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元高級中學是滬上知名的百年老校,它是中國從孱弱走向復興的見證者,也是中國教育變革大潮的開拓者。117年間,五易校名、五遷校址,晉元在磨難中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 學校的源頭是民國時期的華童公學。華童公學創辦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是租界工部局在上海最早開設的華人子弟學校之一。1943年易名為上海市立模范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上海光復,為了凸顯抗戰印記,紀念抗日民族英雄謝晉元將軍,學校更名市立晉元中學。新中國成立后,為凸顯社會主義,紀念紅色革命,1956年更名為陜北中學。1984年校名恢復為晉元中學。1999年學校新校舍建成,初高中脫鉤,高中部遷至現校址,更名為晉元高級中學,沿用至今。歷史上,胡適、李懷霜、余槐青、鄭逸梅等曾在校任教;丁關根、張承宗、唐弢、蔣錫夔、翁史烈、何友聲、韓大匡、項海帆、方紉秋、余秋雨等曾在校就讀。 自1999年以來,學校連續九屆獲評上海市文明單位,曾四次被評為上海市行為規范示范校。2005年成為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范性高中。2017年至今連續兩屆被評為上海市文明校園。學?,F有在編教職員工184人,其中市高峰計劃成員一人、攻關計劃主持人一人,特級校長一人、特級教師四人,正高級教師四人、高級教師(含正高)65人,區學科帶頭人九人、市區級骨干教師30多人。 學校倡導“勵學敦行,承志報國”的校訓,堅持“學會選擇,主動學習,卓越發展”的辦學理念,確立了“智慧選擇,卓越發展”的育人目標,提出了“選擇教育——十年三步走”發展戰略,不斷塑造“樂群篤學,協同致遠”的學校精神,全面提升內涵品質和教育質量,努力為建設上海一流、國際知名、受人尊重的品牌學校而奮斗。 晉元中學前身是華童公學,創辦于1904年,是英國人在滬開辦的最早的華人學校之一。是年9月,華童公學正式招生。自建校之初,華童公學便迥異于傳統學堂,以“教育華人,開通民智”,“傳播中西學識”“造就中西貫通之人才”為宗旨,是西學東漸下開啟教育新風向的一個風標。 華童公學的辦學特點主要有:(1)課程設置根據“中西并重、文理兼備”,分西文部和中文部,尤注重英語教學。西文部設置了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地理等課程,教材均是英文版。中文部教授國文和歷史,教材以四書五經為主。學校大部分課程采用英語教學,又由英籍教員教授英語,學生的英文水平普遍很高,成為學校一大特色。(2)重視自然科學教育。學校倡導學習新知和實用之學,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這里走出了一批科學英才,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蔣錫夔、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大匡等。(3)重視體育和音樂教育。學校認為體育可以強身健體,陶冶性情。不僅開設了體育課,還每年舉行運動會,成立了體育會、籃球隊、足球隊等。中國第一代著名足球運動員方韌秋,就是華童公學學生。學校的音樂課由英籍校長親自授課,學生軍樂隊演奏西洋管樂,經常上街操練公演,在滬上享有很高聲譽。 克能海路199號,建于1903年。后為康樂路199號靜安區閘北第一中心小學 華童公學的辦學者認為,學校被他們嚴密控制,定會培養出“俯首帖耳”地為他們服務的“中西貫通人才”。然而,與他們的愿望相反,華童公學的絕大多數學生是愛國的。他們利用學校的條件,勤勉刻苦,渴望以學問報效祖國。不少學生憂國憂民,探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道路。在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和抗日戰爭中,他們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和抗日的斗爭中,譜寫了愛國主義的壯烈篇章。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中國駐滬軍隊謝晉元將軍親率八百壯士,孤軍與日寇浴血奮戰,威震海內外。學校學生同仇敵愾,全力聲援謝晉元將軍與八百壯士。1938年,謝晉元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向工部局再三交涉要在營內升旗,租界當局嚴令禁止,并軟禁謝晉元等人。為此,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絕食抗議。學校學生前往孤軍營聲援、慰問,其中馬仲尉還到孤軍營為謝晉元做英語翻譯。1941年謝晉元遇害后,在葬禮及后續周年紀念活動中,均由學校管樂隊奏樂。其事跡,為全市民眾動容。1943年7月,華童公學被汪偽市教育局接管,同年8月易名為上海市立模范中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謝晉元,學校命名為上海市立晉元中學。 在民族危難時期,華童公學、市立模范中學、市立晉元中學的學子們清醒,唯有勵精圖治,發奮學習,才能擔負起抗日救亡的責任。1945年5月,學校高三學生黃克歐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開始在晉元點燃和播撒革命火種。在地下黨的領導和發動下,學校成立了“力行同學互助團”,他們傳播革命思想,發起各種革命活動,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據統計,是年5月,市立模范中學只有六名中共黨員;到了1946年5月,已發展到11名黨員,并成立了市立晉元中學黨支部;至上海解放前夕,晉元的中共黨員已發展到25名,成為該地區的紅色堡壘。 赫司克而路63號,今中州路63號。原址為漢壁禮蒙童養學堂。1930年華童公學遷入。