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養生樁一般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安靜通風、地面平穩、著裝寬松、身體條件等。 站樁環境主要要求就是舒適!環境要安靜,減少外界干擾,選擇空氣流通但無強風直吹的環境(避免空調/風扇直吹),個人推薦室內或者小院等環境,尤其強調要注意避風,避風如避劍,站樁過程中身體毛孔張開,強風直吹身體極易引發不適,所以切記切記要避風!另外雷電、極寒等極端天氣不宜練習。 地面需平坦,避免濕滑或凹凸不平,可在地板、土地、瑜伽墊上練習。要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如太極服、運動服,避免緊身衣褲束縛氣血運行,鞋子選擇平底鞋、運動鞋,推薦赤腳或者穿襪子站,可更好體會腳趾涌泉等腳部動作。 站樁與就餐飲水需要間隔半小時以上,站樁結束后需要立即擦干凈汗水,更換干爽衣物,身體不宜立即接觸水。最后,若身體疲憊、情緒波動大或病痛(如發燒、嚴重高血壓),建議暫緩練習。 站樁感悟10:呼吸 呼吸是站樁最重要的環節,不管是初學者還是中級高級站樁習修者均如此,呼吸是調樁架身形、鍛煉筋骨內力甚至是調心入定的關鍵因素。 通常站樁呼吸有幾種,自然呼吸、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和體呼吸(胎息)。對初中級站樁習修者來講,樁架調整的好就會呼吸順暢輕快,呼吸順暢又能使得站樁更輕松,好的呼吸能夠為站樁發揮更多正向的作用,調動身體機能合理運行,促進肌肉筋膜的微動輔助樁架的穩定,做到看似輕輕無奇實則內動拉抻,這個感覺很奇妙且非常重要! 深細緩長這四個字是站樁呼吸的基本要求,站樁的呼吸變得更深更細更慢更長之后,能呼吸進更多的氧氣到肺部,對平時淺呼吸鍛煉不到的肺部組織是非常有益的鍛煉,對肺部的機能恢復的幫助作用也越來越大,而肺部功能的激活又為心臟提供更多的氧氣,從而滋養心血管肌能,達到氣血充盈的效果。呼吸在站樁不同階段的感受體悟不同,需要長期習修,個中奧妙無窮,期待各位站樁習修者積極研討交流,共同進步。 站樁感悟11:中正安舒 立身中正是站樁要訣之一 樁者,穩固的人體結構也!好的站樁的感覺就是中正安舒,看高手的樁就感覺很舒服,四平八穩,舒展方正,神態自若,穩如泰山。 脊柱是身體骨架的核心部位,也是站樁結構的中軸線,虛靈頂勁與上下抻拔是就是這部分的站樁要領,想象有根線輕拽著百匯穴往上提,下巴自然微微回收,尾椎骨似掛了個秤砣往下墜,帶著整條脊柱輕輕往上下抻拔,身體自然就拉開了。 拉抻的脊柱是站樁的中軸線,是整個樁架的核心部分,身體的其他部位都需要圍繞著脊柱這個中軸線建立穩固的結構,才能保證樁架的整勁。 立身中正不僅僅是擺造型,而是找身體里的四平八穩,就比如你頭頂一碗水走路時,身體自然會自動調節平衡,某種意義上,站樁的感覺不過是讓全身206塊骨頭都回到它們最舒服的位置上,中正可得安舒,安舒后更中正。 經過一段時間的站樁習修,整條脊柱就像是經過了充分修養后滿血歸來,挺拔有力,行走站立無不體態端正,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出精氣神,元氣滿滿。 站樁感悟12:學會與身體對話 站樁養生是中國傳統養生智慧,是長期主義的實踐哲學,站樁的初級階段也稱百日筑基,大致三至六個月時間(天賦異稟者除外),是構建樁架整體性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最容易中途放棄的階段。 