月24日初診。 主訴:頭痛、舌左歪伴流涎1月余。病史:肺癌1年,經過放、化療之后并發腦轉移,腦積水,1月來,神志時清時模糊,頭痛,舌左歪伴流,前去西醫院治療,醫生告之不治,故求治于余。刻下:神志欠清,口角流涎,舌歪左側,煩躁不能入眠,手足冰冷,不能站立。舌苔后部白厚膩,脈沉細弦。 方藥以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10g,紅參10g,甘草3g,酸棗仁20g,延胡索10g,半夏12g,生姜10g,紅棗6枚。14劑。 二診:患者神志清,精神佳,睡眠好。上方吳茱萸加量至15g,再加烏梢蛇 30g,土鱉蟲10g。以此方治療4月余,病情穩定。 按:仲景《傷寒論》云:“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本證病在厥陰,寒熱錯雜。重用吳茱萸以破冰解凍,溫中下氣生姜、半夏溫肝暖胃,泄濁通陽,降逆止嘔。藥證合拍,效如鼓。 劉方柏醫案 彭某,女,41歲。3個月前突然發作頭部劇烈疼痛,嘔吐。 急診查頭顱 CT:顱內多發占位(多系轉移瘤),部分合并出血。當即輸甘露醇等,住院治療多日,頭痛、嘔吐僅時有減輕而復又如故。遂出院來我處求治。3 年前曾做肺癌切除術。 目前,頭頂劇烈疼痛,自覺有崩裂感,嘔吐。疼痛、嘔吐均呈陣發性發作,疼痛部位恒定在頂部,而自覺有移動感。疼痛發作時全身特感無力。脈遲細,舌淡而略暗。 診為頭痛(腦瘤)。 處以吳茱萸湯加味:吳茱萸12g,紅參 20g,大棗 20g,川芎 20g,生姜12g,白芷20g,炙甘草15g,蜈蚣 2g,全蝎10g,延胡粉10g(沖);水煎,日1劑。 結果:服完6劑復診,嘔吐全止,頭痛大減。 再服6劑,頭痛消失,僅有頭部脹悶不適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