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難度的增大,轉行成為越來越多小伙伴們的就業選擇,但對于轉行的方向以及轉行后的待遇都處于迷茫的狀態。小夏學姐從管理學本科到風景園林碩士,再到現如今的醫學期刊編輯,完成了人生路途的多次轉向,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小夏學姐的轉行故事! 留在熟悉的領域,還是勇敢跨行? 在職業道路上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起來看看小夏學姐的跨學科轉行分享吧! 小夏 管理學本科,風景園林碩士 工作三年,轉行為SCIE醫學學術期刊編輯 嘉賓背景和轉行契機 01 轉行方向的確定和契機 了解到你是從本科管理學到風景園林的專碩的跨學科背景,最后又成為期刊編輯,這每一個階段的轉向契機是什么? 每個階段的轉向都考慮了當時的自身情況,當然緣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本科是管理學。在本科最開始的時候就有想要轉專業的想法,但是成績沒能達到年級要求,所以最后在研究生時選擇了跨考本校風景園林。 找工作的時候也嘗試投了一些設計公司,但最終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機緣巧合下,現在公司的hr聯系到了我。 當時的要求是通過英語六級,專業不限。經過一系列的面試后我得到了offer,目前看來我覺得還是比較看緣分的。 因為受家里人和周邊同學的影響,加上我對自身性格特征在就業選擇方面的考慮。 由于本科畢業沒有找工作的狀態就選擇了考研究生,加上我的本科是工程管理,就業時對男生會更友好一點,所以就堅定了研究生跨考的想法。但我對自己跨考的信心不是很足,所以選擇了考本科學校的不同專業。
在專業選擇的考慮,首先我家里人都是學建筑相關的,有造價,建筑,監理等等。加上本科是建筑大學,結合家里人的建議和周邊同學的影響,選擇了風景園林。 每個階段的轉變時你考慮的是什么?有權衡過失敗后沉沒成本的顧慮嗎? 沒有考慮過沉默成本,所以每一步都毫無顧慮的努力,當然每一次轉向也都給了我正向的結果反饋。
說實話,我在考研的時候沒有考慮過沉沒成本。因為我認為我當時的性格不太適合本科畢業就立刻工作,加上本科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是好,所以就沒有積極的找實習。包括身邊同學大部分都選擇轉行到各個領域,所以我當時心中有一個想法,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最后也如愿跨考成功了。 找工作的話,由于我的專業與期刊內容不符,所以我本身也不是特別相信,反復與hr確認是否可以,并且得到hr肯定的回答。加上我的一個學姐也在這個公司,當時看到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公司期刊的推文后,我便與她交流我的情況和offer機率。學姐跟我說沒問題,我當時就算也放心了吧。 編輯的工作日常和經驗 助理編輯和責任編輯的工作日常有什么區別?都包括什么內容? 一般都是從助理編輯開始做起。助理編輯和責任編輯主要是負責審稿的不同階段。 助理編輯主要負責的是聯系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組織一些稿件的同行評審,本身是不負責審稿的。我們負責編排整個的審稿流程,負責傳達一些信息,確保整個流程可以順利的完成。另外還有一些在最初收到稿件時候的編排,確保投稿的格式符合我們的期刊要求,進而推動整個審稿過程,然后還有一點是和期刊的主編或者一些編委,作者,審稿人建立溝通。
責任編輯是在掌握以上三點基礎上,再進一步負責期刊的課題專刊的建立,并且組織稿件更進一步和期刊編委成員進行溝通。比如說關于一些期刊發展方向的,或者是市場推廣方向,以及還有帶教新人等等。比較多,比較雜,但對于前期處理稿件的部分工作量就會適當降低一些。 現在的工作有具體的kpi要求嗎?工作節奏和強度是怎樣的? 根據期刊的體量和人員的熟練程度不同,每個人的要求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目前就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參與審稿過程。我們只負責傳達審稿決定以及負責整個運轉的流程,根據期刊的體量和人員的熟練程度不同,他的每個人的要求的數量也是不一樣的。工作時長是早九晚六,節奏強度的話,剛開始會慢一些,手把手教之后,如果形成自己的處理思維了,處理速度就會快一些。
工作中是否有出差外派或者轉辦公室的需求?外派的話是自己申請還是聽工作安排? 有的。根據不同的外派情況,出差、個人提出的申請外調都有,主要是看個人意愿和個人的發展方向。
我們在國內例如南京,武漢,北京,香港等,包括國外例如羅馬尼亞、西班牙、英國等有很多辦公室。 比如說我之后如果想繼續往下走的話,我可能會考慮到一些長期的因素,就會跟領導提一下。比較好的一點是我們公司可以向領導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他們也會提出建議,大家都是往向好的方向在在前進。
工作日常需要保持閱讀期刊的習慣嗎?需要關注組期刊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嗎? 當然需要。根據熟悉期刊領域研究是邀請學者投稿的重要途徑。