初學站樁階段常見的身體反應有肩頸僵硬、膝蓋疼痛、腰部酸痛、肢體顫抖、發熱/發麻、腹部腸鳴、打嗝排氣,其中前三個是最大的攔路虎,很多人因此而放棄了堅持站樁。 正確的看待這些身體反應很重要,首先要明白大多的酸疼是肌肉訓練的正常反應,其次要有接納一切的心理建設,來則受之去之勿念,不糾結不強求,順其自然堅持一段時間,短則三五天長則十天半月,許多不適都會好轉或消失,當然劇烈疼痛和嚴重不適需要另論。 筑基階段的核心任務是是樁架的搭建,重建'立身中正'的本體結構,就像是起房子的打地基立柱架粱一樣搭建站樁的框架結構,在'虛領頂勁、沉肩墜肘、脊柱抻拔、溜臀松垮”等站樁要領下構建整體的身體骨架,與大塊肌肉協同作用,體會身體骨骼尤其是肩頸、脊柱、腰胯、大腿、膝蓋的相互連接,體會依附在骨骼上的大塊肌肉群的放松,形成最省力的樁架,達到這個狀態,就基本上已經克服了肩頸、腰、膝蓋疼痛這個前文所述的最大攔路虎,就會有了松的初步認知,可以輕松完成站立半個小時目標,百日筑基基本上就完成了。 筑基階段會有許多身體好轉的表現,比如睡眠改善、走路腳步輕快、肩頸緊張緩解、排便通暢等,不過此階段氣血運行加速但尚未通暢,仍然屬于比較表面和淺層的改善,要建立每日定時練習的習慣,逐步增加站樁的強度,以五分鐘為單位直到每次站樁達到半小時的標準。 這個階段中斷練習站樁的情況很普遍,其實挺可惜的,其實往往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突破,所以套用一句老話:貴在堅持,恒心和定力有時更重要。通過以百日筑基要求堅持100天持續的練習,通常就會形成良好的站樁習修習慣,基本上就能夠打下長期習修站樁的基礎了。 站樁通常會有許多身體反應和排病現象,比如流淚流涕、耳鳴頭疼、大汗淋漓、肢體冷熱、皮膚蟻行竄動、舊患疼痛、局部顫抖,甚至有人會無故悲喜、口干舌燥、多夢易醒等等,這些大多是身體機能在重整修復過程中的正?,F象,就像年久失修的水管修通后會流出鐵銹和雜質一樣,不必多疑慌亂,要學會跟自己的身心平等對話。 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要領上,持續把樁架調整到位,堅持適度的修煉強度,大多數的情況經過一兩周左右都會有好轉。 比較有意思的是站樁時間比較長后發現皮膚變好了,比如原來腳汗多,腳趾縫會起小碎皮,發癢難受,站樁一年多以后發現沒有了??,還有身體的一些粗糙的皮膚也逐漸修復了,我想這是氣血通達到了皮膚末端,重新煥發了皮膚組織的效果吧。 堅持站樁,你會重新了解自己的身體。 有人問站樁傷膝蓋還是養膝蓋,我的感覺得法的話是養膝的! 自己最明顯的變化有兩個: 一個是運動時氣喘和心跳容易加速的現象站樁一年左右得到很明顯的改善,現在打球再看心率記錄,波動范圍明顯平緩了很多。 二個是膝蓋得到修復,原來打球經常會感覺到膝蓋酸痛,需要帶護膝,現在基本上不戴了。 很多人談到排病現象,比如皮膚紅潤氣色變好、改善駝背、血壓平穩、肺功能改善等,就有朋友說站樁后好像長高了似的,其實是骨骼得到恢復尤其脊柱得到強化,頸椎前屈得到改善的結果,所以站樁是改善體態(如脊柱彎曲、駝背、脖子前傾等等)的好辦法,缺點就是慢且需要毅力堅持才會有效果。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變化,中階階段身體的反應也是會變化和反復的,身體反饋程度都會有減弱的表現,比如排汗會逐年減少、有一段時間感覺到疲勞或長時間無感,其實這不是站樁效果的減弱,而是身體適應了重整后的強度,進入了更高水平的一個新階段,自然反應就有不一樣了,是身體的各個部位在逐漸恢復-增強式的螺旋上升,也許這就是長“功力”了,身體從局部組織到整體都得到修復喚醒,迸發出新的活力,這就是是堅持長期站樁的紅利,貴在堅持! 