1938年因淞滬會戰校舍毀于炮火?,F址為民辦新華初級中學 這一時期的許多學生成為新中國的棟梁。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的丁關根,共和國的一代院士何友聲、韓大匡、翁史烈、項海帆,足球名將方紉秋,學校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黃克歐,都是這一時期的青年才俊。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晉元師生團結一致,共克時艱,學校很快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秩序。從1949—1999的50年間,晉元中學雖幾易其名,但堅持辦學有自己思想、牢牢抓教育質量,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重視政治思想工作,這個學校文化傳統和革命精神,一直沒有變。 1956年學校易名為陜北中學。這一時期,學校辦學條件極其艱苦,全校只有兩幢樓房。簡易樸素的環境并沒有嚇退晉元的師生,面對連操場都沒有的學校,全校師生決定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自己改造校園。他們填平了操場上的大水塘,建立起象樣的大操場,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學習上建起了更強的自信心。 1960年,被確定為市重點中學,學校進行了學制改革,實行五年一貫制,在高一實行文理分科。這種格局在全市較為少見。同年,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教育系統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上世紀60年代初,學校以“學雷鋒,創三好”活動為中心,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組成了政治組、年級組、團隊一條龍的師德建設隊伍,如沐春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政治思想教育,這一時期的學校,很快形成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新校風。 晉元中學前期校址臨近陜西北路,1956年學校更名為陜北中學,1958年陜北中學搬遷至東新路341號 學校非常重視基礎教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讓學生從初一起就要練好基本功,為進入本校高中學習打好扎實基礎;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同時,尤其注重對“優生”和“差生”的個別課外輔導;在強化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注意在課外廣泛開展學科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志趣和實際能力。學校也重視體育教育,體育課、課間操、課外活動形成一系列制度,足球、籃球和田徑成為傳統項目,還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專業人材,如上海田徑隊原總教練林民伋,就是1960年陜北中學的畢業生。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強調老教師帶新教師,也注意發揚年輕教師的進取精神,并充分調動教師的育人積極性,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這一時期,學校為各大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從陜北中學畢業的學生遍布復旦、華東師大、上外等知名高校。 1978年,學校被列為區重點中學。1982年后,學校遵照教育改革“三個面向”的精神,進入深化改革、探索、發展的新時期。1984年,校名恢復為晉元中學。學校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提倡講科學、重規律、看效果。一批教師在教學大賽中獲獎,如:兩名教師在全市青年教師教學評比中榮獲二等獎,一名教師在全國首屆物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等。教師發展必然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環境。這一時期,學校在優化課堂教學之余,還致力于發展課余活動。學校建有學科、科技、文藝、體育四大類課余活動32個,參加學生數占全校學生數65%以上。一批學生在全國、全市各類競賽中獲優秀等第。學校弘揚重視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的優良傳統,多年來連續被評為區先進學校。學校還多次被評為“花園單位”、區“文明單位”,榮獲市“紅旗團委”稱號等。 上世紀90年代,正值一期課改的全面推進時期,晉元全體師生員工迎接了新的機遇和挑戰。1994年,趙鳳飛同志接任校長,開始了教育改革的實驗,他推動學校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為新世紀晉元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鳳飛校長:選擇教育,首創晉元學子之卓越 1999年,學校易名為晉元高級中學。作為全市首批11所現代化寄宿制高中,學校一方面發揚其優秀的歷史傳統,一方面又緊跟國內外教育改革的趨勢,在實施與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趙鳳飛校長是一位非常冷靜而又富魄力的教育改革者,他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充分挖掘學校內部與外部的教育資源,正視學校自身存在的問題,將改革深深根植于學校自身的土壤之中,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之路:選擇教育。