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德宗李適 ? 崇陵 shaanxi jingyang 關中三百里,大唐十八陵。這些帝陵分布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其中涇陽有二:唐德宗李適崇陵、唐宣宗李忱貞陵 。崇陵在涇陽嵯峨山南麓,司馬相如的“嵯峨磼礏,刻削崢嶸”,就是形容山的雄峻。 ![]() ![]() ![]() ![]() ![]() 作為中唐時期的帝陵,崇陵的格局繼承了唐代“依山為陵”的特征,玄宮在山峰上。格局大致是,陵園呈不規則方形,四面設門,門外有闕樓,以及神道北端的獻殿、陵外的管理陵寢的下宮等。 依照唐制,守陵的職官為從五品“陵令”,有尚食局“諸陵月享,則視膳而獻之。”還有包括祭祀程序、陵戶、陵田、巡陵車等等,都有復雜的規定,精密管理系統,保障了帝陵的日常運作。現今像獻殿、下宮等地表木構已無存。 ![]() ![]() ![]() ![]() ![]() ![]() ![]() ![]() ![]() ![]() 朱雀門(南門)神道旁有管理房,管理員見有人來,拿出本子來進行身份登記,貞陵也是登記模式,整個陵區又都布滿監控,有備無患。 幾十件石刻分列在神道東、西兩側,綿延幾百米。西側有1華表、1翼馬、4儀馬、8執劍武將、4塊方石、1闕臺、1石獅,東側也差不多如此,完整與殘缺不一,只是石像生中的武將變成了執笏板的文臣,還有多了一個完整的鴕鳥石屏。 ![]() ![]() ![]() ![]() ![]() ![]() ![]() ![]() ![]() ![]() 唐德宗李適(kuò)為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不包括大周武則天),其媽咪就是“睿真皇后沈氏”,即影視劇里的“吳興才女沈珍珠”。德宗同學也并非昏庸無能之輩,他登基初期,《舊唐書》稱其“初總萬機,勵精治道”有著想革新圖強的意思。罷免權宦李輔國余黨,提倡節儉,采納宰相楊炎的建議,推行“兩稅法”,但充滿了局限性和矛盾性。 執政中期急于削藩,對成德、魏博等鎮采取強硬態度,結果引發建中二年(781年)的“四鎮之亂”,兩年后的建中四年(783年),調遣涇原軍平叛時因賞賜不公引發兵變,李適倉皇出逃奉天,即“涇原兵變”與“奉天之難”故事,這也標志著唐帝國中央威權的徹底垮塌。 ![]() ![]() ![]() ![]() ![]() ![]() ![]() ![]() ![]() ![]() 經歷兵變的打擊,領導放棄削藩,轉而姑息河北藩鎮,甚至以“罪己詔”向地方妥協,導致藩鎮割據進一步固化,《資治通鑒》載:“姑息之政,自此始矣。”李適又猜忌大臣,《新唐書》稱其“性忌刻,以強明自任”,冤殺劉晏,頻繁換相,罷免李泌、陸贄等賢相。后期又倚重宦官竇文場、霍仙鳴掌管神策軍,開唐代宦官典兵之先河,為晚唐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資治通鑒》記述他“吝于財而疏于信”,即沉迷斂財,在宮中設“瓊林”“大盈”私庫,通過"宮市"等制度,壓榨民力,白老師的《賣炭翁》“手把文書口稱敕”“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就是指的宮市交易強買強賣之事。不過他通過兩稅法和中樞體制調整,為憲宗的“元和中興”還是提供了制度鋪墊。 ![]() ![]() ![]() ![]() ![]() ![]() ![]() ![]() ![]() ![]() ![]() ![]() 李適謚號為“神武孝文”,屬于美謚,但估值偏離基本面,存在虛浮成分。廟號“德宗”可能暗含對其改革意圖的肯定,折射出統治危機與復興努力的交織。 試著讓deepseek寫一首關于李適的詩,它就來了這一首《無題》: 盛年圖治世,晚歲陷憂忡。 稅改初衷在,閹權弊政充。 烽煙頻四起,宮闕幾番空。 帝冢今何在?殘碑沒草蓬。 37秒小視頻 唐宣宗李忱 ? 貞陵 shaanxi jingyang 貞陵在崇陵西北20多公里的興隆鎮北仲山,是大唐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寢。貞陵也是因山為陵,跨涇陽、淳化兩縣,與李世民昭陵等都是陵區面積很大的帝陵。朱雀門(南神門)神道長500多米,石刻件東西兩側排列,儀列齊整,遠處為陵山吉穴。 西側依次有華表1、翼馬1、殘石馬1、石馬1、殘石馬2、武將2、文臣1、武將4、無頭武將1、武將1,南門石獅一只完好,一只殘破,旁邊乳臺只有一個完整。東側有華表1、翼馬1、鴕鳥1、殘石馬2、底座1、文臣7、底座1。如果對等排列,西側多了一個文臣,而東邊少了一個,是營構者粗心還是后世多事者所為,不得而知。 ![]() ![]() ![]() ![]() ![]() ![]() ![]() ![]() ![]() ![]() ![]() 8米高的華表上淺刻有卷草文。翼馬已不似盛唐的矯健,而變的圓潤敦樸,是另一種審美。石馬置鞍韉、披障泥。文臣執笏板,穿寬袖長袍。武將拄五節劍,其一還是貞陵的顏值擔當,深目高鼻的胡人也有一位。 鴕鳥石屏在唐陵的建、元、泰、崇等諸陵中都有,是他們喜歡的裝飾藝術,《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下》就有“鴕鳥”的描述“高七尺,色黑,足類橐駝,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鐵,俗謂駝鳥。”以及永徽元年吐火羅獻大鳥,開元初康國貢駝鳥卵等記錄,在中國它屬于稀罕的進口貨。 ![]() ![]() ![]() ![]() ![]() ![]() ![]() ![]() ![]() ![]() ![]() ![]() ![]() ![]()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從憲宗開始,依次帝王為穆、敬、文、武、宣、懿……也能這么說,權柄在李純的2兒、4孫中轉來轉去。論輩分,他是敬、文、武三帝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文兩宗還小。武宗不豫,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忱較易控制,忽悠武宗李炎把光王李怡立為皇太叔,“權勾當軍國政事”,并改名為李忱,換了新身份證,他也成為唐朝歷史上惟一以皇太叔即位的皇帝。 李忱小時候“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宮里以為他是個不聰明的人。后來行為言語也很低調,成語“韜光養晦”就是說他的。榮登大寶后,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整頓吏治,限制皇親和宦官,收復河湟等等事跡,被稱之為“小太宗”。無奈晚期的大唐已是千瘡百孔的破船,只能靠修修補補,李忱的所為只是稍微延緩了大船的沉沒。 ![]() ![]() ![]() ![]() ![]() ![]() ![]() ![]() ![]() ![]()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親自駕崩于大明宮,大概是迷戀仙丹造成的惡果。令狐绹等群臣上謚號為“圣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次年葬于貞陵。《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里對他評價很高:“器識深遠,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風,十余年間,頌聲載路……而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直接將他的歷史地位拉到了劉恒、劉啟的高點。■ ![]() ![]() ![]() ![]() ![]() ![]() ![]() ![]() ![]() ![]()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與同好同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