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某,男,5歲,2023年8月30日初診:鼻炎2年,晨起打噴嚏,流鼻涕1小時,盜汗,晚上坐起飲水多。眠差夢多、驚坐起來呼吸2~3次,尿床,身體抖,手腳脫皮,大便日1次。苔白滑,脈細弦滑。 辨六經: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大青龍減麻黃加薏術桔醬夏湯證 處方藥: 麻黃10g 杏仁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桔梗10g 生薏仁30g 敗醬草18g 生白術18g 生石膏45g 姜半夏30g 自加生姜3片 大棗4枚 7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2023年9月15日二診:鼻塞不明顯,晨起噴嚏、流鼻涕,盜汗,晚上無坐起,仍尿床,咳嗽、有痰。苔薄白,脈細。 辨六經: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大青龍減麻黃加薏術桔夏姜湯證 處方藥: 麻黃10g 杏仁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桔梗10g 生薏仁30g 生石膏45g 生白術10g 茯苓12g 炮姜6g 姜半夏30g 大棗4枚 5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2023年9月29日三診:晨起噴嚏減,塞減,盜汗少,晚上坐起減,尿床。苔薄少,舌尖紅,脈滑數。 辨六經:太陽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大青龍減麻黃加薏術桔醬夏姜湯證 處方藥: 麻黃10g 杏仁10g 桂枝10g 炙甘草6g 生石膏45g 桔梗10g 生薏仁30g 敗醬草18g 生白術18g 茯苓12g 炮姜6g 自加生姜3片 大棗4枚 3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答疑解惑】 學生問:大青龍湯為何用白術? 老師解答:太陽陽明合病,晚上鼻塞的厲害,為什么坐起來,是因為憋氣,鼻塞得很厲害,所以這里頭表比較明顯。盜汗和自汗出不一樣,盜汗是說明有里熱表虛不固,所以這就是太陽陽明合病,實際病的時間長后,肯定胃也不好,所以我們經常加白術、茯苓、生薏仁這些藥。因為生薏仁敗醬草這是清陽明里熱治盜汗,不光是生石膏清里熱。麻黃主要是解表,因為白術也是健胃,和生姜大棗在一起是健胃的,我們又加了半夏,太陰上逆嘛,這種情況不化痰是不行的,這里都是健胃化痰降氣,麻黃發汗力量大,加了白術以后發汗力量就輕了,當然還有生石膏的作用。 一般來說,尤其是慢性病,小孩我們用的麻黃劑量比較大,大青龍不是原方嘛,但小孩10麻黃也夠大的,為了不至于發大汗,所以加白術或蒼術,和生石膏意思一樣。長期的鼻塞流涕得化痰啊,中醫怎么消炎?中醫沒有消炎一說,那就是化痰。 學生問:龍骨牡蠣和麻黃能在一起用嗎? 老師解答:可以是可以,但是龍骨牡蠣光收澀不行的,他鼻塞流涕就是有表不解,需要解表,有鼻塞流涕的時候很少用龍骨牡蠣。一個晚上盜汗的小孩,沒有鼻塞流涕,用龍骨牡蠣斂一斂,清清里熱可以,而這個患者就需要解表用麻黃,盜汗是陽明熱,用生龍牡效果不好,需要清陽明熱,生龍牡雖然有清陽明里熱的作用,但更合適的應該是清熱化痰的藥,桔梗、生薏仁、敗醬草更合適一些。 