他為晉元高級中學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也為全市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趙鳳飛校長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從學校實際出發,提出了“學會選擇、主動學習、卓越發展”的理念。從這一新理念出發,他又提出兩項重要舉措。 一是套餐式課程設置。它為學生提供所學內容的選擇,課程由三部分組成:基礎型課程(即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每個學生必須按時按要求按質量完成其學習;拓展型課程,包括必修課的拓展、反映高新科技成果與發展趨勢的內容、人文課程等,學生必須按照學校提供的選修項目,并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人發展計劃予以選修;研究型課程,由學生自己選擇或在教師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或內容。 二是選擇走班制教學形式。它為學生提供對教育時空的選擇。其基本做法是,選擇基礎型課程的數學、外語、物理、化學、計算機等五門學科,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在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興趣特長以及今后的發展目標,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層次。這種分層和走班不是教師讓學生選擇做什么,而是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環境。這種高層次的選擇教育,讓不同程度學習能力的學生,不同自律性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有益的發展。 趙鳳飛校長在向學生了解分層走班學習的情況 為了更好地貫徹“選擇教育”理念,趙鳳飛校長還探索了以研究性學習和信息技術為基本特征的課堂教學,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的青年教師主動請纓,用信息技術制作課件,進行教學。如數學組吳長江老師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課件,分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將圖像材料和聲頻材料提供給學生,學生通過網絡訪問并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性學習。教師在巡回中與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交流,做到了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充分主動學習、自主發展。很多學生反映:“這種教學的互動方式,沒有了老師要我做的套路,而是我自己要做,個人自主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解放?!?/span> 趙鳳飛校長指導下的“選擇教育”理念,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并不斷優化了以“套餐式課程、走班制運作、學分制管理”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探索出一條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路,學校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這種將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學校辦學成效的凸顯以及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也奠定了新世紀晉元高級中學的辦學底色和特色,它已成為上海二期課改的一道亮麗風景。 王麗萍校長:堅定方向,推進選擇教育不斷發展 2004年,王麗萍任校長。2005年學校成為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百年晉元,在新一輪教育改革浪潮中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王麗萍校長在與學生交流 2004年以來,王麗萍校長繼承了趙鳳飛校長“選擇教育”的理念,形成了晉元“2.0套餐式課程”。即:開發了學生道德生活載體——生活經驗課程,創新人才早期培育載體——創新素養課程,從而大大豐富和充實了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結構。 王麗萍校長根據學校的實際,推出了三項富有新意的改革措施。 其一,推出豐富多彩、極富感染力、使學生終身難忘的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比如:學校依托校名校史校友資源,設計了“與人生對話——我的中國夢”道德生活系列活動。一是舉行“我的大學夢”優秀校友礪志報告會,交流成長心得,激發追夢情懷。二是舉行“青春與愛同行——我的青春夢”志愿者勵志報告會,引導學生明確社會責任,用愛心書寫人生畫卷。三是舉行“我的人生夢”走訪活動,學生既送上溫暖關心和愛心祝福,又聆聽了校友們多彩的人生故事。 其二,每年舉行高三學生18歲成人儀式暨志愿加入中華骨髓庫活動。在莊重的18歲成人儀式上,晉元學子志愿加入中華骨髓庫,將此作為極具意義的成人紀念和青春印跡。自2004年至今,全校已有4045名師生自愿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全市500例成功捐獻志愿者中,就有11位出自晉元。