因為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最前沿的專刊來邀請學者來投稿。我個人關注的途徑主要是從一些學術網站上搜索高引的文章,或者是影響因子比較高的期刊,以此了解最新和最受關注的話題。 02 新人編輯的建議 新人編輯除去專業層面上需要的技能外,還需要注意什么? 我覺得不只是我們這個行業,可能是對于所有行業的新人來講。最開始需要必備的一項技能就是情商。
高情商這三個字經常被人提在嘴邊,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你給別人的初印象,如何和領導或者是前輩進行禮貌溝通,讓對方有想法的交給你更多。 我之前的帶教老師是很負責,在專業上也是很資深的,所以我在帶教新人的時候就模仿我的帶教老師來帶新人。我們這個崗位接收的一般都為新知識,所以我爭取做好我自己的帶教工作,給新人建立一個好的工作習慣。
我們是六個月的純帶教模式。允許第一次的犯錯,但同樣的問題不會再問第三遍。 帶教前面就坐在我旁邊,有問題我就會隨時問。同時要做好記錄,剛開始記不住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然后我就會把他交給我的東西或者是他給我寫的郵件都記下來,之后遇到了相似的,我可以自己去改,帶著自己的思考再去問問題。
這個崗位的晉升路徑是怎么樣的?每個階段的責任和能力有什么不一樣的變化? 我們公司的晉升路線非常明朗,公司出臺過一系列的晉升路線圖,可以考慮在兩方面晉升一個行政管理方向,一個是期刊業務管理方向。 對于我來講的話,我可能會把行政指標,行政管理和其他業務管理視為橫縱坐標。行政方面主要考慮全方面的成長,但是期刊方面我認為主要是在基礎能力上的協同工作。越往上走就要越能有縱觀全局的一個想法。
編輯的薪資結構是什么組成?不同城市對薪資有明顯影響嗎? 不同城市的薪資的確是不一樣的。大致由基礎薪資和辦公室補貼及津貼組成。 以北京舉例,招聘海報上寫本科是11k以上,然后碩士是15k,博士是22-30k,稅前。周末是雙休,會有國家的年假和福利年假。還會有辦公室的補貼,具體數額我也不太清楚,過年過節會發一些紅包,還有一些崗位的津貼。 城市對薪資的話,我覺得是有影響的。首先不同的城市生活成本也的確不一樣,目前來講的話,北京的工資是相對會高一些。 跨界的挑戰與機遇 01 多學科背景的優勢 多學科的背景在你的工作中能有帶來優勢嗎?具體在什么場景中發揮作用? 有優勢也有劣勢吧。我作為設計出身在審美上會比其他同事強一些。在設計給外部學者參會相關的海報的時候會有一定優勢。劣勢主要體現在前期對專業術語的認識上,但這個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補足。這對每個跨行的人來說都是劣勢所在。 02 AI大環境之中的挑戰 AI對編輯的日常工作有什么影響,會改變你們的工作方式嗎? 首先我們會借助ai來提供一些想法,或者是通過ai來進行一些前沿研究的匯總和總結,沒有改變太多的工作方式。因為很多還是比較結合人的思維來解決一個問題,但是有了ai的確會更方便一些,我們公司也一直在大力開發ai的工具來更好的補助我們的工作, 主要是提供想法這樣。 作為編輯你們是怎么看待AI輔助寫論文的大趨勢,會給審稿帶來困難嗎?你們會對稿件進行AI檢測嗎? 我們會借助相應的檢測工具,對于有過使用AI的作者或者是審稿人,我們會做記錄,如果再收到他們的投稿的話,會更加著重進行檢查。
不只有這個ai寫作,還會有ai的審稿報告。公司也一直在出一些新的規則來規范ai寫作和ai報告這個事情,我們在最初會讓作者提供一些聲明。對于ai寫作是否使用過ai進行潤色,有一點比較明顯的就是論文的參考文獻,有的文章查不出文章的鏈接和文章的doi號。這個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或者是讓作者來提供進一步的解釋。
對于審稿報告的話,一些沒有特別詳細、有建樹的審稿意見,或者是只是對一些摘要進行總結的審稿報告,我們可能會考慮結合他以前的審稿報告來看,是不是有ai報告的風險。 你認為現在的出版行業在未來的五年會有哪些關鍵的變化? 我覺得以我目前的認知來探討這個事情,可能有一點淺顯,但是對于公司來講,我們公司是在往一個越來越規范的模式進行發展吧。
因為我們出新導則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就是遇到一個問題立刻解決,并且出應對措施來讓所有的編輯來知道這個事情。之后出版行業因為我們目前來講是更希望和更多的高校進行合作的,進行一些拜訪。 總結和建議 第一個是溝通能力,第二是搜索能力,第三個是英語能力,也是可以說是外語能力或者是小語種,第四個是預期管理。最好在找工作之前或者說是日常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的去培養這些能力。 你對大家找工作有什么建議嗎?還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 希望大家在讀書階段能夠足夠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崗位。找到專屬于自己的影響力和不可替代性。同時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在工作中也要保持學習的心態,給自己設定目標。“凡事發生皆有利于我。”只要相信就一定會實現!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即可收聽! 注:文章全部來源于作者,未經同意不可轉載。
推 薦 閱 讀 港大碩上岸高校 九位設計院從業者現狀 
|