龍骨牡蠣都是桂枝龍骨牡蠣,麻黃類有生龍骨牡蠣在《傷寒論》中不多見,好像沒有,沒有就是因為在理論上不對,需要麻黃的情況,都是需要解表,是表實證,不用收斂。太陽病有兩個類型,一個是表實無汗的,一個是表虛有汗的。表實無汗的需要用麻黃發汗,當然合病里證以后,有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越婢湯,合用生石膏清熱。用生石膏清熱,和用生薏仁敗醬草一個道理,清陽明里熱。 我們在臨床看到的這個小孩兩年了,兩年是什么概念,是慢性炎癥了,不像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為什么?因為慢性病頑固了,得加強化痰的作用,半夏加上了,桔梗加上了,實際我們說吃兩三天的藥,大青龍加桔梗也可以,大概也見效,但我們也都著急,加強力量藥多了。實際我們的框架,辨六經太陽陽明合病,大青龍減麻黃加桔梗完全可以,不加半夏、生薏仁、敗醬草、蒼術完全可以,因為這都是相對而說。吃藥不吃藥是關鍵,吃藥對了證那就好,只要六經對了,大體的方向對了,加強化痰的作用,加生薏仁加其他的藥多了,這要看你的經驗了。 學生問:因為時間長需要化痰,痰指的是流鼻涕? 老師解答:中醫痰的概念包括好多,有點(異物感)不吐痰,中醫也說是痰,身重也是痰,它在表,那叫水,水和痰什么概念,一個樣都是痰,痰的概念,吐出來的黏稠的是痰,實際沒吐出來的一樣是痰,肺里發炎了,有腫塊的也叫痰,身上長疙瘩也叫痰,中醫的概念比較廣泛,不是說一個癥狀就是痰,別的不是痰,所以中醫叫通治,不是專病專方。 【跟師心得】 一、師生問答梳理 問1:為何用白術? ① 表里兼顧:麻黃解表易耗氣,白術健脾固表,制麻黃發汗過猛(尤其兒童),如麻黃加術湯小汗法。 ② 痰飲本質:慢性鼻炎屬“痰飲上泛”,白術配薏仁、敗醬草清熱化濕,非單純止汗。 問2:龍骨牡蠣能否與麻黃同用? ① 禁忌原則:表實證(鼻塞流涕)需優先解表,收斂藥易閉門留寇。 ② 替代思路:盜汗因陽明里熱,清里熱(石膏、薏仁)優于收斂(龍牡)。 ③ 經典溯源:《傷寒論》無麻黃配龍牡方證。 問題3: 中醫痰的概念? ① 有點(異物感)不吐痰,中醫也說是痰(如半夏厚樸湯的“咽中如有炙臠”)。 ② 身重也是痰(水在表); ③ 身上長疙瘩也叫痰; ④ 有腫塊的也叫痰; ⑤ 水和痰什么概念,一個樣都是痰,痰的概念,吐出來的黏稠的是痰,實際沒吐出來的一樣是痰,中醫的概念比較廣泛,不是說一個癥狀就是痰,別的不是痰,所以中醫叫通治,不是專病專方。 二、大青龍減麻黃湯的形成歷程 大青龍湯用于過敏性鼻炎是馮老對傷寒論的發展,馮老臨床觀察發現,鼻炎病患以太陽陽明太陰合病多見,特別是鼻塞嚴重者,沒有麻黃很難解除。若用大青龍湯原方,麻黃量太大不適于長期服用,畢竟鼻炎不是一兩天就能治好的,故減輕麻黃用量,加桔梗排膿,加薏苡仁敗醬草清熱化飲利濕排膿,加白術利飲又有牽制麻黃發汗的作用,一舉兩得,痰多時加半夏,倘若時間長正虛者,可加當歸赤小豆強壯利飲。 三、本案例的學習體會 ① 表里同病者,解表不忘清里(麻黃 石膏); ② 病程長,需照顧太陰化痰飲(白術、半夏、薏仁); ③ 小兒用藥宜“猛藥緩攻”(減麻黃量配大棗、甘草護胃)。 ④9.15調方:去敗醬草,加茯苓12g、炮姜6g —— 熱減轉而溫化水飲。 ⑤9.29調方:恢復敗醬草,保留炮姜 ——寒熱并用防矯枉過正。 整理者:葉達明、吳燦、苗志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