站樁難嗎?調查一下:有多少人是一次就學會站樁并一直堅持下來的?應該很少吧!普遍情況是,幾番下定決心后才開始站樁,兩個星期過后少了一半,咬牙堅持一個???后又少了一半,到了百日筑基后能堅持者僅十之一二,三年以上堅持的估計是百里挑一了,所以能夠堅持長期站樁的又站廢了的是不是大熊貓級別的??? 站樁似易實難!百練不如一站不僅說的是站樁的功效,其實更重要的是站樁的難度,大多數的人是趨利避害的,趨的是短期的舒服?避的是當下的辛苦,站著一動不動遠不如想像的那樣輕松,看似一動不動其實無處不動,多數人都難以堅持下去,結果得到的當然是長期的害,所以能夠堅持長期站樁絕對是極少數的!?? 站樁是身體與心靈整體的有機融合,動一發而牽全身,站久了你就會發現,僅僅是調整了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比如雙腳位置的微調、重心的調整回正、關節的擰勁等等,卻意外發現會引起來肩頸疲勞、腰部酸痛,這些原本你在初期已經學會了放松攻克了的難關又再次出現,懷疑、沮喪的感覺隨之而來。 怎樣突破這個難關呢?學會與身體的平等對話很重要!既然大多數的站樁是追求健康的身體與心靈(極少數的修行者有更高的目標),那么就必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要接受學習站樁過程的不完美,哪有那么多“標準”,我們就是要跟自己比,多感受身體的信號,哪里酸痛了是提醒要做些調整了,站高一點雙手放低一點,肩膀轉一下,過幾天也許就好了。 適度的強度和每天的堅持比死扛硬撐好,感覺疲憊了就縮短時間,不強求那幾分鐘,疲勞心緒不寧了就收功結束,哪怕一兩天不站也無妨,休息好了明天再戰。站樁修行是一輩子的事,要跟你的身體與心靈達成默契才能走的更好,您說呢? 站樁的反復期您遇到?是如何渡過的? 很有意思,許多站樁養生者(習武修煉另論)在剛開始學的時候會有一個蜜月期,似乎一下子就已經掌握了秘訣,身體的許多方面活力充沛、舒暢自如,很可惜蜜月期一般是不會太長的,而后會迎來一個難熬的反復期的考驗。 反復期通常有兩種,一是感覺停滯不前期,好的身體感覺沒了,站不住了越站時間越短。二是排病現象,身體的舊疾引發疼痛。 有人多年都不疼的腳踝扭傷舊患站了一年多后竟然又復發了,腳筋浮腫局部疼痛,還引發站樁時腳趾發麻,足足經過近一年時間才消除了疼痛感。反復期有時候確實難搞,讓人懷疑堅持一年或更久的鍛煉是不是白費了練錯了,猶疑不決又勸退一些人。 如何渡過反復期,我們的建議是只要疼痛和不適不是不可忍耐的,就咬牙堅持,同時在站樁中要學會認真聆聽身體的聲音,主動根據疼痛做適度的調整減輕不適,腳麻了就前后掂一下腳,肩緊了就再做幾次沉肩墜肘,腰緊了就做溜臀掖骻,以此類推就這樣把注意力關注到具體的動作感覺中,要重新找回開始學習站樁的感覺,放松下來,要相信自己回再次掌握站樁的要義,重新回到舒適安康的狀態。 越來越覺得師父講的很有道理,站樁要有一種心態:允許一切的發生,對待身體的各種反應,聽之任之來去自如。所以我們常說“不”,不管它(酸脹、疼痛、呼吸、意念…),時間還沒到不急,時機一到一切都會好的。 當然,有基礎疾病的還是要咨詢醫生,了解氣沖病灶的醫理和現象,站樁只是幫助身體重新恢復活力和元氣,當然不能指望它來包治百病,您說對嗎? 是“養煉”還是“煉養”?著實糾結了一陣子,最終選擇養在前,因為養生是目的,鍛煉是過程。在鍛煉中休養、在休養中鍛煉,鍛煉與養生的有機融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