晉元學子的這一創意,給全市人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其三,學校以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為支撐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從2005年起,學校連續多年開展這一領域的展示活動,尤其是2008年,市教委基教處、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區教育局等相關部門,在我校開展了網絡教研現場會。2009年,學校開始探索網上走班教學,形成實體走班與網上走班“一體兩翼”的教學形態,受到了教育同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度嗣窠逃贰督夥湃請蟆贰段膮R報》等先后報道了我校網上走班制教學成果。 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是教師,學校充分發揮各學科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利用名師資源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如在信息技術學科特級教師陳大波、歷史學科特級教師李惠軍、德育特級教師丁如許等名師的引領下,我校各學科教研組得到升級提升,并在全市和國內都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教學團隊,打造了具有晉元特色的品牌學科。 季洪旭校長:創新辦學,續寫立德樹人新華章 新時代展開新畫卷,新使命激活新動能。2016年季洪旭任校長。在他看來,晉元選擇教育永恒底色是薪火相傳的愛國情懷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傳統。他堅定不移地將此作為晉元的辦學之魂。 當然,季洪旭校長的選擇教育,在繼承趙鳳飛、王麗萍兩位校長的基礎上,又能按照時代特點有所拓展、有所創造,在踐行立德樹人的內涵上,主要做了這樣幾個方面工作。 2021年6月11日季洪旭校長在聽“聚焦問題情境 優化教學結構——'雙新’背景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活動中的一節展示課 其一,架構了“因能分層,因志分類,因趣分組”的晉元“3.0套餐式課程”。季洪旭校長認為,選擇教育必須豐富課程選擇,打造學生個性成長課程鏈和貫通時空的學習鏈。這樣,學生才會學會選擇、主動學習,才能成就和超越自我。季洪旭校長的這項研究課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它反映了學校從1.0至3.0套餐式課程的整個演變過程,揭示了學校深刻思考滿足學生品質發展需求的課程訴求過程,展示了20多年來套餐式課程與時俱進的創新成果。 其二,優化“二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即:“兩點”(準起點、高視點),“兩化”(問題化、結構化),“三動”(動手、動腦、動嘴),“四導”(導讀、導思、導研、導行)。以探索準起點夯實學生基礎,以高視點培育基礎素養,以問題化建構認知支架,以結構化關聯教學要素,以教師的“四導”促進學生的“三動”,使課堂真正生成出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季洪旭校長還倡導教師對學生四個方面的研究,即:研究學生學習路徑和思維特點;研究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研究課堂教學結構;研究學科之間關聯的知識結構。以此打造學校的教學新生態。 “二二三四”課堂教學模式深度改變著晉元的課堂,在學生動手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 其三,架構“學涯規劃,職涯規劃,生涯規劃”的“三涯”體驗課程。這“三涯”體驗課程要達到四個目的:讓學生在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在學會選擇和抉擇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情趣和志趣;在目標制定和達成的過程中,形成學習動力和毅力;在信息網絡化時代,把學科信息和生活信息緊密結合起來。在高考志愿的選擇上,讓晉元學生能走出“被分數”和“被高校”的選擇怪圈,能準確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心儀的高校。 其四,以高度的政治自覺,舉全校之力辦好西藏班。在上海,季洪旭是唯一一位既辦過新疆班(在奉賢中學),又辦過西藏班(在晉元中學)的校長。為了西藏同學成才,他精心選用西藏班專用校本課程,在課程內容、難度、方法上因材施教,力求適切性、精確性和系統性;為了西藏學生成人,他特別注重西藏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以民族團結、文化融合、家國情懷、國家統一構建主題教育體系,以此塑造和熏陶西藏生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歷史發展觀。 季洪旭校長和全校教師的辛勤耕耘,使學校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度明顯上升:學校先后獲得“全國美育實驗學校”“全國三八紅旗集體”“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钡?0多項省部級榮譽稱號,還有“教育部課改骨干教師研修基地”“全國中小學影子校長培訓基地”以及“上海市學校德育協同管理實訓基地”。 (作者系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校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